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爱的地理问题: 厄尔尼罗现象与拉尼娜现象的具体成因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范围的影响?

如题所述

厄尔尼诺是海-气耦合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所谓厄尔尼诺,就是在南美洲的秘鲁和厄瓜多尔沿海地带,在圣诞节前后海水某些年份突然出现增暖的现象。
具体的说,流经南美沿岸的秘鲁海流,在几乎与秘鲁海岸平行的东南信风吹送下,表层海水离岸外流,深层海水上涌补充,同时将营养盐类挟至上层,因而浮游生物繁盛,吸引大量秘鲁沙丁鱼等冷水性鱼类在此繁衍、栖息,使该地区成为著名的东南太平洋渔场。可是在某些年份,东南信风暂时减弱,太平洋赤道逆流的南支越过赤道沿厄瓜多尔沿岸南下,使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水温迅速升高,冷水性浮游生物和鱼类因不适应新的环境而大量死亡。由于沿海水温上升在圣诞节即圣子耶稣诞辰前后最为激烈,秘鲁居民将这种海水温度季节性上升的现象称为厄尔尼诺(厄尔尼诺为西班牙文音译,意为圣婴或圣子)。
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厄尔尼诺不仅给南美沿岸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也往往酿成全球性的灾难性气候异常,如接连出现的世界范围的洪水、暴风雪、旱灾、地震等,媒体上概称为"厄尔尼诺现象(事件)"。科学家们则把那些季节升温十分激烈,大范围月平均海温高出常年1℃以上的年份才称为厄尔尼诺年。
中国的厄尔尼诺年,一般河套一带干旱;淮河下游一带多雨;东北常出现低温冷害,粮食减产;南方梅雨期八梅编迟或空梅。在厄尔尼诺的下一年,河套一带多雨;淮河下游则干旱。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原因
诸科学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各有一定道理,但是都有不明之处。鉴于此,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内因、外因结合的观点。众所周知,当地球自转加速时,地球的赤道及其两侧一定范围内要鼓起,这样地壳受到南北向张应力,故之易于出现近东西向裂缝,因此地下热汽、热浆等就易于出来,大者如火山喷发,小者为喷泉,更小者为喷气孔。它们沿赤道分布。由于东太平洋本身裂谷多,故易喷出热物质。西太平洋则为俯冲挤压带,在地球赤道转起时,放出热液较少,故赤道东太平洋水温相对升高,从而形成厄尔尼诺现象。另外,由于秘鲁和厄瓜多尔地区地表距地心距离最大,因之离心力亦大,故鼓起更为剧烈,这样海底热量进入海水中亦多,故这里先形成海水增温现象。然后,由于赤道海域由东向西流而使增温带向西扩展,这样就可以把热水传至中太平洋,当热水带面积达到一定程度时,即为厄尔尼诺现象的盛期。
厄尔尼诺事件的成因机制是地球自转、日月引力和地热活动的综合结果。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拉尼娜现象是一种厄尔尼诺年之后的矫正过渡现象。这种水文特征将使太平洋东部水温下降,出现干旱,与此相反的是西部水温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偏多。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它是一种厄尔尼诺年之后的矫正过渡现象。这种水文特征将使太平洋东部水温下降,出现干旱,与此相反的是西部水温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偏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30
全球变暖
影响大是英文对流
第2个回答  2012-03-30
我个人认为成因不仅是地球环境,也有外部环境尤其是太阳和月亮的影响。
第3个回答  2012-03-30
东南信风的异常导致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