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红楼梦中的薛宝钗

评价一下宝钗的人物性格。。
最好有一些例子。。
谢!~

  曹雪芹用一生心血写就的《红楼梦》成就了伟大,感动了世人。他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淡淡地写出了他心中的美,写出了美的毁灭,留给世人的是深深的悲叹和无尽的思索。从表面看来《红楼梦》主线结构只是为了诉说一段缠绵凄美的爱情故事,其实它纵多交错的线索中蕴含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无比愤怒和对人生的哲理思索。它所展现的人生理想在现实社会中的破灭以及人性的毁灭,那一幕幕,那一桩桩,无不让人震憾!围绕这一中心,作者把一大批贵族、平民以及奴隶出身的女子不同的生活遭际推上了历史舞台,结合封建社会极其复杂、错综的典型生活环境,为后人创作了出了许多有血有肉、有哭有笑,让人难忘、令人思索的精典人物形象。这众多的人物形象中有许多至今争议很大,比如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形象。今天我们以“《红楼梦》——薛宝钗人物分析”为题,就是要谈谈我们对薛宝钗这个人物的一点理解。

  《红楼梦》中人物的性格塑造是多侧面的、复杂的。作者“打破了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写作模式,写出了宝钗性格的复杂性,即她有优点,也有缺点。其中慧质、恬淡、宽厚、豁达大度、博学、迎合奉承、城府很深、冷酷无情是具有代表性的。下面是我们对她的性格的具体分析:
  一、 慧质
  她天资聪慧、博学宏览。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就了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及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有广泛的涉猎。连以“杂事旁收”著称的贾宝玉也远非所及,如元妃归省时对宝玉诗中“绿玉”改“绿腊”的指点。
  二、 恬淡
  曹雪芹写宝钗极力突出其朴互淡雅的形象。如第八回对其住所环境的描述“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还有四十回写蘅芜院:“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己。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俗话说“观人行,知人性”,从一个人的爱好就可以看出几分该人的性格的。宝钗不喜欢涉及是非,不喜欢争风出头,所谓“藏拙守愚,安分随时”,想来和这有极大的关系的。
  五十五回王熙凤说她“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有人用这种明哲保身式的处世之道说明宝钗的虚伪和世故。然而宝黛也是不喜出风头,不喜有涉是非的。三人同样了解世俗的浊恶。为何宝玉、黛玉成了正统的叛逆,可宝钗却成了正统的信徒!显然,这在常人看来都是很难理解的。其实,宝钗这种态度和她的生活环境有关,薛家是商人和官宦的结合。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长大,她深知这种环境中各种关系的复杂和斗争的激烈,因而只能选择一种逃避的方式让自己的心灵有片刻的清静,但是在旁人看来这就是明哲保身。
  三、 宽厚
  第七回讲宝钗的“热毒”后紧接着说“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甲戌侧批:浑厚故也,假使颦、凤辈,不知何如治之。)意思明显是说 ,宝钗比黛玉,凤姐要宽厚。
  林黛玉对于后进贾府的宝钗,一直存着戒心。第八回《探宝钗黛玉半含酸》、第四十二回《潇湘子雅谑补余香》等回数,尽管黛玉一次次挖苦讥笑宝钗,可是宝钗却“浑然不觉”,从未心存芥蒂。后来黛玉自己也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
  论口才,宝钗不比黛玉差,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开一个“负荆请罪”的玩笑,就搞得宝玉、黛玉二人面红耳赤的。然而看到“宝玉十分羞愧,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
  从上面这些都可以看出她待人的宽厚,为人的真诚。
  四、 豁达大度
  史湘云要开社做东道,但是缺钱不好办事,宝钗资助她办了螃蟹宴;林黛玉的药需要燕窝,但是又不便和贾母凤姐张口要,宝钗从自己的月钱中拨出银两;邢岫烟的冬衣当掉了,处境窘迫,她命莺儿瞒住众人取了回来。如此等等,宝钗都给予了及时的援助。不但如此,她非常小心不把这些事张扬,给当事人留足体面。在戴着有色眼镜的评判来看,宝钗做这些全是为了拉拢,为了博得一个好名声。然而,宝钗为何不在拉拢了人之后大胆地在其它事务上面下决断,当第二个“王熙凤”或“贾探春”。相反却依然是‘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其实,她根本就看穿了世事,不愿意去淌这滩浑水.她和林黛玉都是世俗的反叛者,不过,林黛玉是以一种极为激烈的斗争方式来硬拼,而宝钗只是以一种消极的方式来面对。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宝钗的豁达大度。
  五、 博学
  宝钗天资聪慧且十分博学,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就了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经史子集融会贯通,诗词歌赋也很精通,她对艺术、历史、医学以及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涉猎,可谓博学杂收无所不能。
  ⑴ 文学方面:
  第十八回,宝玉奉元春之命以“怡红院”为题赋诗,宝钗叫宝玉将“绿玉”改为“绿蜡”,并讲了“绿蜡”一典的出处——唐朝韩翊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独无烟绿蜡干”,成为宝玉的“一字师”。在这里突出了宝钗的学问,她所引的唐诗虽是眼前现成的句子,但该用的时候想得起用得上和想不起用不上,就是一个重要的区别,也可以说学问的高下。如果说韩翊的咏芭蕉句还是“眼前现成的句子”,那么姐妹们认为比较生僻的训诂名物,宝钗却也比别人知道得多些。比如第七十八回,黛玉,湘云联句,湘云对自己所联“棔”字不知是何树时,宝钗对“棔”的解释——朝开夜合的”。
  宝钗不仅熟悉一向被视为正经学问的诗词,也熟悉一向不被视为什么正经学问的戏曲。比如在第二十二回,她向宝玉介绍《鲁智深醉闹五台山》时说“这出戏铿锵顿挫,那音律不用说是好了,那词藻中有一曲〔寄生草〕极妙……”这一番说明薛宝钗既懂音律,也懂词藻,宝玉听了她介绍〔寄生草〕之后“喜的拍膝摇头,称赞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
  薛宝钗有文学鉴赏能力,也有文学创造能力。第十八回,元春省亲的时候,众姊妹兄弟一起做诗,惟有宝钗和黛玉的诗被元春称为“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第三十九回,她做的咏螃蟹诗,众人看毕说是“食螃蟹的绝唱”,姐妹们“偶填柳絮词”的时候,宝钗一阕不落套的《临江仙》又拔了头筹。
  宝钗虽常以“女子无才便是德”来开导别人,不赞成女子读书作诗,但她自己却既善写诗又善论诗。她在论诗中提出很多独特的艺术见解,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常常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第三十七回,宝钗对如何作诗,发表了很多好的见解,从中可看出她是主张诗“立意清新,命意新奇”;不主张因作诗限韵而束缚人的做法;认为诗是不能照搬生活,特别是咏物之作,贵在“寄兴写情”;她反对“跟着别人脚踪走去的摹拟和模仿的见解”,而要翻出新意来,要“各处己见”“不与人同”“别开生面”,但还反对过于新巧的,的这些见解,无疑是颇有见地的。
  ⑵ 艺术方面:
  在书本学问之外,宝钗还精通绘画。第四十二回,宝钗在论画时指出,艺术家在创作前必须心中先有丘壑,才能对素材进行精当的剪裁和处理,才能达到真实地再现生活的目的。她连所用的绢和纸料等她都很清楚,并口授了四十四样画具、颜料以及调制颜料用的器具,有名称很专门的画具,例如“蟹爪”、“须眉”等,也有最平常的碗碟、风炉、沙锅,品名数量清清处处,多么专业呀!据宝钗的话看来,宝钗不但对于画的艺术有了很成熟的理解,而且她的说话乃是经验之谈,不是凭空想象。其中有生姜、酱,黛玉还嘲笑她说是要炒颜色吃,宝钗解释说是“那粗色碟子保不住上火烤,不拿姜汁子和酱预先抹在底子上烤过了,一经火是要炸的”。在这里,林黛玉和薛宝钗形成对比,更突出了薛宝钗的学问,宝钗简直成了靠绘画为生的老画工。
  ⑶ 医药方面:
  宝钗医药方面的知识也很丰富。第八回,宝钗劝阻宝玉喝冷酒。第二十八回,王夫人说不清一种药丸的名字,宝钗想是“天王补心丸”,一猜就着。第四十五回,宝钗评论黛玉常吃的药里人参肉桂药性太热,主张代之以每天早上一两燕窝粥,采用食补疗法。第七十七回,王夫人给凤姐配药,需上等的人参,宝钗劝阻王夫人说市上买到的人参没有好的,是用“芦泡须枝搀匀”了冒充的,她不仅知道一点儿医药理论,而且对于药材市场的制假也这么清楚。
  ⑷ 宝钗的治家理财本领:
  宝钗自父亲死后,就不以读书为业,帮助母亲料理家务,留心家计,使她懂得了人情世故,也锻炼了自己的管家能力。
  《红楼梦》中“理家“情节,千万不能低估薛宝钗的作用。薛宝钗在待人接物上豁达宽厚、端庄稳重;而在驾驭奴仆上,由深谙”使之以权,动之以利“的道理,因而博得贾府上上下下人物的称赞,就连脂粉队里的英雄、管家奶奶王熙凤与她比起来也有距离。尤其在所谓“小惠全大体上”,提出以“小惠”调动园中管事婆子们的积极性的建议,这样既可以节省开支,又不致使若大的贾府失了体面。
  六、 迎合奉承
  宝钗自小面对复杂的社会,过早地料理家务,使她变得虚假矫作、世事洞明,小说中多处表现了她迎合贾府统治者的心意,以博取他们的好感,这也成了她的主要特征。
  贾府的主要当权派和头面人物,包括已经挤进封建统治阶级最高层的贾妃,宝钗能透彻细微地了解她,投其所好。在“省亲应制”一节,写她最会揣摸贾妃的心理。元春归省要诸姐妹赋诗一首时,宝钗赋“凝晖钟瑞”,她的这一首在“颂圣”方面显得特别卑屈,特别谄媚,尤其是那一句“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渐何敢再为辞”,这种奉承迎合既明显又含蓄。在贾妃把“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之后,薛宝钗就窥测出贾妃不喜欢“红香绿玉”四字,悄悄告诉宝玉,贵人不喜用“玉”字,把“绿玉”改为“绿蜡”。后来有一次,元春送出个灯谜“宝钗听了,近前一看,并不新奇,但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其实一见早猜着了。”元春是贵妃,宝钗不是可以经常与她接触,富有才略且精通“关系学”的宝钗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方法来奉承讨好贾妃,争取这个“穿黄袍”的表姐对她有一个好印象。
  贾府权利结构的顶端是贾母,因而宝钗想方设法,看准时机,对这个“太君”进行迎合、讨好。但她的这种迎合、讨好显得十分自然,简直看不出任何做作的痕迹。因为她博览群书,多才多艺,因而绝不是象凤姐奉承贾母是的那些“世俗取笑”,而是一种识趣的、不着痕迹的高级的奉承讨好。第22回,贾母捐资为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何戏,喜吃何物”时,她“深知年老之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便总依着贾母喜好说了一遍”。贾母当然喜欢她“识趣”,更加喜欢她会搔到“心痒”。宝钗还当面奉承过贾母,宝钗道“我来了这几年,留神看起来,二嫂子凭她再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太”,除去直接奉承贾母外,间接的也讨好了凤姐,一句话夸了两个人,结果是引得这位老祖宗眉开眼笑,心投意合。
  在贾府的权利结构中,内政的总当权派当然是宝钗的姨母王夫人。这一点,宝钗是很清楚的。为了讨好王夫人,在金钏悲剧事件中,宝钗的奉承讨好被表演得淋漓尽致。金钏儿投井自杀后,杀人凶手王夫人心里不安。薛宝钗却安慰王夫人说:金钏不会自杀,如果真是自杀,也不过是糊涂人,死了也不为可惜,多赏几两银子就是了,她不仅在语言上讨好王夫人,还在“行动”上也讨好王夫人,她主动把自己新做的衣服拿出来给死者装裹,宝钗“主动”拿出衣服是同情金钏吗?不是,是为了讨好王夫人。宝钗这样地为姨母“分忧”,让王夫人觉得没有“罪过”,消除“不安”,这在要什么有什么的王夫人看来,在当时,人世间恐怕再没有任何礼物比宝钗这份“精神礼物”更需要,更合心意了。
  薛宝钗是一个典型的封建淑女的形象,她的言行举止,做人准则无不透露出极浓的封建气息,她本身是封建礼教的忠实支持者,同时也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与其责备宝钗趋炎附势,迎合奉承,倒更应该把锋芒指向传统的礼教,它才是本源,对自然人性进行了扭曲、毁灭。
  七、 城府极深
  这里,我们来研究一下“滴翠亭戏彩蝶”情节,这是一个典型的,很能表现宝钗性格和灵魂的情节。当时,宝钗去潇湘馆找林黛玉,但见宝玉进去了,为了避嫌,便转身回来,扑蝶到了滴翠亭,无意偷听到了小红和坠儿的对话,宝钗生怕自己“躲不及”而惹来“没趣”,于是急中生智,信手拈来的使了个“金蝉脱壳”之计。这一“绝招”来得那么突兀,又自然又难测高深。从整个情节来看,宝钗当时并没有具体明确的“嫁祸”意图,不能说是“存心嫁祸于人”,因为一则宝钗此来并非专门扑蝶,而是邀林黛玉饯花的,二则宝钗编谎的目的主要在于摆脱与自己的关系。但至此我们对薛宝钗也“不能不存下戒心”,宝钗客观上的“嫁祸”行为,并不是老实善良的人偶然作出的反应,而是城府极深的人的一种必然的心理活动。这里反映出薛宝钗很有心机,在瞬息万变中,颇能随机应变、挥洒自如。
  第一百零九回,宝玉想要夜里梦见黛玉,要在外头睡,因为袭人说不放心,所以宝玉便让袭人跟着自己睡,宝钗听了却说:“她是跟惯了我,还叫她跟着我罢,叫麝月、五儿照料着也罢。况且今日她跟着我闹了一天,也乏了,该叫她歇歇了。”乍一看,宝钗还真是体贴下人,真让人感动,但“她是跟惯了我,还叫她跟着我罢”,这里确是如此不通,宝钗嫁来多久,难道袭人跟了宝玉十几年,还不及跟她惯?其实宝钗是有意把宝玉和袭人分开。而后来麝月成了宝玉的妾,袭人却嫁给蒋玉菡,也是这个原因。袭人在宝玉心中的位置,宝钗是很清楚的,她怕袭人分了宠去,麝月只是宝钗的一枚棋子,她知道这个人威胁不到她。这一招,足见宝钗极有心机,城府很深。
  八、 冷酷无情
  薛宝钗姓薛,“薛”与“雪”谐音,所以“金簪雪里埋”“丰年好大雪”“山中高士晶莹雪”都与这有关,难怪贾琏的心腹小厮兴儿向尤氏姐妹介绍宝钗时说:“还有一位姨太太的女儿姓薛,叫什么宝钗,竟是雪堆里出来的。”所谓“雪”,据辞书解是“空中降落的白色结晶体,多为六角形,是气温降低到零以下时,天空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换句话说,“雪”就是“冷”的象征。《红楼梦》中宝钗的意象便是雪。雪总是和冷联系在一起,接触薛宝钗就常常有一股冷森森的感觉。她的姓不仅与“冷”有关,而且她的衣食住行等也都与“冷”脱不了关系。薛宝钗生性不爱调脂弄粉,平时只穿“家常”的旧衣裳,“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在第四十回,贾母和众人游大观园到她的住处蘅芜苑时,“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宝钗吃的“冷香丸”,方子要用春天的白牡丹花蕊、夏天的白荷花花蕊、秋天的白芙蓉花蕊、冬天的白梅花花蕊,这四种名花都是寒凉之物,而且“白”又是冷色,它们的花蕊更是增加寒凉性。方子中还用雨露霜雪、蜂蜜、白糖、黄柏,这些也都是寒凉之物,所有的都突出一个“冷”,故名叫“冷香丸”。正如“冷香丸”这一副药,薛宝钗也是“冷”的。薛宝钗的“冷”与她的为人处世哲学有很大关系,正所谓“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薛宝钗不会刻意地同谁好,当然也不会同谁翻脸,她的这种“冷”可以用“无情”来形容。所谓“无情”并不是说薛宝钗象“电脑”一样没有人的情愫,而是说她是封建道德的信奉者和实行者,她有的只是不近人情的,甚至是冷酷无情的“情”。
  《红楼梦》中,宝钗对宝玉的感情,虽然书中有很多“比通灵”“绣兜肚”,特别是三十四回,宝玉被打伤,她去探望时,也会“眼圈微红”“送疗棒疮药”等这样的情节,但平心而论,这些都是宝钗在日常生活上对宝玉的关心,都没有越过表姐弟之间的情谊,他们之间的情不可能与宝黛有一致之处而产生过爱情,黛玉爱宝玉,她从自己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出发,使自己的爱情化为一股叛逆的热量,鼓动宝玉更坚定的走自己的叛逆道路,并且也一直与宝玉并肩作战;而宝钗是一个忠实地信奉封建正统思想的人,她以“仕途经济”规箴贾宝玉,要他攻读时文,“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在《红楼梦》中,仕途经济与功名利禄,对宝玉来说,那是水火不相容的,宝钗在这一方面对宝玉是极为不满的,她与宝玉在人生道路问题上的分歧,是不可调和的,如果说宝钗爱宝玉,那为什么要违背宝玉的心愿,只从自己的封建思想出发,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宝玉,以期达到封建社会对仕子的要求呢?所以,在正常的感情领域里,宝钗对宝玉是无“爱情”的,从这个角度说,这是“无情”的一层意思。
  如果,把“情”的含义扩大一点,理解为一般的思想感情,那么,宝钗心肠的冷漠也可以用“无情”来概括。
  在第三十二回,在金钏投井事件中,把金钏被迫死的责任完全推给“糊涂人”的死者自己,看看这时的薛宝钗多么的冷酷无情,还有那种“大不了多赏他几两银子”的口气,不用说她那打死人命如同儿戏的哥哥薛蟠,甚至连那么心很手毒的王熙凤都要望尘莫及。第六十六回,薛姨妈告之宝钗尤三姐自杀,柳湘莲出家后,宝钗听了并不在意,还发了一通“前生命定”的议论。她那位“呆霸王”的哥哥,带着小厮四处寻找,甚至还为之哭了一场。三姐自杀湘莲出家,宝钗全不在意,这次比对今钏的冷漠态度更令人难以理解,柳湘莲救过薛蟠的命,而且与薛蟠是拜把兄弟,宝钗不管尤柳死活,想到的是建议薛蟠宴请酬谢经商的众伙计。次日,薛蟠请客,酒席描写极平淡乏味,薛蟠提起柳湘莲的事,长吁短叹,伙计们也不过随便喝了几杯。在这里,薛蟠与众伙计的人情味与宝钗的冷酷无情形成了对比。薛蟠设宴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宝钗的铁石心肠。
  对待至情至性的个人情感,宝钗也能做到“无情”。
  宝钗在理智与情感的对峙中,她总能理智战胜情感,呈现出“无情”的风范。“结婚是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的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族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意愿(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所以“金玉良缘”“弃黛选钗”是荣国府当权者贾母、贾政等人衡量再三的唯一选择。因为,当时的“荣宁两府也都萧索,不比先时光景……人口日多,事物日盛,主仆上下都是安富尊荣,运筹谋划的竟无一人……”贾府迫切需要为宝玉选择一贤内助——既能带来财富,又能劝导宝玉走正路,一场由封建家长亲手导演的婚姻轰轰烈烈的上演了,世事洞明的她,早已看出宝黛之间的爱情,尤其是宝玉对黛玉的情,但她仍能置此于不顾,置自己的感情于不顾,木偶般的被操纵着,任由家长将骗婚者的嫁衣披在自己的身上,无奈地同演着“掉包计”,没有发出一点声息。当她们成婚后,宝玉以众所周知的方式怀念黛玉时,她总能理智地处理类似的事情。她所想的也只是如何使宝玉考取功名,无奈宝玉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留给宝钗的只是凄凉。
  薛宝钗是一个善于自制、城府很深的人,在通常情况下,她总能理智地、冷静地控制自己的言谈举止、喜怒哀乐。但是,这并不等于她个人就没有感情,或者任何时候都能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她也有藏不住、守不牢,一时失态,偶尔忘情的时候,“失态”之于“常态”,当然是矛盾的,但同样都属于薛宝钗。如在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那一节,作者交待了袭人手中五色鸳鸯的针线活计,花样精美色彩鲜亮,引得“宝钗只顾看着活计,便不留心一转身,刚刚的也坐在袭人方才坐的所在”,扮演了在宝玉床前刺绣,并赶蚊子的角色,这对平日自重的宝钗实在是一种忘情失态。还有“滴翠亭扑蝶”情节,彩蝶的出现,诱发了宝钗的“童心”,“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如此兴高采烈,天真烂漫,对于宝钗说来倒真是罕事,足见她忘情、失态几乎到了不能自制了。
  在薛宝钗的形象中,寄托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深深的感慨:既赞美这位美丽少女的聪明才智,同情她不幸的悲剧命运;又痛惜她奴隶般地信奉封建礼教,批判她的趋炎附势、城府极深、冷酷无情。作者的赞美与批判、肯定与否定,不是平行的,而是交融的,批判中寄于一定的同情,赞赏中给予一定的贬谪。宝钗就是如此一个矛盾体,正因为矛盾所以才活了起来,才值得人们去细细的品位欣赏。
  就薛宝钗这个形象而言,今天我们的认识同作者的意图恐怕是有一定距离的。但我们不能要求一个封建时代的作家具有现代人的觉悟,去明确地、自觉地批判她身上封建正统的道德规范和安分随和的人生态度。然而在小说关于薛宝钗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全部具体描写中,我们却看到了她丰富生动的形象和内心世界。从她的“会做人”可以感受到中国封建的宗法社会相沿已久的思想道德习惯等怎样地渗透在她的心灵和仪态之中,从而认识到她的悲剧的社会原因。

  曹雪芹不知道封建社会这个概念,但是他对当时的浊恶社会是反感的,厌弃的。他对这个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众多的人物形象所体现的主题已经非常鲜明的表露。但是,对单个形象如薛宝钗、林黛玉等,其塑造的真实本意已经无从考究。因此对她形象的争议,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将长期存在,我们在这里只是说出对这个人物的一点看法,希望大家在这个人物身上倾注的看法能客观、全面。大家的集思广义终有一天会还薛宝钗这个形象一个真实的面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2-05
薛宝钗
金陵十二钗之一,薛姨妈的女儿。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表面上看似乎是当时正统淑女的典范,但实际上她骨子里却颇有愤世嫉俗的性格因子,她对当时的社会抱有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比如,《红楼梦》第38回,她就作《螃蟹咏》,对当时那些横行无道的官场人物如贾雨村之流,进行了尖锐的讽刺。而她自己最喜爱的词曲,居然也是一首富于孤愤、反叛色彩的《山门•寄生草》!由于受程高本的误导,红学界对薛宝钗思想性格的认识长期偏离实际情况。比如,传统观点认为薛宝钗“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但事实却是,在曹雪芹的笔下,宝钗恰恰因为自己的个性而得罪了家长!如小说第22回,宝钗就曾一首《更香谜》,引得贾政大为扫兴,以为是“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第40回,在贾母携刘姥姥参观大观园的时候,宝钗蘅芜苑那“雪洞”一般朴素的室内布置,又引起了贾母的大为不满,认为是在亲戚面前很扫了她的面子。贾母对宝钗,一则曰“使不得”,二则曰“不象”,三则曰“忌讳”,四则曰“不要很离了格儿”,五则曰“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全是清一色的负面评价。到后来,“荣国府元宵开夜宴”的时刻,贾母命自己所心爱的宝琴、湘云、黛玉、宝玉四人,与自己同坐主桌,却惟独将宝钗排挤到了主桌之外,同李纹、李绮辈坐在一起。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宝钗在贾母面前由“受宠”转为“失宠”的重要标志。如果宝钗真是“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她何以会落到如此结果呢?可见,在曹雪芹的原著中,宝钗恰恰是最不屑于玩弄什么“城府”,以讨好家长的人!正好,脂砚斋对于钗、黛写应制诗一事的评语也是:“在宝卿有生不屑为此,在黛卿实不足一为”。对弱者真切的同情,却对权势者“不屑”,这才是宝钗行事的基调。
另一种观点也同样错误不堪。即认为宝钗“热衷于仕途经济”,只会“谈讲谈讲仕途经济”。事实正好相反,宝钗恰恰与宝玉一样,最痛恨当时的官场、最痛恨以贾雨村为代表的这种官场人物!宝钗劝宝玉读书做官,不过是希望宝玉能够掌握权力,去消灭那些“禄蠹”而已。正如她在《螃蟹咏》里所说的“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由于宝钗对宝玉的直言进谏,她的话还一度引起了宝玉的误会,以为那是所谓的“混帐话”。但误会终究是误会,后来宝玉读到宝钗所作的《螃蟹咏》,也禁不住要为宝钗愤世嫉俗的思想叫好,高呼“写的痛快”!
对于书中的这种情况,曹雪芹生前的知己——脂砚斋倒是洞若观火。他(她)很早就已经指出,在这些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上,“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二人之远,实相近之至也。至颦儿于宝玉似近之至矣,却远之至也”,“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是要紧两大股,不可粗心看过”!所以,宝玉与黛玉看似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实际二人的思想立场却南辕北辙;宝玉与宝钗看似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实际二人的选择却是殊途同归!——都是基于对当时那个社会的极度愤懑!
故而,作者借他的化身——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之手,为宝玉、宝钗安排了一场“金玉良姻”。这场婚姻的目的,就是借助宝钗在老庄、禅宗等“出世”哲学方面的“博知”,来引导宝玉“悟道”,并最终推动他出家为僧,使沉迷于红尘中的顽石尽快返回大荒山。而事实上,在曹雪芹的原著中,宝玉的第一次“禅悟”,就是宝钗向他推荐的那首《山门•寄生草》给引出来的。这就叫做“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在脂评本的后三十回佚稿中,宝玉最后在宝钗的引导下出家为僧。宝钗为此牺牲了自己的尘世幸福,付出了半世孤凄的代价。但她却并无怨言,因为帮助所爱之人解脱精神上的痛苦,正是她一生的使命。这就是脂批所提示的“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故名曰冷香丸。又以谓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者”。
第2个回答  2009-02-04
时宝钗小惠全大体
——薛宝钗之“时”
人们都能记得《红楼梦》第二十六回的回目,上联是“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下联是“时宝钗小惠全大体”,这是曹雪芹为小说中的两位重要女性的人格作出的“定评”。“敏探春”之“敏”,我们另文去谈,这里集中说薛宝钗之“时”。从原来回目变化看,对薛宝钗人格如何下断语,似曾有过斟酌,改了又改。
人们通常读到的程甲本,程乙本《红楼梦》和以这两种版本为底本的翻刻本,都是作“贤宝钗小惠全大体”,早期抄本中的“甲辰本”(又称梦觉本)即是用的“贤”字,说明和本系统的“贤”字来源于甲辰本。戚序本、王府本均作“识宝钗”,庚辰本、己卯本作“时宝钗”,列藏本底本作“时”后点改为“薛”,应与庚己二本同。
贤、识、时三字都有版本根据,但究竟用哪一个字更准确,能概括出宝钗的人格呢?我个人始终认为应“时”字为最佳,“贤”字,前已用在袭人身上了,第二十一回回目作“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以曹雪芹之文才不可能用重字,如果用在宝钗、袭人两人身上一主一婢,又有正副册之别,这显然不妥当。薛宝钗是寄居贾府的重要客人,而非贾府内的人,将“贤”用在她身上也不妥,况且宝钗与宝玉的关系或她对贾府长辈的关系,她不可用“贤”字。可以说,“贤”字只能用在贾府内女性身上,包括像袭人这样极特殊的大丫头身上。“贤”字用在袭人身上寓有暗讽之意,但却是袭人的人格,这从她对王夫人的忠诚,对宝玉之体贴、“娇嗔”相“箴”,都能证明用“贤”字极妥。
识,用在宝钗身上,表面上看很合适,因为宝钗确有“识”——识人、识文、识事、识时务……似乎道出了宝钗的为人行事来。但是细究一下,这个“识”又太表面化了,作为宝钗人格的概括显然没有触及到她的人格本质。从小说中所写到的故事中看,宝钗的“识”是她人格“时”的表现,她骨子里是“时”——合时与待时。
在贾府中人的眼里,薛宝钗“稳重和平”“随分守时”。她的一言一行,都特别重分寸、讲礼仪。她做任何事,都非常务实,重视人际关系(大者社会)的稳定和传统的价值。她不多言多语,有一种默默的观察和理性的思考,而在关键时刻又有极深的攻击力。她“任是无情也动人”,但却坚守着“淡极始知花更艳”的主张,所以她以“合时”作为自己的行为规则,一副大家闺秀的风范。
“合时”仅是薛宝钗处世的一种方法、手段而已,并非是她的终极目的。她的目的是“待时”,即“钗于奁内待时飞”。这一点,我们可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她进京的目的是响应“当今”的号召,竞选宫中的才人赞善,想从此一登龙门做人上人,光宗耀祖。二是当她失去了一登龙门的可能性时,把目标选定在坐上宝二奶奶的宝座,实现金玉良缘。这虽是退而求其次,但也不失为一次关乎自己未来的最佳选择,总算千里北上没白走一趟。
薛宝钗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一方面使自己一切行为都合于时宜,自己设限,自我控制,内敛而不外露。除了在自己母亲和兄长面前外,他绝不任性做任何事,讨得贾府上下老幼极佳的印象。另一方面,她深懂“父母之命”在婚姻中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对贾府的当权者和能够起到作用的每一个人她都着意联络感情,扫去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这种深刻的观察力和成熟的理性,不要说黛玉不及,就是有大丈夫气的三小姐探春也不如。由于选取的对象是贾宝玉,所以她必须在宝玉心目中占据一定位置,争得欢心。首先她抓住了宝玉配金锁这一重要的“锁链”,牢牢地拴在一起,“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是一次成功的试探。宝玉爱林妹妹,但他还是提出了为什么林妹妹没有这个呢?可见这个“金锁”的重要意义。
小说写薛宝钗有热毒症,而且是从娘胎中带来的,是胎毒。这种“毒”来自她的家庭——皇商世家。在这种商人家庭中,从小耳濡目染的全是一种“交易”——买与卖,交易中的“待价而沽”“待时而飞”的商业诀窍和手段,时刻影响着薛宝钗的心灵和她的人生态度。但是,薛宝钗与她同龄的女孩子一样有自己希望、追求和梦想,然而长期的渴求得不到释放,压抑的结果就是“热毒”时常发作。从现实生活中和作为观念形态的古今中外小说,我们清楚地看到,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受到他们生存环境的影响,他们在构成他们世界的推测和价值的范围之内行动,并且必然据此而决定他们的人生路向,乃至自己的最终命运。薛宝钗也如此。她的谜语中说:“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是热毒发作的真实写照。
作为“待时”的结果,薛宝钗终于嫁给了贾宝玉,登上了宝二奶奶的宝座,算是实现了她“上青云”的梦想。然而,她只赢得了一个名分,而没有得到贾宝玉的爱情。对这样的结局,第五回的《终身误》写得明明白白。曲云: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子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吧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827806.html

第3个回答  2009-02-04
王熙凤对她有非常形象的评价:“事不关己不说话,一问摇头三不知。”就是说这个人城府很深,八面玲珑。大观园中她所居住的“蘅芜苑”,是怪石嶙峋,没有什么花草,生病要吃“冷香丸”,都可以反映出她的性格。但是她对于贾宝玉的感情是非常真挚的,从“羞拢麝香串”到“给宝玉绣红肚兜”,再到“宝玉被父亲打,她前去探视”都能看到她的情意,而又不失大家闺秀之风。“螃蟹咏”堪称绝唱,也可以反映出她博学犀利的一面
第4个回答  2009-02-04
如果你是学生,也就是老师让你写的话,你就按上面的COPY一下。
如果你真的想从多种角度考虑问题,想接受一些新的见解,以及脂批的话。推荐看下郑无极的观点。
http://tieba.baidu.com/f?kz=14736734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