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送生有哪些政策吗?

如题所述

【变化】
   报名、考试时间紧张
   近两年,基本上到高考前一年的11月中下旬,各高校就会陆续发布保送生招生政策。从政策公布至笔试,也会预留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而2015年的高校保送生政策直至2015年的元旦开始才陆续揭开神秘的面纱。笔试时间大多仅和政策公布时间间隔大半个月。
   这还算好的,时间更紧张的也有。清华大学就是2015年1月1日公布政策,只给了5天报名时间,1月10日就考完了笔试和综合面试。
   值得注意得是,或因为发布报名和考试的时间被压缩,今年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高校语言类保送生选拔测试时间“撞车”,均计划在1月17日、18日安排部分测试。
   【变化】
   规模缩小,可报专业更窄
   通过查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各个名校近两年的保送生政策可发现,随着保送生大幅“瘦身”,奥赛省级获奖生等绝大多数五大学科竞赛学生和省级优秀学生等失去保送资格。
   也有提到奥赛获奖生的,例如上海交通大学,但该校增设了不少前置条件:“参加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获一等奖,并获得教育部规定的保送资格者,在决赛现场经我校面试合格后,可被我校直接预录取为2015年保送生。”
   而“瘦身”带来的影响还包括,原本小众的语言类成为高校保送生的重要类别。
   以清华大学为例,虽然没有公布招生计划数,但去年语言类保送生还可选择该校经济与金融、法学、新闻学等非语言类专业,今年则限定了语言类保送生只能选择英语(世界文学与文化实验班)、英语和日语三个专业。
去年没有公布招生计划人数的中国人民大学,今年保送生简章第一项就明确了招生计划人数,英语、法语和日语3个专业总共才招20人。招生简章上还不忘写一句:实际招生人数将根据生源情况灵活调整,择优录取,宁缺毋滥。
   不难发现,人大的这句“宁缺毋滥”也同时出现在多所高校的保送生招生简章上。
   再对比北京大学2014年和2015年的保送生政策可以发现,虽然可报考的小语种专业有不小变动,但总的来说,今年从去年的10个招生专业减少到了8个。而且,今年的招生计划有了弹性范围,例如阿拉伯语专业,计划招生人数为0-7人,另外7个专业的最少招生人数也均为0人,
【变化】
   增加笔试科目、重视综合素质成大趋势
   而保送生门槛更高一截,主要还是体现在增加笔试科目、重视综合素质。这也几乎成了今年保送生政策里的一种大趋势,多校明确规定要考语、数、外三门。
   比如浙江大学去年的保送生政策并未对初审过后的综合能力测试给出明确定义,而今年公布的保送生政策里,就悄悄添了一句:包括笔试和面试,主要考察学生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和综合素质。
   复旦大学今年则专设了一个外语类保送生体验营,选拔“具有显著的外语学科特长,并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和领悟的学生”,体验营期间将进行笔试和面试,不但要考外语基础、英文写作,还要考中文写作。
   清华大学笔试科目由去年的1门“阅读与表达”增加至语文、数学和英语3门,还要进行综合面试和综合评价。
   中国人民大学则给出考生成绩计算公式,其中语、数、外三科各150分,外语综合能力面试300分,强调“旨在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