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集自序文言文阅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3

1. 兰亭集续文言文阅读和翻译

《兰亭集序》逐句翻译讲解 。

第一段: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翻译: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在)三月上旬(的某一天),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

讲解:“永和九年”是用年号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帝王确立的年号加上序数词纪年;“癸丑”是用干支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进行依次组合(甲子-乙丑-丙寅-等)来纪年;这一年为东晋穆帝确立“永和”这一年号的第九年,也是“癸丑”年。两种纪年方法一般单用,这里叠用有清晰纪年的作用,但更重要的要算是音韵上的作用。

“暮春”是用孟仲暮纪月法纪月,即:三月。“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

“禊”为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兰亭集序》还有个别称叫“禊帖”。

鉴赏:一语道尽时地事也。 原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翻译:有贤德的人都来(到这里),年轻的、年长的都(在这里)会集。 讲解:“贤”“少”“长”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为“有贤德的人”“年轻的人”“年长的人”;“至”“集”后都省略了介宾短语“于此”,作状语。

鉴赏:八字写尽来人,更写尽修禊之盛事。 原文: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翻译: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讲解:“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三个短语都使用了互文的修辞,翻译时都需要调整。

“映”为动词“辉映”,“带”为致词“环绕”,其后省略了介词“于”。 鉴赏:二十字写尽幽美环境。

原文: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翻译:(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人们)在它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饮一杯酒,赋一首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达幽雅的情怀。

讲解:“引”后省略了宾语“之”,代“清流激湍”;“以”为承接关系的连词,不译;“列坐”后省略了介词“于”;“一觞”“一咏”为动词性短语“饮一杯酒”“咏一首诗”;“以”为介词“用来”。 鉴赏:三十字写尽饮酒赋诗之盛况。

原文: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翻译: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微风和暖。

鉴赏:一张一弛,此为弛。 原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翻译:抬头观望辽廓的宇宙,低头品察繁盛的事物,所用来放眼四望、舒展胸怀的(景观),(都)足够用来让人尽情享受视听的欢乐,实在快乐啊! 讲解:“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品类”为名词“世间万物”;“所以”为固定结构“所用来……的景观”,“极”为动词“尽情享受”。 鉴赏:此为“游”,有景物、有游踪。

第二段: 原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翻译:人们彼此相处,俯仰之间(就是)一生。

讲解:“夫”为助词,不译。“之”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

“俯仰”用两个动作表示时间短暂。 鉴赏:所有的生命感悟实自一“夫”字始。

原文: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翻译: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

讲解:“诸”为合声词“之于”,“之”代所言内容,“于”与其宾语“怀抱”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晤言”“放浪”后省略了介词“于”,“于”与其宾语组成的宾语介宾短语作状语;“因”为介词“通过”,与其后面“寄所托”一起形成介宾短语作了状语。 鉴赏:读此句有“物喜”“己悲”之感。

魏时的弥衡,西晋时的刘伶等人为典型代表。此实为政治黑暗,残害屡起时,文人生活的畸变。

原文:虽趋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翻译:虽然(人们的人生)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也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暂时得意,快乐自足,竟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待到他对于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就会随之而来。

讲解:“取”有两解,一为“趣”,一为“取”,这里取“取”意。“欣于所遇”为典型的介宾短语作状语的倒倒装句,“所遇”为名词性的所字短语。

鉴赏:此境而有此感,古今同也。 原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翻译:以前感到欢快的事俯仰之间已经变为陈迹,仍然不能不因此产生感慨,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终将以生命的结束为最终结局。 讲解:“之”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助词“的”,在句中译为状语,实因古今汉语习惯不同;“之”为代词,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情况;“修”为形容词“长”;“期”为“以……为最终结局”;“尽”为“生命的结束”。

鉴赏:生命之痛感由此而出也! 原文: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翻译:古人说。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

1.A 2.B3.B 4.D5.C6.B7.C8. (1)然而当时人无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向梅圣俞请教。

(2)虽然对梅圣俞了解很深,最终也没有举荐他。(3)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旧稿)。

(4)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1、穷:困顿2、①然而,转折连词;②并且,并列连词3、应为“梅圣俞”4、③写梅圣俞如何成为官吏的;④是梅圣俞文风的特点;⑥作者的评价5、作者的写作意图不在于此6、这里的“穷”主要指政治仕途上的困顿,但据文意,不能设限。7、应是从侧面反映了梅尧臣诗文所取得的成就,世人也没有惊异于梅的诗才。

8、参见译文参考译文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

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

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困厄,应该是困厄后才能写出好诗来。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被推荐去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

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

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

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

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

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

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

庐陵欧阳修序。

3. 《奇零草自序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奇零草》自序张煌言①余自舞象②,辄好为诗歌。

先大夫虑废经史,屡以为戒,遂辍笔不谈,然犹时时窃为之。及登第后,与四方贤豪交益广,往来赠答,岁久盈箧。

会国难频仍,余倡大义于江东,凡从前雕虫之技,散亡几尽矣。 于是出筹军旅,入典制诰,尚得于余闲吟咏性情。

及胡马渡江,而长篇短什,与疏草代言,一切皆付之兵燹中,是诚笔墨之不幸也。余于丙戌始浮海,经今十有七年矣。

其间忧国思家,悲穷悯乱,无时无事不足以响动心脾。或提师北伐,慷慨长歌,或避虏南征,寂寥短唱。

即当风雨飘摇,波涛震荡,愈能令孤臣恋主,游子怀亲,岂曰亡国之音,庶几哀世之意。乃丁亥春,舟覆于江,而丙戌所作亡矣。

戊子秋,节移于山,而丁亥所作亡矣。庚寅夏,率旅复入于海,而戊子、己丑所作又亡矣。

迨辛卯昌国陷,而笥中草竟靡有孑遗。 何笔墨之不幸,一至于此哉!嗣是缀辑新旧篇章,稍稍成帙。

丙申,昌国再陷,而亡什之三。戊戌,覆舟于羊山,而亡什之七,始知文字亦有阳九之厄也。

年来叹天步之未夷,虑河清之难俟,思借声诗以代年谱。遂索友朋所录,宾从所抄,次第之。

而余性颇强记,又忆其可忆者,载诸楮端,共得若干首。不过如全鼎一脔耳。

嗟乎!国破家亡,余谬膺节钺,既不能讨贼复仇,岂欲以有韵之词,求知于后世哉!但少陵当天宝之乱,流离蜀道,不废 *** ,后世至今,名为诗史。陶靖节躬丁晋乱,解组归来,著书必题义熙③。

夫亦其志可哀,其情诚可念也已。然则何以名《奇零草》?是帙零落凋亡,已非全豹,譬犹兵家握奇之余,亦云余行间之作也。

时在永历十六年,岁在壬寅端阳后五日,张煌言自识。

注:①张煌言(1620-1664),南明将领,诗人,民族英雄。 ②舞象:代指成童,成童即十五岁以上。

③义熙:晋安帝年号。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入典制诰 典:掌管B、余谬膺节钺 膺:心胸C、年来叹天步之未夷夷:太平D、求知于后世哉 知:了解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尚得于余闲吟咏性情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B、又忆其可忆者,载诸楮端 实迷途其未远C、思借声诗以代年谱 处涸辙以犹欢D、岂欲以有韵之词 悦亲戚之情话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十七年中写诗编集遇到多次厄运,接连不断的“亡诗”记录,是诗的不幸,也是诗人的不幸,国家的不幸。

B、作者靠“索”“忆”只得了所有诗作的一部分,但他依然要编成诗集,这是因为作者青少年时期酷爱写诗,但诗稿很多都在战火中散失了。C、作者笔下的杜甫、陶潜等历史人物,都经历了激剧动荡的年代,遭受过厄运的打击,他们的志向和情操使作者深受感动。

D、诗集之所以命名为“奇零草”,是因为诗篇散落,已非全貌;还因为集中所收,都是作者在战斗岁月的间隙中写成的。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会国难频仍,余倡大义于江东,凡从前雕虫之技,散亡几尽矣。 (5分)(2)但少陵当天宝之乱,流离蜀道,不废 *** ,后世至今,名为诗史。

(5分)。

4. 《归庄看牡丹诗自序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凡作事专心志,竭计虑,穷日夜而为之者,曰不遗余力,曰惟日不足,若余之寻花是也。忆辛丑年,自昆山而太仓,而嘉定,而南翔,看牡丹三十五家,有文记之。

乙巳,寻牡丹于江阴,以无向导,废然而返。 久闻洞庭山牡丹多名种,今年三月,遂不远百六十里,涉太湖之波涛,二日而到山。

结伴寻花,或舆或杖,僻远之地无不至;有初至不得入者,辄再三往,必得观而后已。山中名花,大抵皆寓目,多生平所未见者。

昼则坐卧花前,夜则沉醉花下,如是数日。 兴尽则挂帆渡湖,至虎丘观花市而归;复遍历昆山城内外有花之所。

浃辰①之间,看花五十余家,殆所至不遗余力,惟日不足者,其可谓狂且癖矣!客曰:“周濂溪谓‘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以子之贫贱,毋乃不宜!”余曰:“吾贫则无儋石矣,而性慷慨,喜豪放,无贫之气;贱为韦布矣,而轻世肆志,不事王侯,无贱之骨。

安在与花不宜?”客又曰:“欧阳公,儒者也,以牡丹为花妖。子何好之甚?”余曰:“凡物之美者,皆能为妖,何独花也。

溺其美而动其中,皆足以丧身。吾不得于世,借以娱目肆志而已,何妖之为!”惟诸诗皆信口率笔,以适一时之兴,无意求工,贻笑作者,吾无辞焉。

(取材于归庄《看牡丹诗自序》)注:①浃辰:十二日。6。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必得观而后已 已:停止B。

殆所至不遗余力 殆:大概C。溺其美而动其中 动:移动D。

以适一时之兴 适:满足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

若余之寻花是也 B。 废然而返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C。

其可谓狂且癖矣 D。 惟诸诗皆信口率笔其孰能讥之乎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结伴寻花,或舆或杖,僻远之地无不至(我与友人)结伴寻访牡丹,有时乘车,有时拄杖步行,偏远之地没有不到的B。

山中名花,大抵皆寓目,多生平所未见者山中有名的牡丹花,大多都看到了,很多是平生我没有见过的C。以子之贫贱,毋乃不宜以你的贫贱身份(却喜爱富贵的花),恐怕不合适吧D。

吾不得于世,借以娱目肆志而已,何妖之为我与世道不相和,借(赏花)来愉悦眼目放纵心志罢了,怎么能说我是妖呢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作者为寻访牡丹,跋山涉水,不辞辛劳,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B。

作者喜爱牡丹成癖,看见名花,就日夜与其相伴,如醉如痴。C。

作者说牡丹是富贵之花,而自己性情慷慨豪放,与牡丹相宜。D。

作者认为所有美丽的事物,只要你沉溺其中,都会危害自身。参考答案:6。

C(动:动摇)7。 B(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A取独;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C代词,那;难道。

D这些;相当于“之于”。)8。

D(我与世道不相合,借(赏花)来愉悦眼目放纵心志罢了,怎么能认为它是妖呢)9。 C(“作者说牡丹是富贵之花”有误)【附:文言文参考译文】凡是做事专心致志、竭尽心思、日夜不息去干的,叫做“不遗余力”,叫做“只觉时日不够”。

我寻访名花好像就是这样。回想辛丑年,我从昆山到太仓,到嘉定,到南翔,看过牡丹三十五处,还写下了文章记录当时的情况。

乙巳年,到江阴去寻找牡丹,因为没有人引导,结果毫无收获而返。我早就听说洞庭山的牡丹品种很多,今年三月,就不以一百六十里路为远,渡过太湖的波涛,走了两天才到洞庭山。

(我与友人)结伴寻访牡丹,有时乘车,有时拄杖步行,偏远之地没有不到的;有的地方初次不能进去,就二次三次地去,一定要看到牡丹花才成。 山中有名的牡丹花,大多都看到了,很多是我平生没有见过的。

白天就坐卧在花前,夜晚就醉饮于花下,像这样过了好几天。兴致尽了就乘船挂帆渡过太湖,到虎丘看花市才回来;再走遍昆山城内外所有有花的地方。

十二天之内,到五十余处看花,大概就达到了“不遗余力”和“惟日不足”的地步。 那真可以说是疯狂和着迷呀!有宾客说:“周濂溪说‘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之花’。

以你的贫贱身份(却喜爱富贵的花),恐怕不合适吧?”我说:“我确实贫穷没有几石米,可是我的性情慷慨,喜欢豪迈,没有穷人的寒酸气;我确实低贱是个布衣之人,可是我藐视社会放纵个性,不去侍奉王侯,没有 *** 的软骨头。 为什么与牡丹花不相宜呢?”宾客又说:“欧阳修是(宋代的)儒者,他认为牡丹是花中之妖。

你为什么喜欢它如此厉害呢?”我说:“所有美丽的事物,都能成为妖,何止是花呢?沉溺在它的美丽里面而动摇了你的内心,都能够使人丧命。我与世道不相合,借(赏花)来愉悦眼目放纵心志罢了,怎么能认为它是妖呢?”只是这些诗都是信口直说,来满足我一时的兴致,本来也没有特意追求多么工巧,如果作者被人讥笑,那我是无话可说的。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照玄上人诗集序(1)于是诽谤之狱兴焉

1。

D2。B3。

D4。(1)于是诽谤的案件开始出现,自那以后,诗歌创作的“风雅”美刺传统就一扫而光。

(评分点:狱:案件;兴,出现;道,风尚、传统) (2)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

(3)人生的祸患常常在极细微的事情上累积而成,智勇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所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1。试题分析:端,事物的开端,这里指诗集的开头。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2。试题分析:B都为介词,用;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C项介词,根据/于:介词,比;D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假设。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此类断句题目在断句时一定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能段破句子的意思。

所以,一定要在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以及这个句子的意思来思考断句,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词(介词、语气助词、连词等等)。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我刚刚来杭州的时候,向杭州的郑希道先生寻求杭州(真正)的读书人,郑先生对我说起照玄上人写诗,诗风雄俊峭拔。近代以擅长写诗而出名的人,没有人超越他。

我一向知道郑先生善于鉴赏人物并且说话不过头,(于是)我心中常想到照玄上人。等我向杭州人访求照玄上人的事迹,却没有说照玄上人擅长写诗的人,我私下里想到这件事情很奇怪。

等我迁居到白下岭的时候,而照玄上人就在万松岭担任寿宁寺住持,从此我开始全面观览他写的诗,他的诗作气势浩瀚,犹如奔涛,结构森严,宛如武库,风格峭拔,如同苍松栖居悬崖,凛然不可攀爬一般,而忧世感时的感情却常常于言辞之外显现。 哎呀!这就是照玄上人不能凭诗作闻名于杭州的人的原因啊。

诗歌是为什么而作呢?感情从内心涌动,就要流露在言语中,《国风》和二《雅》列于“六经”之中,赞美讽刺劝谏,没有不对世风教化偶裨益的。因此以前的君王用它来考察风俗的变化,体察治理的得失,来了解不得志而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的情感。

(从诗歌的社会功能看)他们难道只称为“辞章”吗?后世太师这一官职废止,于是那些谄谀献媚之人,全都用诗来助长阿谀逢迎的风气,所以溢美的诗作多了,而讽刺的诗作少了。这种风气流传到了宋朝,于是诽谤的案件开始出现,自那以后,诗歌创作的风雅美刺传统就一扫而光,毫无遗留了。

如今天下没有听说有禁止言论的律令,可是人们目见耳闻的陋习并未改变,所以写诗者没有不把写哦咏风月、把弄花鸟的诗当作写诗的正道,他们效仿达官贵人却不向古人学习,以众人的标准来判定诗作的好坏而不去辨别他们到底是玉还是石,糊里糊涂,吵吵闹闹,此唱彼和,互相依附,相与结党,转而又互相诋毁攻讦,可是诗的美刺讽谏传统却没有人能够知道了。 既然这样,照玄上人不以诗被当今之人称道不也是很应该的吗?唉!有伯乐然后才能识别千里马,有匠石然后才能识别梧桐树和蝽树这样的好木材,可是从古到今匠石又能有几个呢?那些怀抱奇特本领而不被重用的人物,已经消失不少了。

我既推崇照玄上人的诗作,而又悲叹人们不知道郑先生就是当今的伯乐、匠石,所以写了这篇序放在诗集的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