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游褒禅山记第二段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4

1. 游褒禅山记翻译第二段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我们出洞以后。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其见愈奇。

方是时。”于是,(这就)叫做“前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则其至又加少矣,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前进越困难;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再不出去,——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一派幽深的样子,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我们走进去的深度,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予之力尚足以入,火把就要熄灭了,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原文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2. 游褒禅山记第二段的详略

原文: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懒于前进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未能尽情享受游山的乐趣。 【内容分析】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①。

【华山洞下边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题字记游的人很多,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②,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③,——谓之后洞。

【顺山而上走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暗深远,走进洞穴十分寒冷,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④,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⑤愈奇。

【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进洞越深,前进越困难,然而见到的景象也越奇特。】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⑥。【有松气懈怠想要退出的伙伴说:“如果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于是跟他们一起退出洞来。】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⑦,然视其左右,来而⑧记之者已少。【大约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那左右的洞壁,来到这里题字记游的已经少了。】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⑨。【大概洞更深,那么到达那里的人就更少了。】

方是时⑩,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⑾。【正当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进,火把也还足够继续照明。】

既其出⑿,则或咎其欲出者⒀,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⒁。【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那游览的乐趣。】

【文言现象】 ①侧出:从旁边涌出,记游:指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②上: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上走。

窈(yǎo)然:深远幽暗的样子。③问:探究,追究。

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深度。则:副词,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

虽:即使。穷:穷尽。

④拥火:拿着火把。拥,持,拿。

以: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⑤见:动词活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⑥怠:懈怠。且:副词,将,将要。

⑦盖:表猜测的发语词,大概。尚:还。

不能十一:不及十分之一。不能:不及,不到。

⑧而:表递进的连词,并且,而且。⑨盖:表猜测的发语词,大概。

则:表假设的连词,那么。至:动词活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加:更,更加。⑩方是时:正当这个时候。

方:当,正在。是时:指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

⑾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明:形容词或用作动词,照明。

⑿既:已经,……以后。其:助词。

⒀则:副词,就,便,表示前后两事紧密相承或时间相距很近。或:有人。

咎(jiù):责怪。其:那,那些。

⒁其: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而: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

不得:不能,极:尽,这里有尽情享受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夫:这,那,指示代词。

【内容分析】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二层(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先略述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突出前洞与后洞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以及游前洞之易与游后洞之难,揭示一般游人就易避难的心理,为后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伏笔。

然后详记游后洞的经过。“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点明了与人同游,这才有入洞以后诸人的不同反应。

写经过时,对所见景象,只异常简括地记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用连锁句式说明入“深”、进“难”、见“奇”的递进式因果关系,为后文借景喻理提供依据。 随着入洞之深而“其见愈奇”,下文本应叙写乘兴而入,寻幽访胜,领略“奇”景。

不料,却中途退了出来。游洞至此结束。

作者又补叙了两点。一是“盖予所至……则其至又加少矣”,一是“方是时……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这两点补。

3. 帮忙快找游褒禅山记的古文赏析

王安石的游记散文喜欢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的议论,记游只是个引子,说理是全文的中心.这篇文章写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作者深感后悔和遗憾.一般说来,这样的游览并没有多少值得可写的东西,可是作者却据此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坚持不懈,“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这里虽然说的游山,实际是以游山作比喻,说明不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建宏伟的事业,都必须用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二是由于古代文献的失散,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须深刻思考,慎重取舍.这两点启示里面包含着进取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甚至在整个人生的各方面都值得提倡.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记事和议论结合得非常自然、紧密,毫无牵强附会的痕迹.记游部分简单概括,议论部分深沉凝重.前后呼应,结构十分严谨.第一段,作者从“仆碑”上辨明“华山”读音错误,用独到的眼光考察、追究事理的本源,为后文议论设下伏笔.到第四段,扣住“仆碑”,借物言志,阐示出做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的道理.第二段,叙述游览后洞的经过,先把读者引入“后洞”的境界中,给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的实地感受,末句以“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与第三段开头一句“于是余有叹焉”联系,由实入虚引发道理,让议论循着记游的轨迹层层推进,因事见理,使人逐步领悟出这样的道理:无论干事业还是求学问,都必须不畏“险远”,矢志不渝,才能有所收获.文章不只是段与段呼应,句子与句子也联贯照应,像“夫夷以近,则游者甚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等一类相互照应的句子,比比皆是.情理互见,议论叙事融为一体.此外,这篇600来字的短文中,用了20个其”字,读起来节奏鲜明,踔厉风发,一点也没有杂沓繁复之感,也是一个特点.这20个“其”字和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20个“也”字,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作者在行文中也有疏忽之处,如“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写得颇为缠夹,既然“漫灭”,为什么“其为文犹可识”呢?“其为文”三字也颇费解.这些都是小疵,我们无须过多的追究.。

4. 【兰亭集序课文的第二部分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心境的变迁.】

文言文学习的基本内容和方法1.基本篇目. 重点课文篇目有:《〈论语〉十则》、《寡人之于国也》、《劝学》、《子鱼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赵威后问齐使》、《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论积贮疏》、《陈情表》、《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师说》、《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谏太宗十思疏》、《六国论》、《伶官传序》、《縢王阁序》、《阿房宫赋》、《赤壁赋》、《项脊轩志》、《登泰山记》、《〈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基本学法. 学习文言文有什么诀窍呢?我们都远离文言文所存在的语言环境,因此培养语感非常重要.而培养语感的最好方法是多读,学习文言文就要以读为核心,即诵读、理解、背诵.诵读、理解、背诵,诵读是核心、是关键、是文言文学习的立足点. (1)朗读,首先要听老师范读.文章的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所蕴藏着的意义,都要通过朗诵表达出来.而学生在听老师的范读中,也正要获得对文章的这方面的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起自己诵读的欲望,以达到进一步“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目的.要再不断地听范读、跟着读、练着读的诵读过程中逐步体会、领悟、感知.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读音正确.这是由于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间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读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课文注释中对这一些都注明了读音,要依据注音,认真读准. 第二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能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表明了对语句层次和大意的正确理解,这要在对词句含义理解的训练中,通过诵读来实现. 此外,还要注意读出语气、读出语势,等等. (2)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至可以背诵的学习过程. 学习文言文,要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领悟,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的素材,最后达到将文言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个部分.背诵,这是由于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字词的识记,词句含义的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都要靠熟读成诵才能做到.语言学习是先实践、运用,然后理解.因而语文学习需要背诵,而文言文的学习则更强调背诵了. 下面介绍一种利用诵读学习文言文的具体方法: ①预读.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给生字生词注音,清楚准确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和语文工具书,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结合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从整体上了解课文. ②抄读.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与名言警句,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难句,记录在阅读课文时产生的疑难问题,阅读或摘抄(或作提要、目录)与课文相关的辅助材料,结合单元学习的提要、课文预习提示、思考和练习,确定学习的童点和难点. ③解读.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利用古汉语常识具体分析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翻译(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课文或课文片断,以求深入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分析解答课后“思考和练习”中的语言训练题. ④品读.从文体特征出发,总体上把握文章作为一种“类型”的基本特征,比较阅读,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对文章的具体特征和作者的艺术个性进行分析,查阅文献资料,就重要的实词、虚词和语法问题撰写语文小论文,以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能力训练. ⑤诵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力求熟读成诵.朗读品味,背诵名篇、名段和名句,准确记忆.扩展阅读,研读与文章相关的材料,扩大知识面,以求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整理学习笔记,编写学习小结,以突出重点难点. (3)如何用好这套教材. 怎样用好这套教材更加有效地学习文言文呢?这里做如下建议: ①用好“提示”. “提示”是学生进行自学的钥匙,学生通过它可以找到理解课文、把握重点的途径.明确了学习重点,做到有的放矢,避免了学生自学中的盲目性.我们要充分运用课文前的“诵读提示”,让学生首先了解作者简况,文章中心,写作背景,写作特点,以及学习本文的重点,并以此作为掌握课文、理解语言的“钥匙”.因此,我们我们在学每一篇课文前都要先读“提示”,划出要点,明确重点,然后自读,把“诵读提示”作为学习课文的一把导向性的“钥匙”. ②朗读感知.不断朗读,不但可以基本把握文章大意,也可以增强语感,即使有一些不太懂的字词,也可以借助上下文来基本掌握.明确了课文大意,也就克服了语言的障碍,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 ③抓住注释.为了能扎实地掌握文言字词,在诵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要对重点字词和难点语句进行圈划加点,用不同的符号标明一些特殊用法的词和特殊句式,并对它们进行归类整理.这样,不仅使字词这一重点得到落实,而且也锻炼和提高了自己使用工具书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④强化背诵.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背诵课文,是巩固文言文学习效果的一项有效措施.诵读课文和复背课文每篇必背,浏览课文重点选背的要求.背诵要及时、准确、流利、响亮.所谓及时,就是要在课文学完后一二天内就能背诵;准确,就是要准确无误,可以用默写的形式来检查;流利,就是要熟练流。

5. 跪求《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作者: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huá)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作者王安石 编辑本段〖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懒于前进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未能尽情享受游山的乐趣。 于是我有所感慨。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取舍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编辑本段〖作者介绍 〗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宋史•王安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答曾子巩书》)。

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嘉佑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积弱贫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

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战形势。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