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蚌相争渔翁得利?? 我是说那个读音

如题所述

yù。

鹬(yù),为水滨鸟类,全世界共有218种,中国有77种。为中小型涉禽,是涉禽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一类。他们的嘴有长有短,形态各异。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或混群活动于湖泊,沼泽,沙洲和沙滩等地.具有较强的迁移飞行能力,是世界各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鹬蚌相争”是战国时谋士苏代游说赵惠王时所讲的一则寓言故事。当时赵王想要攻打燕国,苏代替燕王跟赵王说赵国和燕国争战不休,不过是“鹬蚌相争”而已,必定让秦国得“渔翁之利”。今天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人。

扩展资料:

出处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译文:

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个谁也不肯放。渔夫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

我担心强大的秦国成为鹬蚌相争中“渔夫”那样的角色。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考虑。”惠王听了,恍然大悟,说:“有道理!”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21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鹬蚌相争”是战国时谋士苏代游说赵惠王时所讲的一则寓言故事。当时赵王想要攻打燕国,苏代替燕王跟赵王说赵国和燕国争战不休,不过是“鹬蚌相争”而已,必定让秦国得“渔翁之利”。今天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人。

鹬蚌相争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很有趣的道理。鹬和蚌都想置对方于死地,没有考虑到这样做的后果,大家应该互相谦让,互相礼让,退一步海阔天空。

扩展资料:

蚌相争渔翁得利出自《战国策·燕策》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说的是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这个故事说明看不到真正的敌人,就会给强敌制造有利的机会,给争执双方带来灭顶之灾。选文中讲的是当赵国将要攻打燕国时,著名说客苏代为了燕国的国家利益,挺身而出,去劝谏赵惠王,苏代用“鹬蚌相争,渔瓮得利”的故事。

委婉地道出赵国攻打燕国可能给燕赵两国带来的巨大灾难,希望赵惠王审时度势,纵观战国风云,权衡利弊得失,三思而行。面对雄心勃勃意欲伐燕的赵惠王,苏代不是直陈赵国攻打燕国的是非对错,而是巧用寓言故事来说理,不仅展示了他过人的胆识,而且展示了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5-20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发音 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解释 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第3个回答  2015-02-22
鹜蚌相争,渔翁得利

鹜(拼音:wù),属鸟纲、雁形目、鸭科。也指家鸭。雄性头呈绿色,翅膀上有纹理,雌性为黄斑色,但也有纯黑色和纯白色的,雄鸭不会鸣叫,雌鸭则会叫。追问

不是鹬蚌相争吗?

追答

错了,应该是: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汉语注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 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近义词】渔人得利、两败俱伤、从中渔利

【反义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记错了,不好意思啊

第4个回答  2015-02-22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有问题可以追问。
满意请及时采纳,谢谢!追问

蚌还是个多音字??

追答


[bàng] 生活在淡水里的一种软体动物,介壳长圆形,表面黑褐色,壳内有珍珠...
[bèng] 〔~埠(bù)〕地名,在中国安徽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