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结婚非常早,男子全都喜欢娶13、14岁的少女,是什么原因?

如题所述

古代女性结婚的年龄普遍在十三、四岁左右。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恐怕无法理解一个孩子成为婚姻中的妻子,于是有的人会疑惑,为什么古代的男子喜欢娶13、14岁的少女呢?

一、古代推崇早婚早育

无论哪个朝代,鼓励生育都是古时候的第一国策。由于当时落后的生产力限制,在农业社会,人口就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再加上连年的战争和不时发生的自然灾害,人口的消耗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数字。所以每一位君主上台,首要关注的必然是民生,也就是人口数字。

比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就定下相关政策:男子满二十,女子满十七,未婚者其父母被治罪。而生孩子的家庭,无论男女都有奖励,包括牲畜,酒肉等等,生的越多奖励越多。如果生了孩子养不起,国家还有专门的救济部门给予帮助钱粮的政策。

而到了汉代,则把适婚年龄进一步压缩,规定男子十六岁,女子十五岁还没结婚者,将被征收额外的税金。这里的岁数是虚岁,也就是说男子周岁十五,女子十四就已经可以结婚了,如果拖着不结婚或者一时没有找到合适伴侣,那么每年就要缴纳一定的税金直到结婚为止。

旧社会的政府推荐早婚早育,其实跟当时的人口寿命过短也有关系。在古时候,如果活到五十岁,基本可以算是高龄了。

正因为这种人口的可持续利用性太低,不得不采取大量生育的办法维持生产的运转。而为了达到自身的目的,统治阶层也炮制了大量类似“多子多孙多福”的言论,使人们树立以生育为目的的婚姻观念,用来辅助自己的统治。

二、民间的思想

在自上而下的早婚政策推行下,百姓提倡早婚则更多的处于实际的考量。众所周知,古代女性的地位不高,在很多时候可以说是作为一个工具的存在。因为出嫁从夫的传统观念,绝大部分女性出家后会改姓从夫,成为了虽无血缘关系,但却从此成为了夫家货真价实的一份子。甚至死后也只能埋入夫家的坟地。

所以很多时候生了女儿的家庭,难免会有“生了一个外人”的错觉。这在活在社会底层的贫困人家里,成为了一种可怕共识。既然这是一个早晚要离开家的“外人”,那自然是越早离开越好了。所以很多父母在女孩子年纪尚小的时候,就给她定下了归宿,一旦时机合适,就迫不及待把她嫁出去换取利益了。

这个“时机”通常是十三,四岁的时候,而时机来临的标志,就是女性的“初潮”。来了例假的女孩,就是成熟的女人了,也就具有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的价值了。而这时她们通常将迎来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出嫁为人妇,再为人母成为了约定俗成又顺理成章的事情。

年纪小的女孩子,无论从生育价值还是在外貌条件上,都明显要高于年长的女性。为了给一生多次生育创造条件,所以初次生育的时间被提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即使在不需要女孩嫁到夫家立刻生育的家庭,在女孩子年纪小的时候也更容易培养感情。如果家里的生产生活压力较大,新妻子也可以尽快的习惯劳作,为以后的日子做准备。

三、古代人早熟

相比于现代人,古代人的普遍早熟。这里的早熟并不是指生理上的,而是指心理上的。因为医疗技术的落后,导致人们的寿命普遍不长,短短的一生要做的事情太多,也就导致了古代人相较于现代人心理上的早熟。

简单来说,如果古代人的寿命比现代人平均少十五到二十岁的话,那么本来可以慢慢做的一些事情,就必须提上日程,尽快完成了。比如上学和工作。我国现在的初级教育包含九年制义务教育,而在古代,这个教育周期大大缩短,除了目不识丁的文盲,普遍的受教育人群可能只读过两到三年的私塾。

在现代普遍五六十岁才能抱上孙子的女性,可能过去三十多岁就可以做奶奶了。男性长到十岁以上就需要为家里分担经济压力,不到二十岁就已经算是壮年了。超过三十岁,即使被征兵入伍,也难免被归类到老弱残兵的队伍里。

在这种“时不我待”的紧迫人生中,大多数的人们可能没有富裕的时间来考虑人生的意义,更无法反思这种约定俗成的活法是对是错。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时代的悲哀吧。

结语

综上所述,女性在古代十三四岁结婚,并不是源于男性的特殊需求,而是大环境的需要。男性同样是早婚的受害者,因为早婚是违反科学的婚姻文化,势必造成婴儿夭折率居高不下,而且对于母亲的身体具有极大的损害。作为丈夫的男人,可能因为一次分娩,造成同时失去妻子和孩子的悲惨结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4-18
古代的平均寿命不是特别的高,十三四岁的少女已经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了,也有了生育能力了,这个时候和她们结婚的话,可以增加家里的劳动力,可以早点生一些孩子。
第2个回答  2022-04-18
因为十三四岁的少女在古代相对来说是已经成熟了,他们已经有生理期了。而且十三四岁的女生相对来说他属于豆蔻年华,是非常美好的年纪。
第3个回答  2022-04-18
是因为在古代,女子15岁就是成年了,就可以去婚丧嫁娶了,往往是在成年之前的那段时间,女子能够保留初最纯真的个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