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无意识的弄坏东西,是不是一种心理疾病?

如题所述

不是。你不是无意识,只是不在乎。你会无意识弄坏毛爷爷么,要是土豪当我没说。

总是无意识的弄坏东西不是一种心理疾病,是做事马马虎虎、不用心、不仔细造成的。只要你养成做事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习惯,下次就不会无意识的弄坏东西了。

强迫症的心理学解释:

1. 心理动力学学派

心理动力学学派认为当一个儿童害怕自己内心的冲动,并使用心理防御机制去减轻内心焦虑时,就产生了焦虑症,一直被认为是焦虑症这一大类中的强迫症也是如此。

依据心理动力学派观点,强迫症与其他焦虑症区别在于这种与内心焦虑的对抗并没有被掩藏在潜意识中,而是外显成为想法和行为。

这种内心的冲动成为强迫性的观念,而内心的防御机制则表现成为对抗性观念或者是强迫性行为。比如,一个女孩老是想到妈妈伤痕累累地躺在床上,为了对抗这种想法于是重复性地检查家里的门窗。

依据心理动力学派,三种心理防御机制在强迫症患者中比较常见的:隔离、仪式抵消和反向。

使用隔离这一机制的人会将这些不合理的念头从自身身上脱离,然后认为它们是外界的干扰。

使用仪式抵消这一防御机制的人则表现出对内心不合理念头的持续去除,比如会反复洗手等清洁行为。

而使用反向的人则会表现出相反的生活风格或态度来对抗内心的不合理冲动。比如一个人会表现出过分的善良和友好来对抗内心不可接受的攻击性冲动。

弗洛依德认为强迫症源于肛门期,他认为一些儿童在这个阶段因为不愉快的如厕训练,而体验到内心的愤怒和羞耻。而其他心理动力学学家比如艾瑞克森,沙利文和霍妮则认为这种愤怒来自于不安全感。

不管怎样,这些儿童重复地感到内心想要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冲动,但是内心也认识到这些冲动必须被抑制。如果这种矛盾一直存在,最终可能导致强迫症。总而言之,当前心理学研究结果并未明确支持心理动力学派的观点。

2.行为学角度

行为学家关注在解释和治疗强迫行为。他们认为人们基于冲动的行为发生的概率是非常随机的。

在一个害怕的情境中,人们碰巧去洗手或者穿成特定的方式。当威胁消除,他们于是就将这种威胁的解除与这个特定的行为相关联。当重复这种偶然性关联之后,他们开始相信这个行为可以带来好运,扭转逆势,于是就开始在相似的情境中一再重复这个行为。

这个仪式性的行为就成为一种避免和减少内心焦虑的有效方法。伦敦大学有名的临床心理学家史丹利•拉奇曼和同事就发现的确能够通过降低焦虑来强化强迫行为。

比如,我高三时有一个同学,高考压力很大,每次考试前都非常紧张焦虑。有一次考试他突然考好了,然后他就敏锐地发现考前那晚上没有洗澡洗头发。我同学就想原来不洗澡不洗头发会给自己带来好运,然后自己的焦虑就降低了。随后我这位同学每逢考试,就再也不洗澡不洗头发。

3.认知观点

认知学家认为每个人都会有重复性的,不合理的和侵入性念头。比如,任何人都会想到要伤害他人,或者感觉到被病菌感染,但是大部分人摒弃或无视了这些想法。而那些形成强迫症的人们则通常因为这些念头而自责,并预料将有坏事发生。

为了避免这种消极的结果,他们开始设法让这些想法抵消掉,那些观念或行为则成为做出弥补的一些方式。抵消性行为可能包括从他人那里寻求特别的保证,刻意去想那些好的想法,洗手,或者反复检查潜在的危险。

当一个抵消性行为带来短暂不适情绪的降低时,它就很可能被强化而且被重复。最终这些被经常性使用的抵消性观念就成为了强迫性观念,这些被经常性使用的抵消性行为就成为了强迫性行为。

与此同时,这些人也就愈发确信自己的那些不愉快的侵入性想法是危险的。当一个人对这些想法的害怕增强时,这些想法也就更频繁地出现,这些危险想法也就成为了强迫性思维。

曾有人在平台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有男友的女孩偶然开始担心自己会被同性所吸引,因为自己都准备结婚了,于是深受这个想法的困扰,越去压抑和纠结这个想法,但是她发现这个想法更频繁地出现,最后也带来了更多的焦虑。

4.家庭环境特点

一些研究表明父母如果过于严厉和专制,制定很多家中规矩,并且不注重培养孩子。在这样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更易于形成强迫症症状。一些研究者也认为父母的过度保护和过度的干涉也是孩子形成强迫症的风险因素之一。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这样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都会形成强迫症。一些研究者也将注意力关注在家庭成员表达情绪上,表达情绪是指家庭成员间在沟通中 情感 和态度卷入。高表达情绪则意味着 情感 的过度卷入(表现出过度的情绪化,或表现出过度自我牺牲),批评(做出消极的评价)和敌意,这三个特点在患有强迫症的人群的家庭中是比较常见的。

但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呢?换句话讲,强迫症会影响家庭功能,但是家庭功能又影响着强迫症的形成和维持,尤其是家庭成员在如何回应家庭成员的强迫症的症状和行为上。而且研究者还观察到有成员患有强迫症的家庭中,家庭成员间沟通是单一的两两沟通,这是与其他家庭不同的。两两沟通的意思就是,比如父母之间有沟通,母亲和儿子之间有沟通,但是父亲和儿子就很少沟通。

相对来讲,患有强迫症的那些孩子的父母更少参与到积极的问题解决,也较少鼓励孩子独立,对于孩子能力方面也表现出较低的自信心。关于家庭与强迫症之间关系还需要更多临床研究,目前这一方面也只是在初步阶段。

无意识的弄坏东西,是压抑发泄的一种表现。

你所说的无意识,在心理学中叫做潜意识,潜意识操控着你的人生,你却浑然不知,足以表明潜意识的控制性和不易改变性。

但不易改变不代表改变不了,这方面可以交给行为心理学来完成,效果最佳。

01

在行为心理学中, 弄坏东西是一种行为,是环境刺激的结果,可以试着找出潜藏的环境,抓住它,然后通过经典调节作用来加以制止。

比如说在准备弄坏东西后,就附加一种行为,给自己一个惩罚,一旦破坏行为展露,立马随后就是一击。

这样你再下次想破坏东西时就会有所顾虑。

02

给自己奖励,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来完成。

每当自己想破坏东西的时候,自己成功抵制后就给自己一个奖励,哪怕是小小的鼓励也成,这样渐渐地你就会发现,慢慢走了出来。

---------结束语---------

因为分享,所以更强。

无意识的弄坏东西不是心理疾病,不用担心。它有两方面原因造成。第一经验不足:动作前考虑不周全,生活经历不够,不知道什么情况下能把东西弄坏,也不清楚怎样避免。这就需要多学习、多历练、多观察、多请教;第二主观吸引:常言道怕什么来什么,就是这个道理。就是你在做事时过分担心弄坏,以至于满脑子都是弄坏了怎么办,千万别弄坏了等等。用吸引力法则解释就是,当你意识中想什么,就会提升发生这件事的概率。所以需要抱定积极乐观的心态,凡事往好处想。别去想千万别弄坏了,而要想,这次肯定能做好。

不算吧 只能说不小心的,慢慢的,小心点不久没事了

不住意把碗摔破了

其实很多事情,很多东西有时候我们越是怕弄坏酒越容易坏,这不是有心里疾病。要做到细心细心再细心,小心小心再小心

,要具体看什么东西,买点结实耐用的东西,实木的,钢的,铁的东西,

既然是无意识的,自然是正常现象,不是心理疾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