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字怎么组词?

如题所述

的字是多音字,根据不同的语义可做不同的用法,具体组词参考如下:

①的确,读作dí què,表示真实、确实、实在;完全确实,毫无疑问。表示事情十分肯定。造句参考:这种事情的确会发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②目的,读作mù dì,通常是指行为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借助意识,观念的中介作用,预先设想的行为目标和结果。造句参考:拔苗助长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会把事情搞坏。

③怎的,读作zěn di ,疑问代词,怎么,怎么样的意思,是指反问,表示质问等。造句参考:我表哥年纪很轻,不知怎的,却每日看起来惆怅极了,面无笑容。

④标的,读作biāo dì ,是合同当事人双方权利和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它是合同成立的必要条件,是一切合同的必备条款。标的物是合同当事人双方权利和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如货物、劳务、工程项目等。造句参考:先把采购资讯和标的掌握好,免得受买椟还珠的讥讽。

⑤忽的,读作hū de,同“忽地”,指忽然,突然的意思,表示事物或者状况突然发生改变。造句参考:这天气真奇怪,前一分钟还晴空万里,忽的下起雨来。

扩展资料

字形演变:

“的”是“旳”的异体字。旳,篆文 (日,阳光)(勺,即“灼”的省略),表示日光强烈耀眼。篆文异体字用“白”代替“日”, 强调看得清楚明白。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文言版《说文解字》: 旳,明也。从日,勺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 的(旳),光线明亮。字形采用“日”作边旁,“勺”是声旁。      

用法解释:

①做形容词,读作dì ,只见于古文,意为日光强烈醒目。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礼记 •  中庸》旳旳者获,提提者射。——《淮南子 •  说林》

②做副词,读作dí,意为确实,真正。如的确,的的确确。宋代秦观《淮海集》:不因霜叶辞林去,的当山翁未觉秋。清代林觉民《与妻书》: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

③做名词,读作dì,意为醒目的箭耙、耙心。如目的,有的放矢,众矢之的。《诗 • 宾之初筵》:发彼有的。

④做助词,读作de,用于名词、代词与中心词之间,表示从属关系。如新的,谁的,我的,旧的,你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0-11

是 shì

组词:

1、是非 shì fēi

词义:指事理的对与错;泛称口舌的争论。

例句:他们的这些是非,我是不想再搅合进去了。

2、于是 yú shì 

词义:连词。表示后一事承接前一事;也指这时,表示紧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某种结果。

例句:眼看体弱的学员有些跟不上了,于是教官宣布休息。

3、是否 shì fǒu

词义:指对不对、是不是。

例句:是否真的有美好天堂呢?

4、唯利是图 wéi lì shì tú

词义:只要有利可图,什么事都干。含贬义。

例句:他可真是个唯利是图的小人。

5、国是 guó shì

词义:国家的重大政策。

例句: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来自各地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在人民大会堂济济一堂,共商国是。

6、物是人非 wù shì rén fēi

词义: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人已不是原来的人了。多用于表达事过境迁。因而怀念故人。

例句:他终于回到了阔别二十年的故乡,可是时过境迁,这里早已物是人非。

7、比比皆是 bǐ bǐ jiē shì

词义:一个挨一个,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例句:植物园里叫不上名字的花比比皆是。

8、莫衷一是 mò zhōng yī shì

词义: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例句:专家对恐龙的灭绝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9、可是 kě shì

词义:连接分句、句子或段落,表示转折关系,常和前面的虽然相呼应;先由虽然引出一层意思,后用可是一转,引出相反或不一致的意思。相当于但是。

例句:登山虽然很累,可是大家的心情都很愉快。

10、一无是处 yī wú shì chù

词义:没有一点儿对的或好的地方。比喻一个人或物没有一点用处。

例句:他也有优点,不能把他说得一无是处。

拓展资料:

其它组词:

正是、可是、总是、是非、自以为是、要是、不是、但是、头头是道、只是、就是、于是、口是心非、若是、是否、是非曲直、浑身是胆、共商国是、比比皆是、实事求是、各行其是、物是人非、似是而非、马首是瞻、一身都是胆、是非分明、谁是谁非、一无是处、横是、是是非非。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9-08
常用词组

1. 阵地 zhèndì

(1) [position; battlefield; bastion; terrain]∶作战时占据的地方,通常修有工事
进入阵地
(2) [pass]∶比喻在不利条件下必须坚守的地方
我们的少数几个定期换演剧目的剧团守住了阵地
2. 阵发 zhènfā
[paroxysm] 症状的突然反复发作
3. 阵风 zhènfēng
[gust (of wind); fitful wind] 阵发性风力短时增大、不久又恢复原速的风
今天白天风力二、三级,阵风五级
4. 阵脚 zhènjiǎo

(1) [front line]∶所摆阵的最前列
摆开阵脚
(2) [position]∶比喻相对的位置、形势或状况
稳住阵脚
5. 阵列 zhènliè
[array] 排成行和列的数学元素的排列
6. 阵容 zhènróng

(1) [battle array]∶作战队伍的外貌或所显示的力量
阵容威武整齐
(2) [lineup]∶人员的配备
最佳阵容
7. 阵式 zhènshì
[array] 军队的布阵方式
马和战车排成散开的阵式
8. 阵势 zhènshì

(1) [position]∶作战的阵容部署
用策略取得有利的阵势
(2) [scene]∶情势;场面
9. 阵痛 zhèntòng
[throes; birth pangs] 通常是一种间歇的、剧烈的且痉挛性的、具有诸如分娩过程那样特点的疼痛
内战的阵痛
10. 阵亡 zhènwáng
[fall in battle] 在战斗中牺牲
在战争的第一次小冲突中阵亡
11. 阵线 zhènxiàn

(1) [front]∶两军作战时的接触线
(2) [alignment]∶指不同信仰或倾向的人或团体,为达到共同目的而形成的联盟
建立人民民主阵线
12. 阵雪 zhènxuě
[snow shower] 短时间或在一定地区内强度有显著变化的降雪
13. 阵营 zhènyíng
[a group of people who pursue a common interest; camp] 联合起来共同斗争的集团
民主阵营
14. 阵雨 zhènyǔ
[shower] 短时间内强度有显著变化的降雨
15. 阵阵 zhènzhèn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3-03

又字组词如下:

又及、一又、又名、又复、又且、又手诏、可又来、又四土、又道是、玄之又玄、又弱一个、日新又新、欲出又止、玄而又玄、又惊又喜、又双叒叕、又香又脆、欲言又止、又一个弱、慎之又慎、又红又专、一波又起、又生一秦。

又说又笑、损之又损、少之又少、赔了夫人又折兵、充分又必要条件、按下葫芦又起瓢、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东又不着,西又不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东又不着,西又不着。

“又”字释义

1、表示重复或继续,指相同的:今天~下雨了。

2、表示加重语气、更进一层:你~不是小孩!

3、表示几种情况或几种性质同时存在:~高~大。

4、再加上,还有:~及。十~五年。

5、表示转折:这个人挺面熟,一下子~想不起来他叫什么。

扩展资料:

部分词语解释

1、又及:意思是附带再提一下。

2、又复:意思是又,再。

出自清代《广东军务记》:又复沿河施放双响。

译文:又沿着河边敲锣打鼓。

3、可又来:对自己或别人说的话表示肯定或加重语气。

出自《红楼梦》第一一一回:“营官道:‘可又来,若是强盗,难道倒打不过你们的人么?’”

译文:营官说道:“如果是强盗,难道倒打不过你们的人吗。”

4、玄之又玄:形容道的微妙无形。

原文:出处 《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的微妙无形,是众妙之门。

5、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比喻事情进行波折很多,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另一个问题又发生了。

出自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话》:“波澜开阖,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又作。”

译文:波浪散开,好像在江湖中,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另一个问题又发生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2-05
学习、学长、苦学、放学、学问。
一、学习[ xué xí ]
1.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学习文化。学习先进经验。
2.效法:学习他的为人。
引证解释: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一章第四节:“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二、学长[ xué zhǎng ]
1.对同学的尊称。特别是对于年龄小于己而学识高于己的同学的称呼。
2.旧时大学分科及预科的主任称学长。长(zhǎng)。
引证解释:吴曾《能改斋漫话录》卷十三:“乃命耆(张耆)为学长,张景宗观察为副学长。”
三、苦学[ kǔ xué ]
刻苦学习。勤奋学习。
引证解释:巴金 《沉落》:“苦学能够战胜一切,学问的宫殿不分贫富都可以进去。”
四、放学[ fàng xué ]
1.学校里一天或半天课业完毕,学生回家。
2.指学校里放假。
引证解释:冰心 《寂寞》:“你自己再看一遍有错字没有,还没有放学呢,忙什么的!”
五、学问[ xué wen ]
1.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这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2.知识;学识:有学问。学问很大。
引证解释:胡适《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七:凡成一种科学学问,必有一个系统,决不是一些零碎堆砌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