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阿罗汉果的佛弟子有什么特征呢?

他或者别人怎么知道已经正的了阿罗汉果呢?

普通人是看不出他有什么特征的。已证得阿罗汉果或证得菩萨及佛果位的人,就能看出别人是否是阿罗汉。
自己修到了哪一步,一参印佛经就知道了,每步有每步的境界及征候。
有网友说小乘佛教的最高果位是阿罗汉或罗汉,这是不对的,罗汉有很多层,如初果罗汉、二果罗汉、三果、四果罗汉等,阿罗汉大致相当于四果罗汉,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弟子修到这个果位的非常多,不算什么,阿罗汉还没完全跳出三界,因此也就没有彻底摆脱六道轮回。
在阿罗汉之上还有一个果位叫大阿罗汉,这才是小乘佛教的极品果位,大阿罗汉已经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
传说中的济公活佛其实就是一位证得大阿罗汉果的高僧,所以才会那么有神通,并且敢吃肉喝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1-24
在佛陀的正法、律中,当人们通过正确的禅修方法,历经戒、定、慧的次第,特别是通过勤修佛法观禅,当佛法观智到达顶点时,此观智即会依禅修者的倾向,而平静地只观照三相之一,即无常,或苦,或无我。

根据巴利义注,信根最为显著者,会平静地观照无常;定根最为显著者,会平静地观照苦;慧根最为显著者,会平静地观照无我。由于这最后阶段的随观智,是禅修者即将体验出世间道的管道,所以称它为‘解脱门’。于此,被称为解脱的是圣道,而导向该道的随观智,即被称为是解脱门。

一切法中,只有蕴含八圣道的佛法,才有这三种出世道、三种解脱门。其他任何世间法里,无这些出世的解脱门。

证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拉汉果其中之一者,就可以离开轮回。

对于在当世,证得这四种圣果之一者,四果阿拉汉死后马上离开轮回。
对于在当世,证得二果、三果其中之一者,死后再投生一次,便可以离开轮回。
对于在当世,证得须陀洹果(初果)者,死后最多再投生七次,便可以离开轮回。

这就是佛法与其他任何世间法的区别,因为在任何世间法里,没有离开轮回的学问和方法。

对《巴利三藏》不多闻的人,他即使在正确的导师指导下,经过正确的禅修方法获得了初果,但可能仍然不知道自己证到什么果位。而对《巴利三藏》多闻的人,则会自己证到什么果位。

已经证得初果的人,永远不会退转。他们死亡后,永远不会堕落四恶道。

在《巴利三藏》中提到有三种已经证得须陀洹初果的人,他们是:
一、极七返有者:最多会再投生于人间与天界七次的须陀洹。
二、家家者:在证得阿拉汉果之前,再投生于良善家庭两或三次的须陀洹。
三、一种子者;只会再投生一次,即证得阿拉汉果的须陀洹。

对于如何检验自己,是否已经证初果或初果以上,精通《巴利三藏》的南传比库长老们,提供了几种检验方法

若人以为自己是须陀洹,他应该以「试金石检验黄金」(这表示把一块黄金在一种作检验用的石头上划一划,专家可从黄金留在试金石上的痕迹,判断黄金的真伪。)来问自己:「我是否已经觉悟以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劣、胜、远、近十一种形式存在的苦谛呢?是否已经觉悟连贯三世的缘起?是透过自己的经验仰或透过他人的语言文字?」如果他只是透过他人的语言文字了解它们,他是须陀洹初果吗?

《巴利三藏》《相应部》《大因缘经》的注释说:“所谓须陀洹者,缘作明显之后才现起。”如果他是须陀洹,那么他必定清楚地了解称为「缘作」的缘起。这是一个要考虑经教诠释的阶段。既然须陀洹道智具有破除覆蔽四圣谛的痴的力量,那么以这「试金石」检验自己之下,他就能够知道自己是否是须陀洹初果。

他也应该一而再地作决意以知真伪。如果他决意「愿觉悟涅盘一小时」、「愿觉悟涅盘两小时」等时,便即刻可以见到涅盘,那么他就比较可能真的觉悟了涅盘。之后,还需要进一步地检验。

检验什么呢?《阿毗达摩概要》中提到:“智者省察道、果与涅盘,以及有或没有省察他已断与还剩下的烦恼。”这即是以五种‘省察速行心路过程’省察:一、道;二、果;三、涅盘;四、已断的烦恼;五、未断的烦恼。于这五者之中,观察道、果及涅盘的心路过程可于每一圣者生起。观察未断烦恼和已断烦恼的心路过程可于对经教多闻的圣者生起。依此说明,为了知道哪些烦恼已断,哪些烦恼未断,禅修者应观察缘取种种所缘为对象而生起的善速行及不善速行。在那时候,他知道哪些不善法无法被观察到,因为它们已被断除,以及哪些不善法还会生起,因为还未被断除。

这样检验还不够。上个世纪,精通《巴利三藏》的南传大长老,缅甸列迪大长老建议说:‘至少要观察三年。’

-----摘自淡然居士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chozhoubo

第2个回答  2009-01-24
阿罗汉
为小乘佛教修证的最高果位。也叫“罗汉”
阿罗汉有三层意思:
第一杀贼:意即杀掉烦恼之贼。阿罗汉在因地修行灭受想定,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即五阴中的受阴与想阴的烦恼,也就是见惑烦恼与思惑烦恼,断得干干净净,得到我空真智,证入阿罗汉果,了脱分段生死。阿罗汉人子缚烦恼虽断,还有果缚这个色身,他知道五阴之中是无我相可得,可是对五阴之法还未知当体即空,认为实有五阴之法,所以说但知我空,不知法空。因此阿罗汉又叫做愚法声闻,得证有余依涅盘,还要努力前进,加行用功,来灰身泯智,到涉俗利生,从空出假,才能称为大阿罗汉,得证无余依涅盘。这就是杀贼的道理。
第二无生:阿罗汉断了见思烦恼,跳出了三界生死轮回苦恼,要经过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个阶段。
须陀洹初果圣人,还要到天上,人间各七返受生。断除八十八使见惑之外,又断了九品思惑的前六品。斯陀含二果圣人,一生天上,一来人间,进断欲界的后三品思惑。阿那含三果圣人,虽不来欲界受生,但依然住在色界天中进断七十二品思惑,所以说只有阿罗汉果,才是真正无生。这就是无生的道理。
第三应供:就是应当受到天上、人间的供养,因为阿罗汉,既然证得了道果,堪受人天的敬仰,供养礼拜,为众生作大福田。我们寺庙里如果有信众打千僧斋时,就会有一位宾头卢颇罗堕尊者化身来应斋主的供养,令布施的施主得大福田。佛教里有这样四句祝愿的偈文:‘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布施,后必得安乐。’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个弟子名叫阿少兔楼陀,我们中国话称为无贫尊者,在因地修行时,做一个种田的农民。有一天中午,他正在田里种地,带了一包粗米饭菜,用作午餐。正巧来了一位辟支佛游戏神通,随缘出现,再到世界上来化现做一个贫僧。他遵守佛的乞食制度,七天下山一次向施主们乞食。这一天,化来化去,连化七家都没化到,就空钵回来。路过田间,这位农民见到老和尚就问:‘老师父您今天缘法好吗?饭菜化到了吗?’老和尚叹了一声说:‘不用提了,什么都没有化到。’农民一听,立即产生同情怜悯的心。想到了今天老师父没有化到饭菜,回去就要挨饿七天,再下山来化。因此就发大心,把自己所带的饭菜,诚诚恳恳地双手捧著供养老师父。他以慈悲心接受了这份饭菜。饭吃完以后,就遵照佛陀的教导,念诵祝愿偈文:‘ 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布施,后必得安乐。’老和尚祝愿完毕,就回去了。再说这位老农民饿了肚子,到下午收工的时候,对面突然跳出来一只金光闪闪的兔子,一跳一跳地跳到农民的背上不肯下来。这位农民吃了一惊,赶快回家,叫他妻子把背上的兔子捧了下来。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金兔子呀!从此以后这位农民的家庭生活一天天的幸福起来。这是现世供养一位辟支佛所得的花报。转生以后做一个名叫无贫尊者。他在九十一劫这么长的时间内,生生世世不受贫困的果报,享受荣华富贵。这件事说明供养一位辟支佛所得到殊胜的果报。以上所讲的即是阿罗汉具足有杀贼、无生、应供的三种道理,也是五种不翻之中的多含不翻。
第3个回答  2009-01-24
译自北传《杂阿含经》一一四八篇

乔正一译于八关斋戒日

有一次,佛陀驻锡在古印度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林中。当时,波斯匿王前来谒见佛陀,他向佛陀顶礼后,便在一旁坐下。

就在这个时候,各有七名耆那教、事火教、一衣教等修行人,从园外门口威仪自在地经过。波斯匿王遥见他们身形高大、相貌堂堂的仪表及风范,一时间生起了恭敬心,误以为他们是阿罗汉圣人,便立刻起身走向他们,对他们恭敬地合掌,并对他们自我介绍:「圣者,您好。朕是统治憍萨罗国与摩揭陀国两大国的国王。」

佛陀看到了这种情形,事后便问波斯匿王:「陛下,您为什么对门外的这些人又顶礼、又合掌问候,还要这么隆重的自我介绍?」

波斯匿王回答:「佛陀,因为我想:『世间若真有阿罗汉圣人,那一定就是这些人了!』」。

佛陀说:「陛下啊,您先别急着去顶礼供养。您没有他心通,又怎么知道他们是不是真的圣人呢?」

佛陀接着说:「陛下,要认定一位修行人是不是真的阿罗汉,应该以下列几种判断标准来认定:

一、 与之亲近、相处,时间一久便可知其戒行如何。

二、 再用智能去仔细观察、检验,不可粗心大意。

三、 当他在险恶环境及遭遇困厄时,看他表现如何。

四、 最后由他所说的话,来分辨他是否真有智能。」

波斯匿王听后,便对佛陀说:「真是太好了,佛陀!您将辨识真假阿罗汉的判断标准说的这么清楚。朕有也有族人曾经出家,外表就是这种一副道貌岸然、看似庄严威仪的样子,他到别的国家游行后回来,又退去沙服,竟然重新过着在家人红尘五欲的生活。所以就如同佛陀您说的,应当接近他,从观察他的戒行是否如法清净,到听他的言教是否内涵智能,才能判断对方是否真的是阿罗汉!」

这时,佛陀便诵出以下的偈语:

不以见形相 知人之善恶

不应暂相见 而与同心志

有现身口密 俗心不敛摄

犹如鋀石铜 涂以真金色

内怀鄙杂心 外现圣威仪

游行诸国土 欺诳于世人

偈语大意是:「不应该以外表来判断一个人的善恶; 也不应该才刚认识没多久,便认为对方与自己志同道合;事实上,从人的外表很难看出对方是否真的是阿罗汉,有的人看起来好象仪表威仪,但其实内心充满着对五欲的渴望,不能收摄诸根,就好比黄铜镀上金漆的外表一样;内心粗鄙,外表却道貌岸然,在各国游行,欺世盗名。」

波斯匿王聆听完佛陀的教诲后,心中充满着法喜,向佛陀顶礼后便离去。

阿罗汉的原本意思是杀死敌人的人。这里的敌人就是烦恼和痛苦,一个已经完全解脱的圣人!

阿罗汉果。巴利圣典里有许多关于阿罗汉的记载,《中部》里的其中一则说:[1]

「以前有贪,那是不善;如今它已不复存在,这是善的。

以前有瞋,那是不善;如今它已不复存在,这是善的。

以前有痴,那是不善;如今它已不复存在,这是善的。」

如是,他(阿罗汉)就在此生已解脱了渴爱,静止又清凉,受用乐,犹如梵天神般地安住。
[2]

佛陀解释有九件事是阿罗汉绝对不可能会做的:

1. 他不可能故意杀生;

2. 他不可能偷盗;

3. 他不可能行淫;

4. 他不可能故意说谎;

5. 他不可能好象他是在家人时地储藏东西来满足欲乐;

6. 他不可能基于贪欲(chanda)做任何事;

7. 他不可能基于瞋恨(dosa)做任何事;

8. 他不可能基于愚痴(moha)做任何事;
9 他不可能基于怖畏(bhaya)做任何事。[1]

阿罗汉能证入阿罗汉果定。果定是只有圣弟子才能证入的出世间定。其所缘是涅磐。证入果定的目的是当下得以体验涅磐之乐。这些定中,生起的是与圣弟子证悟阶段相等的果心。阿罗汉能辨认阿罗汉。
第4个回答  2013-01-23
一个证量,两种不同的叫法。
南传把证悟到佛果的修行者叫做:大阿罗汉果。
而第一个证得这个果位的大阿罗汉,并且传法给大家的修行者,再赋予他一个独一无二的称号“佛”。这就是为什么南传只认一个佛的道理,释迦牟尼佛也是位大阿罗汉。
至于大乘地区的罗汉定位,应该是南传的初果罗汉(须陀洹)。以后的二果罗汉,三果罗汉,分别对应证量不同的菩萨阶位。所以说菩萨与罗汉并无什么区别。
其实只要你不要听旁人说,用心读一下《阿含经》就知道了。在南传地区,要证得四果大阿罗汉的,必须要有一个条件,那就是究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说它的果位是哪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