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有什么东西

如题所述

1. 扫墓
清明扫墓,是对祖先的“思时之敬”。这一习俗源远流长。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扫墓在秦以前就已存在,但不一定在清明,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这一传统至今仍被保留。
2. 挂纸
在台湾习俗中,挂纸被称为“压墓纸”。挂纸时,先清除祖先坟墓上的野草,然后用小石头或砖块将墓纸压在坟上,以此表示坟墓后继有人。墓纸有白色、红色、黄色的古仔纸以及五色纸(红黄蓝白黑)两类,现在多用五色纸,象征着盖厝瓦或表示子孙已祭拜过。客家人挂纸则更为慎重,先挖一块草皮,再压上滴有鸡血的黄纸,并在坟地四周摆上十二张银纸,除了挂墓纸外,还有血祭的意义。
3. 踏青
踏青又称春游,古时候则称为探春、寻春等。清明时节,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正是外出郊游的好时光。我国民间一直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清明时节,京都人民踏青郊游,市集买卖的热闹场景。
4. 植树
清明前后,阳光明媚,春雨飞洒,是种植树苗的最佳时机。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甚至将清明节称为“植树节”。植树的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的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的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5. 插柳
插柳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有些地方,人们将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测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逐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柳树生命力顽强,有“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俗语。柳条插土即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此外,清明节还有鞭炮的习俗。在我们那里,清明比过年还要热闹。走在路上,耳边的鞭炮声基本上不会断。山上到处都是墓纸和炮纸的碎屑。不过我们那里的墓纸不弄鸡血了。那天一般都会杀很多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