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翁得利的前一句是啥

如题所述

渔翁得利的前一句是: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典故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擒)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译文:

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

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个谁也不肯放。渔夫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

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我担心强大的秦国成为鹬蚌相争中“渔夫”那样的角色。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考虑。”惠王听了,恍然大悟,说:“有道理!”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扩展资料

出自《战国策·燕策》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说的是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这个故事说明看不到真正的敌人,就会给强敌制造有利的机会,给争执双方带来灭顶之灾。

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

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以免顾此失彼,让别人钻空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2-11

前一句是:鹬蚌相争

成语意思: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自: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释义: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

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个谁也不肯放。渔夫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

扩展资料

近义词:两败俱伤

释义:败:失败。俱:全。斗争的双方都受到损伤。比喻因斗争;双方都受伤害。

出自:宋 汪应辰《文定集 答梁子铺》

反义词:

1、相得益彰

释义:益:更加;彰:明显。指两个人或两件事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出自:汉 王褒《圣主得贤臣颂》

2、相辅相成

释义:相:互相;辅:帮助;成:促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

出自:明·张岱《历书眼序》:“诹日者与推命者必相辅而行;而后二者之说始得无蔽。”

释义:诹日与推命必须互相配合使用,这样两者的解释(结果)才能够没有缺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5-26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发音 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解释 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第3个回答  2012-04-05
鹬蚌相争
第4个回答  2012-09-10
鹬蚌相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