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视剧有哪些神作?

如题所述

国产电视剧如果只论神作,永远逃不开这几部。

《走向共和》

2003年首播,央视的年度大作。《走向共和》的创作理念脱胎于四年前的《雍正王朝》。当时张黎担任《雍正王朝》的艺术总监,刘文武担任《雍正王朝》的制片人。《雍正王朝》开机是1997年,当时中国社会新权威主义思潮澎湃,地方全是诸侯经济,编剧刘和平有感于此给《雍正王朝》定的总调子是“当家难”。不过刘文武对这个调子其实并不太满意,在《雍正王朝》拍摄结束之后他又萌发了想拍摄一部晚清题材电视剧的想法。后来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主任高建民建议他把晚清和民国结合起来,由此奠定了《走向共和》的基本框架。刘文武给《走向共和》制定了新的调子:“寻找出路”,这也是中国电视剧史上基调定的最高的一次,之前之后我们再也没有看到过有如此资鉴野心的电视剧。《走向共和》首播时还有一个小插曲,在播到百日维新那部分之后突然被叫停了,之后经过调整又重新开播。因为这个小插曲,后来衍生出不少关于《走向共和》被禁的谣言。

不过福兮祸所依,这场停播风波也在一定程度上把《走向共和》在迈向神坛的道路上大大地推了一把,至少在海外的影响力基本上无出其右者。我们今天抛开那些人为添加的光环,重新回过头来欣赏一遍《走向共和》的话,还是能看出不少问题,比如剧情在辛丑条约之后冗余堆砌感越来越重,人物刻画也越来越脸谱化,不过对于一部容量如此丰富的巨著来说,这些小问题也只能说是瑕不掩瑜。

《走向共和》最大的魅力在于她的真诚,不管是剧外还是剧中都是如此。在剧外,很多观众都激动地表示在看完《走向共和》之后历史价值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更重要的是,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颠覆性的震撼,很多观众开始慢慢培养起了自我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这个角度讲,《走向共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开启民智的作用;在剧中,导演张黎为了更好的还原一种真实的历史情境,反复推敲剧本,当时的编剧小组所翻阅参考的资料堆起来有几个人那么高。全剧的原始角色共有一千多位,每一位都有丰富翔实的资料,包括他们的生平,性格,思想,以及人物关系。最后通过精简和合并出现在《走向共和》当中的是一百四十人。全剧的主演演员都要经过五人核心小组(导演张黎,制片人刘文武和罗浩,编剧盛和煜和张建伟)全票通过才能入选。全剧核心演员孙淳为了更好的在外形上契合袁世凯,不惜舍弃自己师奶杀手的形象,在剧组时每天都要吃四大碗面,主动增肥了三十斤,正是因为有了全剧组这种精益求精和孜孜以求的态度,才为我们奉献出了这样一部无与伦比的神作。

《大明王朝1566》

2007年首播,张黎时隔四年之后再次出手。不过和《走向共和》巨大的影响力不同的是,《大明王朝》显得非常小众,名气相对也小得多,但是这并不妨碍《大明王朝》获得极高的口碑。相对于《走向共和》来说,《大明王朝》的基调重新回到了刘和平给《雍正王朝》制定的“当家难”,不过也因为如此《大明王朝》的剧情更加连贯,前后一气呵成,节奏控制恰到好处。而剧中角色的塑造也更加老练,全剧演员基本是张黎在《走向共和》中的老部下,一众老戏骨把个个角色都演绎得鲜活生动。

《大明王朝》精妙绝伦的剧本是她成为神作的关键,每一句台词都值得反复玩味,可以说是做到了每看一遍都有全新感受的境界。全剧对于中国官场的刻画,其力度之深,其味道之足也全面超过了八年前的神作《雍正王朝》,而剧中对于每一个角色的那种设身处地的关怀所洋溢出的人文情怀也和《走向共和》一脉相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明王朝》是中国电视剧的一个标杆,和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任何一部电视剧相比都毫不逊色。

《大宅门》

2001年首播,是当年的收视冠军,在两岸三地都红得一塌糊涂。《大宅门》从开机起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当时最大的噱头就是各路大牌导演演员纷纷加盟,无偿前往剧组客串,据说当时早已退出电视圈多年的姜文甚至都愿意担任主演。不过今天重新回过头来看,《大宅门》能成为神剧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她有一个神剧本。导演郭宝昌的养父就是同仁堂的乐镜宇,郭宝昌少年时便在同仁堂当学徒帮工,对于老北京药房的各色人等和各色故事可以说是耳濡目染,浸入骨髓。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开始慢慢构思《大宅门》的故事,五十年来几经酝酿,几经删改,厚积薄发,精雕细琢,最终打磨出了《大宅门》这样的神级剧本。

“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踏踏实实地讲一个好的故事,一部好的电视剧说到底了就是这么回事。今天的很多电视剧从资金和技术的角度来讲已经非常成熟了,可是拍出来总是让人失望,所谓“雷”剧横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雷”角色,“雷”台词,说到底了,就是故事编的太烂。在《大宅门》里主角白景琦也常常干各种出格的事情,说起话来也时常“语出惊人”,可是我们看了都觉得很亲切,很过瘾,因为白景琦虽然语出惊人,但说的都是人话,虽然办事出格但办的都是人事。要吸引观众的眼球并不需要刻意为之的哗众取宠,“说人话,办人事”,仅此而已。

《雍正王朝》

1999年首播,也是当年的央视年度大戏,尽管今天央视总是挨骂,各种受气包,但是说句公道话,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央视推出的电视剧在整体质量上是非常高的,而且很多都是可以传世的。《雍正王朝》当年首播时颇有点万人空巷的派头,主题曲《得民心者得天下》也是传唱一时。《雍正王朝》改编自二月河的历史小说,但比起后来从正史改编的《汉武大帝》,却更加正典,其对于中国官场刻画的力度和深度可以说是空前的。全剧有两个封神的角色,一个是雍正的幕僚邬思道。这个洞察天机,算无遗策的邬先生在官场大受追捧,当时中国官员在茶话会时特别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如何寻找自己的邬先生”;而另一个封神角色就是康熙皇帝。扮演康熙的焦晃老师是上海人艺的台柱,和北京人艺的于是之并称“北于南焦”,是话剧界的泰斗,不过对于当时的电视观众来说并没有什么名气。但是“一朝得名天下知”,《雍正王朝》播完之后,焦晃老师红遍大江南北,他所扮演的康熙,和鲍国安的曹操,六小龄童的孙悟空一样,多次被评为中国电视剧史上的最佳表演。

除了这两个封神的角色外,《雍正王朝》的其他诸多角色:王辉扮演的光明磊落的十三阿哥,王绘春扮演的城府深沉的八阿哥,杜志国扮演的飞扬跋扈的年羹尧,赵毅扮演的活泼机智的李卫,等等,也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也都凭借《雍正王朝》当中的爆红人气在电视界站稳了脚跟。而第一主角唐国强也通过对雍正的成功塑造一举奠定了自己中国电视界一哥的地位。

除了这两个封神的角色外,《雍正王朝》的其他诸多角色:王辉扮演的光明磊落的十三阿哥,王绘春扮演的城府深沉的八阿哥,杜志国扮演的飞扬跋扈的年羹尧,赵毅扮演的活泼机智的李卫,等等,也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也都凭借《雍正王朝》当中的爆红人气在电视界站稳了脚跟。而第一主角唐国强也通过对雍正的成功塑造一举奠定了自己中国电视界一哥的地位。

而值得一提的是,《雍正王朝》当中最精彩的九子夺嫡这段剧情也深深地影响了年轻一代的电视人,并成为了今天各路大红大紫的穿越剧的源头,这也算是神剧在另一个层面的影响吧。

《三国演义》

1994年首播,这一版的《三国演义》基本可以说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电视剧的最后绝唱和巅峰。当然今天看来,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演员频繁更换,五部之间质量参差不齐,但是在当时的拍摄条件下已经可以说做到了极致。和今天的各种历史剧当中盛行的各路小家子阴谋论不同的是,《三国演义》真正把握住了原著的精髓:豁达从容大气磅礴的历史观,而这一点通过剧本,演员,音乐各方面贯穿全剧。

在剧本方面,《三国演义》中大量文白结合的台词配合字幕瞬间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全剧演员皆为科班出身,深厚的台词功底将台词魅力发挥到极致,剧中很多台词段落都成为了传世经典,比如丞相骂死王朗那段今天已经成为嘴炮典范。

在演员方面,鲍国安老师的曹操,唐国强老师的诸葛亮,陆树铭老师的关羽都已经成为该角色的巅峰表演,几乎不可能超越了。而孙彦君老师的刘备,李靖飞老师的张飞,洪宇宙老师的周瑜,张山老师的赵云,魏宗万老师的司马懿也都是一时瑜亮,表演方面的典范。

在音乐方面,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气象万千,气度从容,而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更是堪称中国电视剧史上的头号神作。

孙彦君老师后来在《艺术人生》当中回忆说当年《三国演义》的拍摄可以说是参了三年军,坐了三年监牢,对于角色的塑造是带着血和泪完成的。可以说,大环境已经改变了,《三国演义》之后基本上不再可能出现这样在各方面都趋于完美的神作了。

《我爱我家》

1993年首播,《我爱我家》在当年造成的影响力是无与伦比的,以至于直到今天同类型的电视剧依然还在她的范畴之内打转,《我爱我家》的成功来源于近乎无敌的剧本,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天才的梁左,他颇多自嘲的创作方式形成了《我爱我家》的独特魅力:神级吐槽。

《我爱我家》对当时各种社会现象以黑色幽默的方式尽情得嘲讽,剧中的几个神级角色:文兴宇老师扮演的退休老干部老傅,专断独行,好大喜功,官僚作风十足;梁天老师扮演的官二代贾志新,游手好闲,好逸恶劳,纨绔气十足。这些人物角色个个都演绎地活灵活现,就好像是观众自己身边的朋友一样,所以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观剧愉悦。而剧中很多经典台词诸如“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都成为了当时观众的口头禅。

《我爱我家》这种高级黑的方式至今依然没有能望其项背的后来者,归根结底是喜剧精髓的缺失,古往今来,嘲讽永远都是喜剧的核心,缺少了这一点的喜剧都会显得矫揉造作,而今天成功的情景喜剧如《爱情公寓》也只能通过搞怪装傻的方式吸引观众,并最终在这条装疯卖傻的道路上越走越偏。

《红楼梦》

1987年首播,《红楼梦》是独立于任何一部其他电视剧的一个单独的存在,她的境界是完全不同的,她是一个神话。剧本由红学专家保驾护航,演员经过三年训练,气质和原著角色完美契合,拍摄场地全景根据原著复原,音乐由学院泰斗斟酌推敲,从各方面来讲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基本可以断言,空前绝后。

《红楼梦》在电视剧层面的影响力已经不需要多说了,单说神剧甚至都不足以表达她的伟大,她已经和原著一样成为了文化的图腾。而除此之外她最大的价值就是这种对于完美的追求近乎于苛求的态度,这是一种精神上的烙印,每当我们想到《红楼梦》我们依然可以坚信我们能拍出最好的电视剧,因为1987年我们曾经做到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2-22

1、《亮剑》

小时候和爸妈一起看,抗日剧我也喜欢这部。 每个人物都很可爱,但是并没有脸谱化,人物形象很丰满,剧情没有抗日神剧化,很真实,有血性的一部电视剧,不矫揉造作,不夸张。拍摄方面粗糙至极,演员和剧本才是灵魂。抗战史上无与伦比的天花板级神作。

2、《父母爱情》

这类型片里是非常喜欢的,很令人向往的婚姻生活。电视剧的魅力在剧中展现无遗,越到后面越能与剧中人物共情。人物演绎的非常生动形象有趣,细节特别还原那个年代的爱情,有欢声笑语的日常也有动人心弦的瞬间,平平淡淡的真实感。没有狗血的家庭剧。很温暖,很动人。

3、《风筝》

重温一下,现在看虽有很多的漏洞但总体感觉是好的,很有意义吧,体会了时代的变化,剧情确实蛮精彩的,最后的反转挺惊人的,这里面的角色没有太多绝对的对错,而是立场不同的活人,人物塑造非常好,编剧很妙,台词大气有格局。我从未见过一部剧能把间谍丰富的心理活动刻画的如此深刻,仿佛活灵活现就在眼前。非常值得一看。

4、《人民的名义》

精华版剪掉了多余的人多余的戏份,中间还是稍微有点拖沓,但是剪辑叙事方法很厉害,同一件事不同的场景经常无缝剪辑。老戏骨们演的太真实,即使是小配角,也让你相信演员就是角色本身,真实。这个题材,敢拍就是进步,而且教育主题鲜明,是部好剧。


5、《大明王朝1566》

这部剧不仅好在它的演员、台词以及历史观,作为历史剧它还演出了人之一生在时间上的渺小和沧桑感。除了清晰度没有其他任何比不上现在新剧,配乐都很强,老戏骨真的厉害,人物塑造都很饱满有特点。当之无愧的国产剧第一,格局不是一般能比的。

6、《走向共和》

有很多导演自己的个人表达,不太是严肃向的历史剧,但和其他国产剧比起来就是天花板了,本剧从影视专业角度来看实属上乘,编剧用心,演员用力,尊重史实,让人身临其境,这剧颠覆了教科书的诸多论断,经典台词频出,为编剧和老戏骨们的表演点赞。

7、《我的团长我的团》

什么叫真正的抗日战争,在这部剧里可以找到真相。龙团长的超人的智慧和勇气,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不得不佩服编剧和导演的实力,里面的每个角色都非常鲜活,叙事角度独特,一个小小的地方战争,从一个小人物嘴中刻画出来居然是这样,值得细细品味。

8、《雍正王朝》

经典中的经典,剧情演技都在线,每一个角色都是丰满的,没有绝对的坏人也没有绝对的好人,一气呵成,情节紧凑,丝毫没有拖泥带水,相比于康熙王朝,演员演技更在线一些,这部剧透露出的人生哲学就足够每个人来回品味了,细节经得起反复推敲。

9、《潜伏》

我愿称之为中国谍战片台词和演技的巅峰。从主演到群演每个人物都被刻画得有血有肉有味道。故事情节很吸引人,节奏紧凑。太好看了,翠平的角色太丰满立体了,感觉直到现在的国产剧也很少见塑造得这么值得喜爱的女性角色。

10、《天道》

难得的神剧,一部电视剧能够把人性把文化阐释得如此淋漓尽致,太难得,人性的呈现到位了。至真至性的感情动容,高手过招,聊天简洁酣畅,精彩。台词字字珠玑,有深意,人物故事有思考价值。电视剧无处不在的迷之配乐和粗糙的剪辑掩盖不住原著的精妙绝伦。

强推10佳必追国产剧,每部都是史诗级的经典神作。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2-26
国产电视剧如果只论神作,永远逃不开这几部。

《走向共和》:

2003年首播,央视的年度大作。《走向共和》的创作理念脱胎于四年前的《雍正王朝》。当时张黎担任《雍正王朝》的艺术总监,刘文武担任《雍正王朝》的制片人。《雍正王朝》开机是1997年,当时中国社会新权威主义思潮澎湃,地方全是诸侯经济,编剧刘和平有感于此给《雍正王朝》定的总调子是“当家难”。不过刘文武对这个调子其实并不太满意,在《雍正王朝》拍摄结束之后他又萌发了想拍摄一部晚清题材电视剧的想法。后来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主任高建民建议他把晚清和民国结合起来,由此奠定了《走向共和》的基本框架。刘文武给《走向共和》制定了新的调子:“寻找出路”,这也是中国电视剧史上基调定的最高的一次,之前之后我们再也没有看到过有如此资鉴野心的电视剧。《走向共和》首播时还有一个小插曲,在播到百日维新那部分之后突然被叫停了,之后经过调整又重新开播。因为这个小插曲,后来衍生出不少关于《走向共和》被禁的谣言。

不过福兮祸所依,这场停播风波也在一定程度上把《走向共和》在迈向神坛的道路上大大地推了一把,至少在海外的影响力基本上无出其右者。我们今天抛开那些人为添加的光环,重新回过头来欣赏一遍《走向共和》的话,还是能看出不少问题,比如剧情在辛丑条约之后冗余堆砌感越来越重,人物刻画也越来越脸谱化,不过对于一部容量如此丰富的巨著来说,这些小问题也只能说是瑕不掩瑜。

《走向共和》最大的魅力在于她的真诚,不管是剧外还是剧中都是如此。在剧外,很多观众都激动地表示在看完《走向共和》之后历史价值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更重要的是,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颠覆性的震撼,很多观众开始慢慢培养起了自我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这个角度讲,《走向共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开启民智的作用;在剧中,导演张黎为了更好的还原一种真实的历史情境,反复推敲剧本,当时的编剧小组所翻阅参考的资料堆起来有几个人那么高。全剧的原始角色共有一千多位,每一位都有丰富翔实的资料,包括他们的生平,性格,思想,以及人物关系。最后通过精简和合并出现在《走向共和》当中的是一百四十人。全剧的主演演员都要经过五人核心小组(导演张黎,制片人刘文武和罗浩,编剧盛和煜和张建伟)全票通过才能入选。全剧核心演员孙淳为了更好的在外形上契合袁世凯,不惜舍弃自己师奶杀手的形象,在剧组时每天都要吃四大碗面,主动增肥了三十斤,正是因为有了全剧组这种精益求精和孜孜以求的态度,才为我们奉献出了这样一部无与伦比的神作。

《大明王朝1566》:

2007年首播,张黎时隔四年之后再次出手。不过和《走向共和》巨大的影响力不同的是,《大明王朝》显得非常小众,名气相对也小得多,但是这并不妨碍《大明王朝》获得极高的口碑。相对于《走向共和》来说,《大明王朝》的基调重新回到了刘和平给《雍正王朝》制定的“当家难”,不过也因为如此《大明王朝》的剧情更加连贯,前后一气呵成,节奏控制恰到好处。而剧中角色的塑造也更加老练,全剧演员基本是张黎在《走向共和》中的老部下,一众老戏骨把个个角色都演绎得鲜活生动。

《大明王朝》精妙绝伦的剧本是她成为神作的关键,每一句台词都值得反复玩味,可以说是做到了每看一遍都有全新感受的境界。全剧对于中国官场的刻画,其力度之深,其味道之足也全面超过了八年前的神作《雍正王朝》,而剧中对于每一个角色的那种设身处地的关怀所洋溢出的人文情怀也和《走向共和》一脉相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明王朝》是中国电视剧的一个标杆,和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任何一部电视剧相比都毫不逊色。

《大宅门》:

2001年首播,是当年的收视冠军,在两岸三地都红得一塌糊涂。《大宅门》从开机起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当时最大的噱头就是各路大牌导演演员纷纷加盟,无偿前往剧组客串,据说当时早已退出电视圈多年的姜文甚至都愿意担任主演。不过今天重新回过头来看,《大宅门》能成为神剧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她有一个神剧本。导演郭宝昌的养父就是同仁堂的乐镜宇,郭宝昌少年时便在同仁堂当学徒帮工,对于老北京药房的各色人等和各色故事可以说是耳濡目染,浸入骨髓。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开始慢慢构思《大宅门》的故事,五十年来几经酝酿,几经删改,厚积薄发,精雕细琢,最终打磨出了《大宅门》这样的神级剧本。

“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踏踏实实地讲一个好的故事,一部好的电视剧说到底了就是这么回事。今天的很多电视剧从资金和技术的角度来讲已经非常成熟了,可是拍出来总是让人失望,所谓“雷”剧横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雷”角色,“雷”台词,说到底了,就是故事编的太烂。在《大宅门》里主角白景琦也常常干各种出格的事情,说起话来也时常“语出惊人”,可是我们看了都觉得很亲切,很过瘾,因为白景琦虽然语出惊人,但说的都是人话,虽然办事出格但办的都是人事。要吸引观众的眼球并不需要刻意为之的哗众取宠,“说人话,办人事”,仅此而已。

《雍正王朝》:

1999年首播,也是当年的央视年度大戏,尽管今天央视总是挨骂,各种受气包,但是说句公道话,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央视推出的电视剧在整体质量上是非常高的,而且很多都是可以传世的。《雍正王朝》当年首播时颇有点万人空巷的派头,主题曲《得民心者得天下》也是传唱一时。《雍正王朝》改编自二月河的历史小说,但比起后来从正史改编的《汉武大帝》,却更加正典,其对于中国官场刻画的力度和深度可以说是空前的。全剧有两个封神的角色,一个是雍正的幕僚邬思道。这个洞察天机,算无遗策的邬先生在官场大受追捧,当时中国官员在茶话会时特别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如何寻找自己的邬先生”;而另一个封神角色就是康熙皇帝。扮演康熙的焦晃老师是上海人艺的台柱,和北京人艺的于是之并称“北于南焦”,是话剧界的泰斗,不过对于当时的电视观众来说并没有什么名气。但是“一朝得名天下知”,《雍正王朝》播完之后,焦晃老师红遍大江南北,他所扮演的康熙,和鲍国安的曹操,六小龄童的孙悟空一样,多次被评为中国电视剧史上的最佳表演。

除了这两个封神的角色外,《雍正王朝》的其他诸多角色:王辉扮演的光明磊落的十三阿哥,王绘春扮演的城府深沉的八阿哥,杜志国扮演的飞扬跋扈的年羹尧,赵毅扮演的活泼机智的李卫,等等,也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也都凭借《雍正王朝》当中的爆红人气在电视界站稳了脚跟。而第一主角唐国强也通过对雍正的成功塑造一举奠定了自己中国电视界一哥的地位。

除了这两个封神的角色外,《雍正王朝》的其他诸多角色:王辉扮演的光明磊落的十三阿哥,王绘春扮演的城府深沉的八阿哥,杜志国扮演的飞扬跋扈的年羹尧,赵毅扮演的活泼机智的李卫,等等,也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也都凭借《雍正王朝》当中的爆红人气在电视界站稳了脚跟。而第一主角唐国强也通过对雍正的成功塑造一举奠定了自己中国电视界一哥的地位。

而值得一提的是,《雍正王朝》当中最精彩的九子夺嫡这段剧情也深深地影响了年轻一代的电视人,并成为了今天各路大红大紫的穿越剧的源头,这也算是神剧在另一个层面的影响吧。

《三国演义》:

1994年首播,这一版的《三国演义》基本可以说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电视剧的最后绝唱和巅峰。当然今天看来,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演员频繁更换,五部之间质量参差不齐,但是在当时的拍摄条件下已经可以说做到了极致。和今天的各种历史剧当中盛行的各路小家子阴谋论不同的是,《三国演义》真正把握住了原著的精髓:豁达从容大气磅礴的历史观,而这一点通过剧本,演员,音乐各方面贯穿全剧。

在剧本方面,《三国演义》中大量文白结合的台词配合字幕瞬间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全剧演员皆为科班出身,深厚的台词功底将台词魅力发挥到极致,剧中很多台词段落都成为了传世经典,比如丞相骂死王朗那段今天已经成为嘴炮典范。

在演员方面,鲍国安老师的曹操,唐国强老师的诸葛亮,陆树铭老师的关羽都已经成为该角色的巅峰表演,几乎不可能超越了。而孙彦君老师的刘备,李靖飞老师的张飞,洪宇宙老师的周瑜,张山老师的赵云,魏宗万老师的司马懿也都是一时瑜亮,表演方面的典范。

在音乐方面,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气象万千,气度从容,而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更是堪称中国电视剧史上的头号神作。

孙彦君老师后来在《艺术人生》当中回忆说当年《三国演义》的拍摄可以说是参了三年军,坐了三年监牢,对于角色的塑造是带着血和泪完成的。可以说,大环境已经改变了,《三国演义》之后基本上不再可能出现这样在各方面都趋于完美的神作了。

《我爱我家》:

1993年首播,《我爱我家》在当年造成的影响力是无与伦比的,以至于直到今天同类型的电视剧依然还在她的范畴之内打转,《我爱我家》的成功来源于近乎无敌的剧本,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天才的梁左,他颇多自嘲的创作方式形成了《我爱我家》的独特魅力:神级吐槽。

《我爱我家》对当时各种社会现象以黑色幽默的方式尽情得嘲讽,剧中的几个神级角色:文兴宇老师扮演的退休老干部老傅,专断独行,好大喜功,官僚作风十足;梁天老师扮演的官二代贾志新,游手好闲,好逸恶劳,纨绔气十足。这些人物角色个个都演绎地活灵活现,就好像是观众自己身边的朋友一样,所以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观剧愉悦。而剧中很多经典台词诸如“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都成为了当时观众的口头禅。

《我爱我家》这种高级黑的方式至今依然没有能望其项背的后来者,归根结底是喜剧精髓的缺失,古往今来,嘲讽永远都是喜剧的核心,缺少了这一点的喜剧都会显得矫揉造作,而今天成功的情景喜剧如《爱情公寓》也只能通过搞怪装傻的方式吸引观众,并最终在这条装疯卖傻的道路上越走越偏。

《红楼梦》:

1987年首播,《红楼梦》是独立于任何一部其他电视剧的一个单独的存在,她的境界是完全不同的,她是一个神话。剧本由红学专家保驾护航,演员经过三年训练,气质和原著角色完美契合,拍摄场地全景根据原著复原,音乐由学院泰斗斟酌推敲,从各方面来讲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基本可以断言,空前绝后。

《红楼梦》在电视剧层面的影响力已经不需要多说了,单说神剧甚至都不足以表达她的伟大,她已经和原著一样成为了文化的图腾。而除此之外她最大的价值就是这种对于完美的追求近乎于苛求的态度,这是一种精神上的烙印,每当我们想到《红楼梦》我们依然可以坚信我们能拍出最好的电视剧,因为1987年我们曾经做到过。
第3个回答  2023-02-26

1、《亮剑》

小时候和爸妈一起看,抗日剧我也喜欢这部。 每个人物都很可爱,但是并没有脸谱化,人物形象很丰满,剧情没有抗日神剧化,很真实,有血性的一部电视剧,不矫揉造作,不夸张。拍摄方面粗糙至极,演员和剧本才是灵魂。抗战史上无与伦比的天花板级神作。

2、《父母爱情》

这类型片里是非常喜欢的,很令人向往的婚姻生活。电视剧的魅力在剧中展现无遗,越到后面越能与剧中人物共情。人物演绎的非常生动形象有趣,细节特别还原那个年代的爱情,有欢声笑语的日常也有动人心弦的瞬间,平平淡淡的真实感。没有狗血的家庭剧。很温暖,很动人。

3、《人民的名义》

精华版剪掉了多余的人多余的戏份,中间还是稍微有点拖沓,但是剪辑叙事方法很厉害,同一件事不同的场景经常无缝剪辑。老戏骨们演的太真实,即使是小配角,也让你相信演员就是角色本身,真实。这个题材,敢拍就是进步,而且教育主题鲜明,是部好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3-09-24
国产电视剧有许多神作,每一部作品都展现了中国电视剧创作的巅峰之作。这些电视剧不仅在国内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也赢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它们以丰富的故事情节、精湛的演技和深入人心的主题,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动。
我想提到的是《红楼梦》。这部电视剧改编自曹雪芹的同名小说,以清代贵族社会为背景,揭示了权力斗争和人性的复杂性。剧中角色形象鲜明,演员们精湛的演技赋予了人物更加真实的生命力。故事情节错综复杂,扣人心弦,观众在欣赏这部电视剧时无不被其宏大的气势所吸引。
我要提及的是《琅琊榜》。这部剧改编自海宴所著小说,并由导演孔笙操刀执导。该剧通过对古代政治斗争和智商与智慧之间博弈的描绘,展现了一个独特的江湖世界。演员们的精彩演出以及对细节的打磨,使得整个故事更具真实感和观赏性。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引发了观众对于权谋与正义的思考。
我想提及的是《伪装者》。这部电视剧以二战为背景,通过揭示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的特工活动,展现了智谋与勇气的较量。剧中主演们的出色表演和情节跌宕起伏的设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该剧成功地将历史背景与人物命运紧密结合,使得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艰辛和牺牲。
还有一部我认为是神作的电视剧是《白夜追凶》。这部剧以破案为主题,通过对罪案进行深入解析,并展现出警察们专业素养与坚韧不拔的品质。剧中主演们精湛的演技和高度还原度的故事情节给观众带来了紧张刺激的观赏体验。该剧不仅成功地展现了犯罪心理学与刑侦技术的结合,也引发了社会对于正义与人性的思考。
以上所提到的电视剧只是国产电视剧中的冰山一角,还有许多其他优秀作品值得推荐。这些电视剧以其独特的创意、深入人心的主题和出色的制作水平,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好评。它们在向世界展现中国电视剧创作的魅力和实力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无论是从故事情节、演员表现还是制作水准上看,这些神作都将继续激励着中国电视剧行业的发展,为观众带来更多精彩纷呈的作品。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