目标成本管理实现的主要途径

如题所述

目标成本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保证目标利润实现,并作为合成中心全体职工奋斗目标而设定的一种预计成本,它是成本预测与目标管理方法相结合的产物。在这里引用“合成”概念,意在说明预算要经多部门、众多员工的追求。也就是将成本水平控制作为工作的目标,目标成本的表现形式很多,如计划成本、标准成本或定额成本等,一般情况下要比实际成本更加合理和科学。
简单地说,目标成本管理实现的主要途径有:
一、制订目标成本时,既要考虑本单位的设备条件,原材料的供应情况,原设计的生产能力和职工的素质及技术水平等,同时要重视企业的外部条件,例如,市场对本企业的产品的需求情况,国内外对象的成本资料等等。目标成本管理是企业目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行目标成本管理可以促使企业加强成本核算,人人关心成本,更好地贯彻经济责任制,对于激励全体职工努力做好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成本进一步下降有重要意义。同时目标成本也是进行有效成本比较分析的一种尺度,查明产生成本差异的原因,并有利实行例外管理原则,将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重大脱离目标成本的事项上。目标成本管理的实施也能促使企业上下各缓和部门和领导与职工之间的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
二、公司目前目标成本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各单位都知道把降成本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亦有不少单位认为他们的成本管理很到位,并且已为企业带来效益。然而,纵观公司的成本管理工作与国外企业相比还存在以下误区:
第一,企业成本管理重点在表面和行政管理上,在一些容易被抓住和容易被“看见”的成本与费用上,如制造过程中原材料价格降低、行政管理中的办公经费、业务招待费、差旅费等,面对那些不易被抓住和不易被“看见”的成本降低,我们则很少考虑,如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品质等。且易将成本指标完不成归结为客观因素(如原料价格)强调主观很少。
第二,成本管理多为企业的领导和财务人员操心,成本控制在成本管理中占重要位置,职工只是为完成成本控制目标而工作,缺乏主动性,呈现“自上而下”的成本管理形成。
第三,成本管理工作是“任务型、控制型”的,从领导层到职工都在为完成目标成本而努力。而日本企业的成本管理是“效率型、管理型”的,除控制制造成本和各项费用支出以外,更注重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培养全面多能的企业员工,提高人的劳动效率。虽然我们已经做了上些工作,但还很不够。
第四,公司的设备陈旧老化与新设备闲置并存,一方面有希望利用政策不提或少折旧的方式来降低成本,这在上市公司运营规则中制度上不允许,而从投资理念上说,有投入就须进行价值转移到承载物——产品来看,运作成本已沉淀。要有这样的思维,现在的投资将是未来的成本。另一方面在进行大修理时并不考虑零部件的使用寿命,盲目更新,这使得产品的最终制造成本并没有下降,但却降低了企业的持续生存能力。
第五,未将成本管理目标与预算目标有效结合。目前公司在考核上,人为分离为二个考核单体,对比基础不是经营目标,而是上年平均水平,存在落后性和不合适性。比较公司与西方发达国企业的作法,深感公司企业成本管理差距较大。
三、目标成本管理应走向预算目标管理
1、观念上的调整
公司成本管理体系最显著的特点是在一个产品设计之前就事先确定目标成本,而这一目标成本产品从设计到推向市场的各阶段的有成本确定的基础。这类似于预算成本,因而,在日本制定成本的是:目标成本→产品设计→计划成本→成本预算。
成本控制的目是为了不断降低成本,获取更大的利润,所以,拟定目标成本时,首先要考虑企业的赢利目标,同时又要考虑有竞争力的销售价格。由于成本形成于生产全过程,费用发生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件事情,每一项活动上,因此,要把目标成本层层分解到各个部门甚至个人。我们的工作就是促使“成本预算”如何接近 “目标成本”。
2、制定控制目标要恰当,应该是多少成本
当然,这个控制目标要符合客观及可能——市场、达标、供应等……。我们目前所做的成本核算和管理体系,所缺少的是一项新产品应该耗费多少人、财、物力的目标,而这一目标在管理上恰恰是激发和支持工程技术人员去追求最低成本的关键因素。
哈佛大学教授罗宾。康帕尔说:“我们总是喜欢先设计好图纸和模型,再计算被设计产品的借价,然后看看能否以这个价格水平卖出该项产品,而日本公司却将这种程序完全颠倒过来,即将某种新产品的成本或售价定为X元,然后回头去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实际上,以固定标准为基础的成本管理体系只考虑保持现有的产品价格水平,而日本的这一体系是一种动态体系,不断推动工程技术人员去改进产品,降低成本。日本公司也采用目标成本去降低已经上市产品的物耗。
这种思维方式称为“反求工程”。
3、目标成本的定位应是未来市场,而非今天的市场
NEC的一位财务预算专家安雄其伊说:“我们深知竞争对手也在准备以较低的价格推出更好的产品”。因此,NEC制定目标成本不仅参考现价的零售价格水平和竞争对手因类产品的成本,而且还考虑今后半年至一年内竞争对手在产品和成本上可能发生的变化。
日本企业的成本预算员,在从事此工作之前,通常要在采购、设计、工程、生产、销售等部门轮流工作一段时间,这样拓宽了成本管理者的视野,从而使其具有极强的发现降低成本新途径的能力。从这一点看,我们的成本预算工作在人员素质上的差距,显而易见。
因此,最初的成本预算结果也许高出目标成本的20%,或更高,但经过成本、计划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营销专家之间进行妥协和利益权衡后,最终产生出与最初制定的目标成本最为接近的预算成本,这也就是我前面所说的目的工作。
四、可以根据企业的组织架构和成本形成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来分解目标成本,主要是将财务成本按技术要素,加以展开,引入技术性信息源,是对传统成本会计计算方式的一项重大突破。
五、将目标成本与预算成本结合起来,完善考核体制,进一步推进预算目标的实现。
1)改革对比前提或基础,引进对标工作,找差距,增强政策的引导力度。
2)用价值量管理的思维来进行反求工程(单位责任成本控制)。
3)按责任控制度来层层分解“层次成本”,达到组合成本水平的优化及接近目标成本。
4)倡导目标利润总量来倒逼成本,由该成本总量来调整各产品成本要素。
六、根据预测和企业经营目标要求制定的,一定规划期内所要实现的成本水平。它是成本管理中一定时期内的奋斗目标,比已经达到的实际成本要低,但又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确定目标成本的方法通常有:
①选择某一先进成本作为目标成本。它可以是国内外同种产品的先进成本,也可是本企业历史最好的成本水平,还可以是按平均先进水平制定的定额成本或标准成本。
②根据企业的历史成本结合未来的成本降低措施和上级下达的成本降低任务进行综合测算确定。
③先制定目标利润,从产品销售收入中减去目标利润,就是要努力实现的目标成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1-23
(1)以顾客为导向求得竞争优势;

(2)以市场价格为上限,谋求降低成本;

(3)在产品设计与开发阶段就注重成本的降低;

(4)采用超部门团队方式在未开始生产产品前就衡量产品的功能、消费者的需求、产品的成本和利润;

(5)采用价值工程等方法维持产品功能,并降低产品成本。

这样进行目标成本管理的好处是:

(1)明确的目标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

(2)迫使主管人员更好地计划自己的工作,选择更有效的实现目标的方法,更合理地组织人力和物力资源;

(3)迫使主管人员弄清楚组织的结构、任务和权责关系;

(4)有助于有效地开展控制工作。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11-23
分别从料、工、费入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