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作文

请你将一些民风民俗写成一篇作文,可以写节日习俗,还可以写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还可以写新颖,别致的民间艺品。 按照上面说的,写一篇关于民风民俗的作文。。。。。。。急,速度,今天就要用的,
好的话还会加分哦

德昂人也过泼水节,时间在清明节后的第七天,除了泼水祝福和跳象脚鼓舞等节目与傣族泼水节一致外,德昂族泼水节最具特色的习俗是为长辈洗手洗脚。届时,每家的晚辈年轻人要准备一盆热水,端来放在堂屋中央,把家里的父母等长辈请出来坐在堂上,向他们叩头请罪,请他们原谅晚辈的一年来不孝顺的地方。长辈们也要检讨一年来在为晚辈树立榜样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然后,晚辈为长辈洗手洗脚,同时互祝来年在和睦、勤劳的气氛中度过。如果父母去世,兄长、姐姐和嫂嫂、姐夫就成为洗手洗脚的对象。
这个习俗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一个忤逆的儿子在清明节后第七天在山上干活,看到雏鸟反哺的情景,有所感悟,决心好好待奉母亲,这时,他母亲正在向山上走来,为儿子送饭,不小心滑了一跤。儿子赶来扶她,她却以为儿子要来打她,一头撞死在树上。儿子痛悔莫及,把树砍下来雕成一尊母亲雕像,每年清明后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洒着花瓣的温水中清洗。以后就演变为一种习俗。
藏 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藏族是一个古老而热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中的禁忌。
1、两个久别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时,你的手不能搭在对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过或踩在别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别人的衣服上,更不能从人身上跨过去。
3、妇女晾衣服,尤其裤子,内裤不能晾在人人经过的地方。
4、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声哭叫。
5、家里人出远门,客人刚走,中午和太阳落山后及藏历大年初一不能扫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当着已故人的亲属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该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线、织毛衣、地毯等。
8、黄昏时,不能随便到人家里走,尤其人家将有分娩的孕妇及刚生产的产妇或重病人时,陌生人更不能去。
9、过了中午以后,不能把家里的任何财产拿出去。
10、一个陌生人到你从来没有到过的大山及悬崖峡谷,不能大声喧哗。
11、不能跨或踩吃饭的用具、锅碗、瓢盆等。
12、家里有两个人同时出门,并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时出家门,必须前后出门而且出门时间要隔开。
13、妇女到晚上不能梳头和洗头,也不能披着头发出门。
14、在使用扫把和簸箕时,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必须先放在地上,然后另一个人从地上捡起来。
15、每当亲朋好友到你家串门或看望你时,会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为礼物送你,客人临走时把东西腾出来,不能全部腾空,必须留一点在里面或换一点自家的东西装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缝的碗不能用来吃饭,也不能给客人倒茶。
二..彝 族
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三.香港年俗
农历新年是我国传统上一个盛大的节日,相信无一个个中国人不识。然而,在香港过农历年,在习俗上和气氛上却和传统的截然不同。
近年来,已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的了,取而代之的则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虽然如此,但贴挥春的原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取其吉利之意,希望来年事事顺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狮、舞龙灯等也会在一些新界乡村、围村中出现,在新年的市区街头上也很难看到的大型的舞狮、舞龙灯的表演了。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过自一九八二年开始每年农历年初二的晚上,在维多利亚港上都会举行盛大的烟花表演,这已成为这十多年来迎春的一个节目了。
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有关吃的习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吃“团年饭”,一般是在家里设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饭。而饭后的一大节目,首选相信是逛花市了,农历新年期间,港九多处都设有年宵市场,其中以维多利亚公园的花市最大、最热闹。香港市民习惯于晚饭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时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欢度佳节。
在香港过农历新年,最开心的莫过于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节拜年时,到处可以听到“讨”利是的欢笑声。“利是”原为“利事”,取大吉大利宽好意头,同时也成为了春节时与亲人不可缺少的习俗。
四.澳门年俗
澳门年俗,别有风情。 "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给灶神按中国传统也用灶糖,说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说坏话。我在澳门花街的一澳门人家的灶头见过一张圣诞老人像,奇怪的是,圣诞老人像边贴着"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联儿。
澳门人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八开始的,腊月二十八日在粤语中谐言"易发",商家老板大都在这岁晚之时请员工吃"团年饭"以示财运亨通,吉祥如意。澳门的年味,从腊月二十八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除夕之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聊天,共享天伦之乐;大概受西方圣诞节和情人节的影响,年宵澳门人还争相购买一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现今已成了一个澳门年俗。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桔,花开富贵,祝报平安,鲜花瑞木兆示着新年的美好前程。澳门的花市办三天,这三天给奔波一年的澳门人无穷的慰藉。
春节这天,澳门人讲究"利市","利市"就是红包,这天老板见到员工,长辈见到晚辈,甚至已婚人见到未婚人都得"利市"。"利市"纯脆是以示吉利。 澳门人把大年初二叫作"开年"。习俗是要吃"开年"饭,这餐饭必备发菜、生菜、鲤鱼,意在取其生财利路。从"开年"这天起,三天内澳门政府允许公务员"博彩"(赌博)。 "开年"过后,澳门又完全回到中国传统春节习俗中,直至元宵佳节,也是烟节爆竹,玩龙舞狮,欢天喜地。
五.台湾春节习俗拾趣
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最为隆重的民间传统佳节。在与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湾,其历史文化、风士人情、生活习俗、亲缘血统等等均与祖国大陆,尤其是福建闽南地区一脉相承,因而岛内民众的春节习俗自然与祖国大陆民间大同小异。
由于宝岛居民的祖先(多为闽南和客家人)去台开发,距今年代久远且屡经沧桑,那里的春节习俗也逐渐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模式和色彩。
六.有趣的江苏春节习俗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春节期间,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
七.桂林春节习俗
?从"小年夜"到除夕
春节踏着农历12月24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桂林的城乡。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过小年"。过小年这天,人们宰狗、杀鸭,庆贺春节来临。这天的爆竹声,带着人们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人们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恶功过祸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将尽,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祭灶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辈去办,他们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除夕夜幕降临后,再放爆竹接灶王爷下凡。这是桂林"过小年"的古俗,现在即便是鸣放鞭炮,也仅是古俗遗存的仪式罢了。
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居室内外,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过节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且寓有美好的愿望:腊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荤、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们喜欢阖家团聚,菜肴中必有"圆子"、"欢喜",取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之意。这个夜晚,万人空巷,都在家中守岁。守岁时,要把火盆的炭火烧得红红火火,以象征生活岁岁兴旺。当零时一到,老老少少喜气盈盈,以爆竹声声迎接新年。这喜炮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静,人们仍无睡意,炉火依然旺着,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会忘记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种,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种犹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财旺、家旺的好兆头。人们对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许是因为火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带来了温暖吧。爱火就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
?
中国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
八.达斡尔族:年年高
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九.蒙古族:酒肉不尽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十.壮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十一.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而那里的景颇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十二.哈尼族:荡秋千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十三.傣族:掷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十四.高山族:“围炉”
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十五.满族:挂旗过年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从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们还自愿组织起来扭秧歌拜年,阵容较强的秧歌队,不仅在本村扭,还到外村去扭。围观的群众常常乐得前仰后合,忘记了疲劳和寒冷。甚至还有热心的观众—直尾随着秧歌队走乡串户,直到天明才归。
十六.白族:“放高升”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男女青年都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对方的爱情了。
十七.侗族:芦笙会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十八.彝族:跳虎
在云南省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庙遗址,杀狗献“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司即为土主神之意),随后由本村“毕摩”祭土主请虎神。8位村民化装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们”两耳高耸,尾巴粗壮,浑身虎纹,额上绘一汉字“王”,颈上挂一个大铜铃,威风凛凛。“毕摩”念罢祭辞请虎神后,虎王率众老虎入村。整个跳虎节期内,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当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跳虎、敬祭虎神和祈愿老祖宗的保佑后,全体村民才能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满幸福。
十九.撒尼族:食汤圆
除夕,撒尼语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饭,是很肃穆的。午后,家家门前插上绿树枝,枝上挂一顶草帽。这是无言的告示:请勿入内!不许谈话!就连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声言谈的。
撒尼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汤圆”和“过新年”是同一个词,叫“阔期玛”。因为过新年必食汤圆。从正月初一起的半个月内,人们纵情欢乐。初一晚上举行篝火晚会,民歌对唱、三弦胡独奏,古朴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们伴随音乐载歌载舞。
初二祭山神,初四送火星为的是驱逐灾害,显示人的力量。
每年春节初二日午后,农民要把牛牵出来,绕着寨心走几圈,在它的额上戴红布扎的花朵,表示对它一年贡献的敬意。还喂它米饭和肥猪肉,表示对自己亲密伙伴的慰劳。
撒尼人从除夕至初五,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动。从他们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可以发现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和传统道德中美好的东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04
仲夏的盛典—端午节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照我国传统民间习俗,端午节与春节、中秋节是一年的三大节日之一。

端午节又叫「端五节」、「重五节」、「端阳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古人称初一为端一,初五则为端五。五月初五有两个五重叠,所以又叫做重五。农历以天干纪年,正月为寅月,二月为卯月,五月则为午月,古人又把初五称为午日,所以五月初五又叫端午。到了唐代,因唐玄宗生於八月初五,宋璟为了讨好皇帝,避「五」的字讳,便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

一.端午节的起源:
(1) 流行较久的观点—认为端午节的起源於纪念屈原(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及宗懔的荆楚岁时记)
(2) 认为端午节起源於吴越民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
众所周知,端午节一项重要节日活动是为纪念屈原的「龙舟竞渡」。但龙舟竞渡的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已经存在。《事物原始》引《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於越王勾践,今龙舟也」。即使在屈原本人的作品中,也可以反应出当时竞渡的风俗来。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论文中考证认为:古代的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是「龙子」的身份,藉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他们不仅有断发纹身的风俗,而且每年在五月五日这一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便有类似今日竞渡的游戏,这便是竞渡习俗的由来。但是,龙舟竞渡不仅是越人的习俗,而且其他民族也有此俗这在一些出土的战国时古物中可以看出端倪;龙舟竞渡的时间也不尽相同,清代大史学家赵翼便指出:「竞渡不独端午日也,今江浙间多用春日,疑非本义。」总体来看,龙舟竞渡应是以沅湘一带为中心的南方风俗。

(3) 认为端午节起源於「恶日」
南方越民族进行龙图腾祭祀之时,而北方中原地区却是把五月五日当作「恶月」、「恶日」。至晚在战国时代,人们已把勿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大戴礼》云:「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风俗通》记载:「俗云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房,令人头秃」,不但此恶月万事不吉利,甚至连五月五日所生之子也视为不祥之兆。从战国到两汉,人们一直认为五月五日是深恶痛绝的恶日。「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王充《论衡.四讳》也记载当时风俗「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已举之,父母祸死」。中国历史上许多名人倒是五月五日所生,如战国时以养士闻名遐迩的孟尝君田文,就是五月五日所生。

(4) 认为端午节起源於夏至
从时令上看来,五月五日又是夏至刚过的盛夏之时。因此,端午节又融进了夏令饮食、服饰、禁忌等风俗。周处《风土记》云:「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与夏至同」,而古代就有「五日同夏至」之说。吃粽子是汉代端午的重要习俗。当时,吃粽子并无特别的纪念意义,只是当作一种时令食品而已。俗有「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之谚。意思是粽子一出现,岁序便转入夏季,这是一年生活转折的信号,不单单只是点缀节景。在五月仲夏,酷热季节吃这种米制凉食,用菰芦叶包裹,用灰汁煮熟,色香味都别具特色,吃后能清热降火,胃肠舒适,不失为时令佳品。在此时,人们全面换上夏装,以轻薄凉爽为宜。因此《中华古今注》记载:东汉每到端午,皇帝要赐给群臣百僚鸟犀腰带。作为皇帝的恩赐来说,固然是笼络臣下的一种手段,但从风俗角度讲,这也是端午换夏装、避酷热的风俗反映。从衣食风俗来看,认为端午与夏至风俗有密切关系也不无道理。

端午节风俗的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随著历史发展又注入新的内容。龙舟竞渡之俗起源於南方,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起於北方,注入夏季时令风尚,附会以纪念屈原逝世而最后形成。

由於屈原不仅是一位爱国的忠臣,也是一位爱国的诗人,民国三十年的端阳节,住在重庆地区的诗人,首先发起将端阳节定为「诗人节」,后经过全国诗人的响应而定案。

二. 端午的习俗:
1. 赛龙舟:
赛龙舟又叫龙舟竞渡、划龙船或俗称「扒龙船」,不仅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水上竞技活动,也是端午节民俗活动中最热闹有趣的节目。所谓龙舟就是首尾做成巨龙形状的船只,早在西周就出现了,但是当时是让国王乘坐的,并不是用来比赛。关於端午节龙舟竞渡,相传起源於楚国人民不断的在汨罗江上找寻屈原的尸体(或者说是为了驱赶水中的鱼类,以免它们吃了屈原的尸体),所以一面划船,一面敲锣打鼓,久而久之,自然演变而成的。

在台湾,端午节龙舟竞赛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从龙船的制作、点睛仪式、下水典礼的举行,都有一套严肃庄严的规定。而在划龙舟之前,又有「请水神」、「接龙船」、「祭江」的仪式;在比赛结束后、也有「送水神」、「收龙船」、「谢江的祭典」,可以说非常热闹、隆重。

龙舟竞赛的场所,大都在河流或海口,其中规模较大的,有高雄爱河、台南安平运河、台北的淡水河等地。比赛前先用浮旗分出左右两个水道,彼此相隔五十公尺以上,比赛的龙舟一次两艘,船头插著红色的三角旗,叫做「龙舌旗」,或长方形的红旗,叫做「龙目旗」,旗上写著「四时无妄」、「八节有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吉祥字句,船尾还有一只大型的三角旗,写著「水仙尊王」。参赛的人数视船只大小或主办单位的规定而定,一般是二十四人或三十二人,船首有两人,一人准备抢旗,一人则敲锣或打鼓,船尾一人把舵,其余的人分别坐在船只的两侧把桨划船。号令一响就努力往前划,比赛的胜负视哪一方先抢得浮标上的旗帜,就获得胜利。

随著古代中外文化的交流,赛龙舟的风俗,先后传入日本、朝鲜、越南和东南亚国家,近年来已经成为一项世界性的体育竞赛活动。
2. 吃粽子:
粽子古称角黍、筒粽,原是南方的一种用芦叶把米包起来煮食的风味小吃,汉代以后才与屈原联系起来,并逐渐固定在端午节吃。相传屈原因爱国忧民投江自尽,人们为了敬爱他,於每年五月五日将白米装在竹筒内,投入江中给鱼类吃,以防止鱼群去毁坏了忠臣的躯体,流传到今天,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

粽子有甜的和咸的两种,甜的有 粽、豆沙粽等, 粽是用糯米混 粉蒸煮而成,豆沙粽则是糯米内包豆沙蒸煮而成。咸的有肉粽和菜粽两种,肉粽是糯米内包猪肉、蛋仁、香菇、虾米、蚵干等佐料、而菜粽只包花生米。这四种粽子都是以禾叶包裹,外形为四角锥形,制作时,先用咸草系住二、三十个缠在一起。这种咸草,称为粽索,上端必须把它编成辫发的交结状,这叫做「粽步」,这是从古代「苇菱」变化而来的,意思为拔除不祥。

时至今日,不只在端午节包粽子,七月鬼节及寺庙做醮时也有粽子,平日在大街小巷也有卖烧粽的,成了日

3. 祭祖:
端午节当天上午十一点多钟,人们就大肆张罗,准备拜拜。檐下或大门两边,插上艾草和菖 ,用以驱毒、驱邪。接著将祭桌抬至祖先神位前,围上绣著吉祥图案的桌围,神案上有香炉、烛台,桌上前列三个酒杯,后列祭品(包括水果、五味碗、五牲、粽子、芋粿挠白饭、米粉、雄黄酒..等。祭品排列好之后,通常由一家之主带领全家大小,焚香礼拜,呼请祖灵来鉴纳,而后把香插在香炉里。奠酒三次,经过三巡香,掷筊卜问先灵,是否吃饱,如得到笑杯(两面都是正面),就焚化银纸,用酒洒在金鼎里的余烬,而后撤去祭品把牲礼切开或蒸或炸,做成种种的佳肴,让大家饱餐一顿。

祭祀后,还要把雄黄酒擦在小孩子的头上并洒在屋角,以除五毒(五毒指蜈蚣、壁虎、蛇、蝎,蜂),并用艾草或苦草等煮热水给小孩子洗澡;另外,也给小孩子佩带长命缕(在手脚系五色丝缕)、香包(以绸布内包香料、檀香而成);而俗信在端午节当天午时,到井边取水,密封瓶盖,摆在神案底下,称为「午时水」,这种水据说不会腐臭,日后小孩子发烧时,喝了也可以退热。

4. 悬钟馗画像:
民间多在端午节这天,将钟馗像悬挂在厅堂之上,据说可以驱五毒,避邪祟,也就是钟馗能驱逐群鬼,保护一家大小的平安。钟馗像为红须怒目,手里拿著鷖把宝剑,脚下踏有形状凶狠的妖怪,而其身掮身后,通常有蝎子,毒蛇等物。

子时钟声分两年—除夕
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古人因为它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因此,称为「穷年」,在台湾又把它称为「过年」(过了这一天,一年就过去了)。至於过年的这一天的夜晚,叫做「除夕」(意思是过了今晚,明天就是新年了);在本省则俗称「过年暝」、「三十暝」或「二九暝」。

俗话说:「新年头,旧年尾」。因此,人们特别的重视,因为它是一年最重大的日子。为什麼国人会如此重视除夕呢?一般是认为和古代的腊祭有相当的关联。古人将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为什麼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呢?因为腊的本义,原本是一种祭祀的仪式。在农业社会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根农业生产发生关系,无论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都是十分忙碌,只有冬季才有较多的空闲时间。因此,往往在大丰收的年底举行盛大的祭典表示庆祝,藉此驱逐不祥和疫疠,永保平安,并将各种祭祀合并在一起进行。虽然各个朝代腊祭的日子并不固定,但是人们仍依例在岁末之时举行祭典,这大概就是「过年」祭祀活动的一个萌芽吧!

※ 过年时的行事—
一、办年货:
在农历腊月二十四日送神以后,因为年关已近,家家户户都十分忙碌。不论有钱没钱,都要采办一些过年时吃的东西或过年当天「铺陈」时要用的物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该算是「年糕」了!所谓祭祀时通常摆在上层)、「包仔粿」、「红龟粿」等。「甜粿」是用糯米磨粉扮糖蒸熟,有时并添加红枣、红豆、糕仔粒、花生等甜料,主要在表示喜庆;「菜头粿」是用硬米磨粉并加以削签之萝卜丝混合蒸熟,表示好彩头;「发粿」则是用硬米磨粉,加酵母粉蒸熟,用以表示发展、发达的意思;「包仔粿」是以猪油、虾米、菜脯等作馅,「粿」为皮、再用竹叶包裹著,因为它的形状和包子相似,所以叫做「包仔粿」;「红龟粿」是以甜的红豆或「土豆仁麸」作馅,「粿」为皮、再放进雕刻成龟形的木制模型里压,使它表面印上龟甲纹。最后放进蒸笼蒸熟即可。有句俗语说:「甜粿过年,发粿发钱,包仔粿包金,菜头粿吃点心」说的就是它们各代表的意义。另外,一些应时的物品如:春联、糖果、乾果等,至於水仙花、橘子等吉祥物也不能缺少。

二、铺陈:
过年时所需的年货准备妥当之后,每户人家便开始布置厅堂,张贴春联。布置厅堂时,首先将「公妈」上的东西予以换新、擦拭乾净,并且供上长年饭及发粿(插上饭春花),表示年年有余、发财如意;用柑橘叠「柑塔」,供上各色甜料,摆扎红纸的面线三束,表示甜蜜长寿。

「贴春联」使年的气氛更能显现出来。「春联」据说是由古代的「桃符」演变出来的,贴在大门上具有驱逐鬼怪、避邪消灾的作用。春联的内容通常可以看出人们的希望;常见的有如:「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更新年」或「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大门贴上门神,米缸贴「满」,窗户贴「春」,畜舍贴「六畜兴旺」等,显现出喜气洋洋的气氛。
三、辞年:
「过年」当天下午两三点开始供奉牲礼,祭拜神明与祖先,称为「辞年」。并在公妈的神位前堆叠柑塔,供年粿、春饭(春谐音剩有岁有余粮年年食不尽之意)、压岁钱(线香穿过制钱一百枚并在一端插红枣钱压在桌上取发财之意),另外用五味碗拜门口及地基主,用春饭拜灶及床母。

四、围炉:
「辞年」结束后就是「围炉」(吃年夜饭)了。围炉时桌下放一个火炉(现在多用火锅代替),内有炭火,炉的四周放置钱多枚,围炉象徵团圆,全家不分老幼尊卑围炉共享天伦之乐,在外工作的人不论多忙,都必须在这时候想办法回家团圆;围炉时必须弄得火光熊熊,表示一家兴旺的意思。

围炉吃年夜饭时,最好慢慢的吃,时间越长越好,取其长久的意思(平时不喝酒的妇女及小孩,这时也要勉强喝一口,也表示长久)。所准备的菜肴也都各有各的含义,如:「鱼」表示「年年有余」、「青菜」表示「清吉如意」、韭菜和长年菜表示「长久」、菜头表示「好彩头」、鱼丸虾丸肉丸表示「三元及第」等等。围炉过后,长辈都依照惯例赏给红包,称为「压岁钱」或「过年钱」。

五、守岁:
分过「压岁钱」后,全家围坐在炉边,闲话家常,一直不睡,到了十二点「开正」后,才去休息,称为「守岁」。守岁的含意有二:一是为祈求父母长寿,又因为古人睡也叫「困」,除夕整夜不睡,是取「不穷困」或「不困厄」的意思。

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
一. 清明节的由来:
农历三月初是中国传统的清明节。「清明」最初指的是节气。在我国传统的历法中,把一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用来反映气候变化和指导农业生产,而「清明」就是其中之一,时间大约在「春分」之后,「谷雨」之前,换算成国历,约在四月四日或五日。在《淮南子》一书中记载:「清明」是在冬至过后的一百零六日,也是「春分」后的第十五日,这时候万物洁净,空气清新,风景明丽,花卉草木在这样的环境中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所以叫做「清明」,正因为如此,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

作为节日的「清明」与作为节气的「清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联系上来看,清明节是从「清明」这一个节气演变而来的,在二十四个节气中,只有「清明」和「冬至」两个节气演化为节日;从区别上看,节气只是时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有某种风俗习惯和纪念意义。但是,清明节是如何从节气演变为节目的呢?根据《荆楚岁时记》中说:离冬至一百零五天有大风暴雨,称这一天叫做「寒食」,要禁火三日,由於寒食节的日子与清明的日子相近,因此古人在寒食的活动,往往沿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没有什麼区别了,而到今天寒食节更已经被清明节所取代了。

二. 清明节的习俗:
1. 挂纸:
「挂纸」在台湾的习俗中称为「压墓纸」。挂纸时,先要将生长在祖先坟墓上的野草,用锄头或镰刀整理清除,在用小石头或砖块将墓纸压在坟上,表示这个坟是有后嗣的,否则很容易被人误以为是无主的孤坟,而受到破坏。墓纸分为白色、红色、黄色的古仔纸以及五色纸(红黄蓝白黑)两类,现在则多用五色纸,其用意是盖厝瓦或表示子孙已祭拜过。至於传统的客家人挂纸时比较慎重,先用锄头挖一块绿色的草皮,并把带来一叠滴有鸡血的黄纸,用草皮压在坟上,然后在坟地四周摆上十二张银纸,除了挂墓纸的目的外,还有血祭的象徵。

2. 培墓:
民间清明节扫墓可分成两种仪式,即「挂纸」及「培墓」。「培墓」也就是「扫墓」,又叫墓祭、祭扫或上坟,就是修墓与祭拜。一般俗信,祖先的坟墓和后代子孙的兴衰有很大的关连。因此,富有的人家年年「培墓」,而一般的人家除了吉凶葬的前三年要「培墓」外,其他则视情况而定。「培墓」的时间多利用清明节前夕,将坟上的杂草清除,并加以培土整修,如果墓碑上的字体模糊不清,则必须用银朱重新加以描写,使其焕然一新。

祖坟整修完毕后,开始祭拜。祭拜时,在墓前供奉牲礼(三牲或五牲) 、刈金、寿金、烛等、或十二道菜蔬(如韭菜、鱿鱼、春干、甜菜、甜芋、肉脯、蒿菜,莲子、枣子、竹笋、猪肠、苜头)和粿类(红龟粿、鼠麴粿或草仔粿)及刈金、银纸、往生钱、烛等;若是新坟,则必须供奉五牲(如猪头、鸡、鸭蛋、面粿、红龟粿),祭品摆好后,点香向后土(坟墓的守护神)祭拜,妇人要在新坟前哭号,礼拜完毕,先烧刈金、寿金给后土,再烧银纸等给祖灵,纸钱烧完后,在纸灰上洒酒(称为奠酒),最后鸣炮礼成。

在收供品离开前,要将鸡蛋、鸭蛋在墓碑上打碎,将蛋壳丢在坟上,象徵「脱壳」或「蝉蜕」,表示新陈代谢。从前,还有将红龟粿、面粿分给当地的小孩子吃的习俗,称为「揖墓粿」(又称乞墓粿、印墓粿),象徵「祖德流芳」。台湾民间习俗若是家有长子如娶媳妇、添丁生子或置产等,一定要培墓,往昔在培墓时都要点「姓氏灯」,在祭拜之前於墓前燃烛祭祀后,不要熄火,将它小心的放在灯罩内,沿途不可使其熄灭,一到家里,立刻把灯放在祖先的灵桌前,相传这种小灯,具有「添丁发财」的含义,如果在回家途中一路不熄,则表示子孙繁茂的吉祥徵兆。

现在一般的扫墓方式已经较以前简化,大都以鲜花水果为祭品,,上香鞠躬,礼节简单隆重。

3. 踏青(起源於唐代):
踏青也叫行青、探春、寻春、郊游。清明节正当早春三月,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为了不辜负这良辰美景,於是大家带著野餐,车水马龙,拥向郊外,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清明节日,妇女穿新鞋(踏青鞋),出行到郊外,称为「踏青」,因为古时的妇女平日不可随便出游,趁此机会到郊外领略一下大自然的景色。

4. 荡秋千(秋千):
秋千以前叫做「秋千」,意思是揪著皮绳而迁移。早在原始社会,先民为了取得食物,常要攀藤上树,这就是秋千的雏形。秋千最初叫做千秋,是春秋时期北方的山戎所创,据说是齐桓公北征山戎时,把秋千带入中原。开始时只有一条绳子,用手抓住绳子荡来荡去,后来逐渐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到了汉武帝时,因千秋在汉语包含有人虽死去但永垂不朽的意思,为了避讳,所以把千秋改为秋千;到唐代,荡秋千已经十分普遍,并且成为寒食节及清明节的一项重要的活动,甚至被唐玄宗称为「半仙之戏」。正因为在清明时节到处有人在玩秋千,所以便有人将它称之为「秋千节」。

5. 斗鸡:
斗鸡也是清明时节的应景游戏,而且正如春节的赌博一般,是必须拿钱作为输赢的。斗鸡的起源於春秋战国时代,到唐朝时,十分盛行,不仅在民间设有斗鸡场,让群鸡相户攻斗,就连皇上也喜欢玩斗鸡。据说唐明皇十分喜爱斗鸡,曾经不惜重金,在宫廷中设置一个豪华的鸡坊,还派人专门养鸡,作为斗鸡之用,可见唐代宫廷中斗鸡风气之盛。至宋朝之后,斗鸡的风俗才逐渐式微,但是目前台湾仍尚有斗鸡的风尚。台湾民间饲养一种黑色而体大的斗鸡,俗称「军鸡」,这种鸡原产於印度及马来西亚,曾在台湾掀起一阵蓄养斗鸡及赌胜的风气,现今每逢清明、端午中南部地区乡间亦有斗鸡比赛的民间习俗。

6. 插柳:
民间在清明节有插戴柳枝的习俗。在祭墓踏青时,人们往往还折几枝柳枝带回家,插在门楣上或用柳枝编成柳帽戴在头上,俗谚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便黄狗」,似乎说明了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因为清明是中国的三大鬼节之一,为了防止鬼的侵扰迫害,再加上正值柳枝发芽的时节,於是人们纷纷戴柳条以辟邪了。

关於插柳的习俗由来,还有许多不同的传说,有的说是纪念介之推。介之推被烧死和埋怨在柳树旁,第二年寒食节,晋文公率领臣子来祭拜介之推的时候,只见那棵被烧毁的柳树竟然死而复活,晋文公情不自禁地折了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以后群臣纷纷仿效相沿成袭;有的说是唐高宗在渭水举行祭祀仪式时,曾把柳枝编成圆环送给群臣,说是可以辟邪,於是相沿成袭;更有人说是宋朝著名词人柳永生前留恋於秦楼楚馆为与不少歌妓结下不解之缘,深受歌妓爱戴,柳永死后,每年清明节都有不少歌妓来到坟前祭扫,祭拜完后在路边折柳插簪发,以为悼念,於是成为后世插柳之俗。

7. 赐火:
古人四季用不同的木材钻木取火,春天取榆,称柳之火,夏天取枣,称杏之火,秋天取柞,称楢之火,冬天取槐,称檀之火。也就是说,换季之时,新取的火叫做「新火」,前一季节的火就叫做「旧火」。因为寒食节全国禁火寒食,把所有的火种都熄灭了,所以到了清明要重新钻木取火。唐代皇帝在这一天举行隆重的赐火仪式,把新火赐给群臣,以示对大臣的宠爱,据说每年参加钻火的人很多,谁若能先钻得火,把火种献给皇帝,就可以得到皇帝的赏赐。

8. 拔河:
拔河发明於春秋战国时代,当时叫做「牵钩」。主要使用的设备是一条粗麻绳,两头还分有许多小麻绳,在古代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视哪一方先把另一方拔过中线(代表河流)就算是胜利。拔河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最初是在军队中盛行,后来才流行於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此以后,清明拔河遂成习俗。

回到民间习俗
第2个回答  2009-03-06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纪念屈原以身殉国,跳入汨罗江的日子。为了不让鱼虾们把屈原身体上的肉吃掉。人们就用粽叶包裹着糯米,投放到汨罗江里。并且人们也要吃粽子、咸鸭蛋,在家门前挂菖蒲和艾草,还要喝放了一些雄黄的酒,人们还要举行赛龙舟。这不,我们一家人带着外婆、舅舅、舅妈、小表妹去江津中山古镇观看赛龙舟。

经过1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来到了举办赛龙舟的地方——江津中山古镇。因上午下雨,原本在上午的赛龙舟改在了下午(下午是晴天)。爸爸见我对赛龙舟很感兴趣,便滔滔不绝地为我介绍起来:“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十分流行,它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船长一般为20—30米,每艘船上约30名划手。有26个划手,1个舵手,2个鼓手,还有1个喊号子的。”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下午,我们走出客栈,来到了河边。河边的吊脚楼悬在岩石上。为了遮挡强烈的太阳光,家家户户的阳台顶上都挂着蓝布。我们走过了石桥,继续向前走去……

“哇!看到龙舟啦!”表妹叫道。“真的是!”你看,龙舟的颜色各不相同:鲜艳的红、明亮的黄、黯淡黑和清爽的蓝。原来
第3个回答  2009-03-04
桃花源上接五强溪,下连武陵,相传是古代秦人躲逃连年战乱和苛捐兵役的避难之所。他们在这与世隔绝的地方自劳自食,繁衍子孙,独成一方风水。至今这里古扑的民风民俗,仍展示着她作为洞天福地的往日的情愫。

桃花源有秦人洞,秦人洞里有一村庄名三合村。三合村有数十户人家,他们大都姓秦,因此该村也叫秦人村。这些姓秦的村民是否是进洞避乱的古代秦人的后裔?没有谁去做具体的考证,反正一个“秦”字贯古今,他们的衣食住行习俗确实与当今现代社会风尚有许多不同。

衣: 以前这里人们的衣料全为家织土布。各家备有纺车、织机,自产棉花,自纺自织,织成的土布再用植物染料染成或青或兰或灰或紫的颜色。衣裳多为自家制做,将染色的土布裁成片,再一针一线用手工连缀。也有上门做衣的裁缝,一个灰包,几根针,几络线,一双形似当今带把小铝锅的生铁熨斗就是他们的全部工具。衣服的式样是男为封襟衣。女为大件衣,一色的布扣襻,裤子全为大折裆裤,4尺大的裤腰,在肚前一抄一折,再系上布带。如今,村里年轻人的服式与洞外人的几乎没什么两样,但不少老年人仍穿着对襟衣,大件衣,折裆裤。不过老年人衣服的布料再也不是土纺土织的了,而是去市面上挑选。去村里走走,仍可寻见木制的纺车和织机。虽然这些都闲置不再用,但也展示着历史。即使在普遍使用缝纫机的今天,村里仍有提火熨斗拿灰包的土裁缝。

食:当然是主食大米,与洞外的村民几乎没什么两样。这里所指的“食”,是专指加工大米的工具。秦入村里的村民们以前加工大米的工具是碟子、石碓、风车。碟子圆形,有上下两扇。下扇固定在木架上,中间有一硬木轴,上扇绕木轴在下扇上转动。上下两扇磨擦的面有规则地嵌有许多硬木片以为齿,齿缝间用黄土夯紧将齿固定。碟子的作用是将壳肃去粗壳。用碟子加工时将稻壳堆在上扇盛壳的容斗内,以人力推动上扇转动,稻壳通过木齿磨擦,从上下礧面的缝隙间洒下去了粗壳的糙米。糙米再经过石碓加工便成为熟米。如今村民食用的大米大都是机器加工的,但村里仍有作坊可为村民用古法加工大米。确实有的村民原来作坊里用礧子、石堆加工大米,他们(特别是老年人)认为,这比机器加工大米味更香质更柔。

住:以前村民的住房全是清一色的竹篱茅屋。茅屋傍山而建,各自独立,确是“鸡犬两相闻”。屋内存设简陋,石板木块是凳,木板相拼为床,葫芦(俗称芦瓜)剖开成瓢,砖头砌垒即灶。如今茅屋为木屋所代替。木屋又全是小青瓦、白粉墙,仍具古代遗风。家家户户虽然有了电视机、电冰箱,那剖开的芦瓜瓢却一脉相沿。

行:秦人村虽紧临国道,但村里不通公路,在田园上纵横交织的是阡陌交通田园上的这些阡陌并非说优于水泥路、柏油路,但的确也有它的优点。它透着芳草的青味和泥土垢湿气,赤脚踩在上面使人感到温乎乎的舒坦,更使人感受大地脉膊的跳动。
第4个回答  2009-03-06
参考一下吧】
《赛龙舟》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纪念屈原以身殉国,跳入汨罗江的日子。为了不让鱼虾们把屈原身体上的肉吃掉。人们就用粽叶包裹着糯米,投放到汨罗江里。并且人们也要吃粽子、咸鸭蛋,在家门前挂菖蒲和艾草,还要喝放了一些雄黄的酒,人们还要举行赛龙舟。这不,我们一家人带着外婆、舅舅、舅妈、小表妹去江津中山古镇观看赛龙舟。

经过1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来到了举办赛龙舟的地方——江津中山古镇。因上午下雨,原本在上午的赛龙舟改在了下午(下午是晴天)。爸爸见我对赛龙舟很感兴趣,便滔滔不绝地为我介绍起来:“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十分流行,它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船长一般为20—30米,每艘船上约30名划手。有26个划手,1个舵手,2个鼓手,还有1个喊号子的。”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下午,我们走出客栈,来到了河边。河边的吊脚楼悬在岩石上。为了遮挡强烈的太阳光,家家户户的阳台顶上都挂着蓝布。我们走过了石桥,继续向前走去……

“哇!看到龙舟啦!”表妹叫道。“真的是!”你看,龙舟的颜色各不相同:鲜艳的红、明亮的黄、黯淡黑和清爽的蓝。原来,龙舟的颜色是跟据四海龙王的颜色刷的漆来定的。

我们刚一来到河边,划手们就出场了。喝,一个个都非常强壮。并且不同的龙舟上的人都 穿着不同颜色的背心。“请参赛选手入座!”裁判员用扩音器叫道。划手们按照序号坐好位置。“1——2——3!出发!”

顿时,鼓声大作,观众的喊声和运动员的呼声汇成一遍,响彻云霄。参赛队员们用力把木桨向后划。紧接着,船慢慢地移动起来渐渐地,渐渐地,每条船都越来越快,好似漂浮在水面上看不出来一丝波纹。渐渐地,渐渐地红色的龙舟慢慢地超过了其它龙舟。黑色的龙舟显然是体力不足了,落后于其它龙舟。啊,只剩下30米了,25米,20米,红色龙舟遥遥领先,蓝色龙舟又追赶上来,两条龙舟不相上下。10米,只剩5米了!呀,蓝色龙舟领先了。最后我不说大家也知道:蓝色龙舟赢了。蓝色龙舟的划手们下船后,都拥抱在一起,表示他们心中的喜悦。看完比赛,我念念不舍地离开了风景如画的中山古镇。

我觉得今年的端午节最好玩、最有趣。因为这一次的端午节让我领阅到了民俗风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