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塑造人物形象中对戏曲演员提出的要求是哪些

如题所述

一、意象化类型人物的定义
戏曲舞台上的人物形象是既来源于生活又不同于生活的意象化类型人物。意象化类型人物的造型方法和审美趣味,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和审美特点。为了深入地论述古典戏曲人物形象的艺术特征,我们首先要界定意象化类型人物的内涵。
意象化类型人物,是指根据演员的主观意念,遵循戏曲行当的独特规律,单向性地表现某种道德品质和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说,戏曲演员根据立意,抽取人物性格中的某一方面,加以突出、渲染,而把人物性格中与此对立的其他方面加以淡化、甚至取消。这样,人物形象就具有类型化特征。如关羽的忠义、诸葛亮的贤明、包公的刚正、曹操的狡诈、汤勤的阴险等都具有类型特征。
意象化类型人物的定义包含以下内容:11意象化类型人物是演员主观思维的产物。
所谓意象化,就是人的主体精神的对象化。戏曲演员本着自由精神站得比自然要高一层,并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念来处理自然时,就会产生意象化。
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使戏曲演员能够摆脱自然的限制,去创造高度变形而又极其传神的意象化类型人物。在戏曲舞台上,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还是历史人物,都不是对客观世界中人物原型的摹仿,而是戏曲演员主观思维创造的产物。歌德说,没有哪一个诗人真正认识他所描绘的那些历史人物,纵使认识,他也很难利用他所认识的那种形象。诗人必须知道他想要产生的效果,从而调整所写人物的性格。
在戏曲舞台上,有许多”牛鬼蛇神”等意象化类型人物。这些人物形象更不是对现实世界中物象的简单摹仿,而是戏曲演员主观想像的产物。人的想像力能够”生天生地,生鬼生神,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汤显祖语)为了表现立意,戏曲演员敢于超越主观与客观的界限,”无中生有”地去创造神仙鬼怪等意象化类型人物。这些人物形象表现了戏曲演员心灵的极大创造力。
21意象化类型人物具有道德特征和性格特征的单向性。
所谓类型人物,就是道德特征和性格特征单一的人物形象。当这种单一的道德特征和性格特征反复出现并在人们的印象中成为某一类人物的特征时,角色就成为意象化类型人物。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是复杂多样的,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人也是复杂多变的。戏曲演员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没有照搬生活的原貌,去表现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而是对人物形象做了简约化处理,以突出人物性格的本质特征。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艺术品的目的是表现基本的或显著的特征,”艺术家”体会到并区别出事物的主要特征,有系统地更动各个部分原有的关系,使特征更显著更居于主导地位。”戏曲演员在道德标尺的规范下,强化角色的某种道德品质和性格特征,削弱与此无关或与此相反的特征。
因此,意象化类型人物呈现出道德品质和性格特征的单向性。如为了突出民族英雄岳飞沉稳的性格特征,就强化了他身上威严、凝重、坚毅、沉着的气质,弱化了人物性格中勇猛、暴烈、骄躁等色彩。这样,岳飞的主要性格特征就更鲜明、更突出。
古典戏曲中的人物形象,不存在崇高与卑劣、善与恶等道德因素截然对立的现象,也不具有多方面的性格特点。某些人物虽具有多种性格特点,但诸多性格的本质仍是单向性的。如”诸葛亮、关羽、曹操这三个人物,其中每一个都具有多种性格特点。
但是这些性格特点也都处于同一个平面之上。诸葛亮、关羽的性格特点都属于-大贤.、-大忠.的范畴,曹操的性格特点都属于-大奸.、-大恶.的范畴”。
无论从道德的角度还是从审美的角度看,每一个人物的诸多性格之间并不矛盾。
31意象化类型人物符合戏曲行当的特性。
戏曲艺术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行当。随着舞台上人物性格和心理特征的日益复杂,戏曲行当的划分也越来越细致。行当既是塑造意象化类型人物的结果,又是创作意象化类型人物的基础。每一个行当都包括许多不同类型的角色。
不同的行当对应着不同类型的人物品格和气质。如青衣的贤淑端庄,花旦的机敏娇媚,老生的文雅庄严,武生的英武正派,花脸的刚直粗暴,小丑的阴险滑稽等。戏曲演员装扮角色时,必须根据戏曲行当的特性进行创造。正如李渔所说:”无论生为衣冠仕宦,旦为小姐夫人,出言吐词当有隽雅舂容之度。即使生为仆从,旦作梅香,亦须择言而发,不与净丑同声。以生旦有生旦之体,净丑有净丑之腔故也。”在戏曲中,每个演员都从属于某一种行当,每个行当又汇集了许多刻画类型人物的程式技巧。在塑造意象化类型人物时,戏曲演员首先要看他扮演的人物属于什么类型,然后把类型人物划分到相应的行当中。这样,不同行当的演员就可以运用不同的程式技巧去创造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在行当类型的基础上,戏曲演员要同中求异,寻找出入物的不同特点,进而细致地刻画人物的个性,最终达到类型与个性的统一。比如赵云、武松、黄天霸等同是武生行当,却有不同的人物品格和气质。
与”从个别到一般”的创作方法相反,戏曲所走的是”从一般到个别”的创作道路。戏曲演员在行当类型的基础上,积极寻找角色具体的性格特点,然后进行精雕细刻,从而创造出既有类型意义又有个性色彩的人物形象。可以说,意象化类型人物是道德特征、性格特征和行当特性三者的辩证统一。
二、意象化类型人物的审美特征
11道德理想之美意象化类型人物虽不能表现人的全部丰富性和复杂性,却能彰显简约化的道德理想之美。戏曲艺术是理想的,而非现实的。戏曲所表现的人物形象也是理想的,而非现实的。戏曲演员按照道德化的理性原则和自我的主观感情,将人物的道德品质加以概括和抽象,使之理想化。当意象化类型人物从正面表达戏曲演员的理想时,就会体现出一种道德理想之美。
意象化类型人物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心理”情结”,反映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或说”集体的梦”。如在孙悟空、武松、赵子龙、穆桂英、花木兰、梁红玉、岳飞、杨继业等人物形象中,就体现出中国人民的”英雄情结”和”爱国情结”。在包公、海瑞、诸葛亮、魏征等人物形象中,就体现出人民大众的”清官情结”和”贤臣情结”。在祝英台、白素贞等人物形象中,就体现出中国妇女坚贞不屈的”爱情情结”。在这些”情结”中,普遍体现出”善”的道德主题。在戏曲舞台上,无论是喜剧化的大团圆,还是悲剧结局,正面人物所代表的”善”的道德力量最终会战胜”恶”的力量。即使是窦娥、敫桂英、李慧娘这样的人物,她们在死后还会变为鬼魂,来扬善惩恶。祝英台更是幻化为美丽的蝴蝶,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自己的爱人在自由的王国中比翼双飞。这些意象化类型人物体现出一种超越现实的道德理想之美,他们身上所包含的道德观念不断地转化为集体无意识,重新积淀在民族的血液中,从而强化了中华民族崇尚道德理想的心理”情结”。
类型人物的产生,主要是受到了占据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封建时代,儒家文化不仅在社会和政治领域占据统治地位,而且还渗入国民的血液中,成为人们日常行为的准则。儒家文化依据道德准则,对人做出不同类型的价值判断。比如说,把人及其行为划分为善(君子)或恶(小人)两个极端。这两个极端包含着各自不同的人格和精神境界,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在儒家思想的强大影响下,戏曲演员也顺从了这种”主流”意识,并在戏曲舞台上塑造了许多类型化人物。
戏曲演员在塑造正面人物时常用仰视的表现方法,使人物的道德品质尽可能的完美;在塑造反面人物时则用俯视的表现方法,使人物的道德品质尽可能的卑劣。戏曲演员塑造道德品质恶劣的人物形象,主要是为了从反面来衬托正面人物美好的道德情操。反面人物的道德品质越恶劣,越能以恶衬善,以丑映美,使正面人物的道德品质显得更加完美。如在秦桧的衬映下,岳飞忠君报国的思想更加高尚;在潘仁美的对比下,杨继业的爱国情操更加感人。
21性格鲜明之美实际生活中,人物性格是无限丰富复杂的。在一个人身上,不同的性格特征会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人物关系中表现出来。而戏曲舞台上的人物性格却简单的多。在古典戏曲中,戏曲演员不注重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复杂性和完整性,而追求人物性格的类型性、鲜明性。在戏曲艺术中,人物的魅力在于表现出真实生动的性情、气质,给观众以感觉上的逼真性。所以,某些优秀的戏曲演员表演的角色被观众称为”活诸葛”、”活赵云”、”活曹操”、”活武松”、“活蒋干”等。
心理学家认为,人具有两种感觉。一种是具体感觉,一种是抽象感觉。具体感觉是对事物比较全面的感觉,抽象感觉是直接挑选出事物最为突出的感觉特征,使之成为惟一的或主要的意识内容。抽象感觉依据自己的原理不断提升,最后达到一种具体感觉不可能达到的净化程度。根据具体感觉创造出的人物形象,易成为典型人物,根据抽象感觉创造出的人物形象,易成为类型人物。戏曲作者(一度创作)、演员(二度创作)和观众(三度创作)习惯于抽象感觉。受这种感觉方式的影响,戏曲演员在创造角色时,会有意无意地把人物划分为不同的性格类别,使无限复杂的性格趋于单纯,达到性格鲜明之美。
人物性格的单纯性并没有破坏人物的真实性。因为,单纯性是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的。戏曲演员总是抓住人物性格特征的某一方面,进行具体而夸张的描写,以达到变形传神的目的。戏曲舞台上,关羽、张飞、林冲、鲁智深、孙悟空、猪八戒、穆桂英、祝英台、白娘子、青蛇等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何等鲜明,又是何等真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