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赞同张老师观点。一生过得怎么样和上什么学校关系不是特别大,我也自身经历过,所以深有感悟。
对于家长来说,孩子考上清华、北大就等于出人头地,等于前途无忧。
还有一些家长会因为自己没考上,希望孩子来帮自己圆这个梦。
更多的家长,也是为孩子考虑,希望他们可以赢在教育质量,赢在初入职场的学历起跑线上。
正因如此,可能就会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和梦想。
我们都知道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自己有兴趣,家长和老师再引导,那就会有不错的效果。但如果给孩子压力太大,孩子可能更容易逆反心理,越来越讨厌学习,甚至认为可以把不好好学习作为与家长对抗的方式。
“不要给孩子这么大的压力,压力越大,孩子就越容易对学习失去兴趣。”这一点确实是普遍存在的,家长们也可以自省一下,是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了孩子,是不是没有和孩子谈过心,问问他们的想法。
我上学那会儿,因为家里条件不好,所以,我努力的目标不是为了考上什么大学,而是做什么可以早点赚点改善家里的条件。很庆幸我也遇到了愿意倾听我心声的老师,他发现我的长处,指导我,让我在擅长的学科学得越来越好。也正是如此,我感激老师,我也愿意更加努力去学习,即使自己不喜欢或者不擅长的学科,也会努力一下。
我妹妹就正好和我相反,刚开始成绩很好,所以父母和老师就和她讲,她的目标就是要考上985/211双一流的大学,以后才找得到好的工作。并且认为女生就应该学文科,那个时候还是数理化为理科,政史地是文科的分科,而我妹妹喜欢的是物理和化学课,却被迫选了文科。
后来她的成绩越来越差,老师就认为是她没有努力学习,但没有找她谈过心。父母就赶紧给他找补课老师,补课老师也只是单纯的按照书上的内容教她,让她自己背,自己理解。可想而知,补课的效果只能说是聊胜于无吧。
可惜我们那个年代互联网还没有这么发达,可以看电子书,看直播,不然的话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老师,喜欢的授课方式和方法,这也让我想到张朝阳老师。
我之所以称之为张老师而不是张总,是因为我看过张老师的物理和英语直播课。可能大家熟知的是张朝阳是搜狐创始人,但是不知道他还是物理学博士。之前无意中在搜狐视频App看到“张朝阳”老师的账号在开直播,点进去一看原来是张老师在讲基础物理,基本上每周五、周日中午12点开始,每次时长1.5小时。
我记忆最深的是,张老师的“研究式学习”+“碎片化学习”的方法。真正提高学习能力,用物理思维解密世界,同时提升数学水平,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发现物理和数学之美。现在推出了他的新作《张朝阳的物理课》(第二卷):
如果把物理学知识与技能比作一个二维平面古城,你当初沿着本科、研究生物理的教科书路径,按部就班地走过了这座古城的主要街道。从《张朝阳的物理课》开始,你将从不同城门进入这座古城,走的是不同的路径,或者直达某个景点游玩,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在随意的走走逛逛中,你将对这座古城非常熟悉,如同自己的家园。
这才是当代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有不断吸引你的地方,让你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并且可以激发更多的学习和研究欲望。从兴趣转变为热情,这样的课堂,这样的书籍,谁还能学不好物理呢!
所以,学习成绩不好,不一定是孩子不努力,而是没有给孩子更能接受的方式方法,就像我们以前学英语是死记硬背,现在更讲求方法和技巧,学习效果是不一样的。方法不对,给孩子太大压力反而适得其反。
而对于孩子来说,考上清华北大,不一定就过得很好,想要过得好也不是必须考上清华北大才行。反而是倾听孩子的心声很重要,给孩子正确的引导更重要。
这种引导不是给孩子圈定在一个小目标里,而是通过他们的擅长的方面,来引导他们以后可以做什么,激发他们自己感兴趣的“DNA”,自己做了选择,就会为之努力。
把“考清华”这种压力转为兴趣引导,方法改善,技巧融合。不管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希望自己有做主的权利,去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才能为了实现它持续以恒。家长和老师应该给的帮助是支持和引导孩子的兴趣,找到适合孩子学习的方法。
就像我讲到的我和我妹妹,在不同的教育方式下的不同结果,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过同样的经历。特别是在我考研的时候,发现原来学习并没有那么难,重点是掌握方法。张老师的课就属于讲究兴趣和方法的授课方式,我个人超喜欢,大家一定要去看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