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埠镇的历史文化

如题所述

关注理由:上百年的建筑记载着柳州商埠历史兴衰,清朝和民国一些建筑风格可以在这里找到久远的记忆。
老房子的现状
洛埠镇的百年建筑群只剩下两处,一处在振鹤街,另一处在鸣凤街。尽管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走进洛埠镇,这些建筑群并不怎么显眼,反而让人感觉有一种破败的凄凉。
振鹤街的老房子,剩下的只有七八栋,是清代典型青砖木架结构的临街瓦房,一般前面做生意,后面或者楼上住人。不过,这些房子除了一两间用来做社区老年活动室和租给人家做生意,其他的早已没有人居住了。
由于缺乏人气,这些老房子显得破烂不堪,尽失百年建筑的古香和古色。租住其中门牌36号老房子来做理发店的镇上居民谢建成师傅告诉记者,他租住的36号房子保存还算是完整的,据说曾是一户罗姓人家居住。这间房子相对其他老房子显得比较小巧,门面全木质结构,中间一扇门,门顶和门底还许多的圆孔,用一根根碗口粗的木柱插入门顶圆孔与门底,这就是旧时典型的栅木门。室内的结构非常简单,4到5米高的木板楼、9级木梯就是室内全景,楼上空空如也,唯一亮点就是楼底板上吊着的一台老电风扇,谢师傅说:“租这间房子时就有这台吊扇,据说是民国时期的产品,不知是真是假,反正它现在仍能使用。”
要说洛埠镇老房子像点样子的,只有鸣凤街的两三栋房子。其中门牌为74号的一栋建筑保存十分完好,据说曾是马平县(清朝柳州旧称)县长黄智华的故居,是90多岁的梁美君阿婆一家居住。走进这栋老房子,可以完整地看到非常结实的青砖木结构。一进大门,木楼架构的设计很抢眼,正中的木墙因年代的久远而颜色暗淡,据介绍,这样的木墙一般摆放灵位并用来祭祀的,这种设计在当时的建筑很流行,一般有点实力的家庭,建筑风格基本如此。木墙右边是一道木楼梯上二楼,楼上堆满杂物,已经不住人;左边是一条廊道,通几个居室。一扇板厚15厘米、重400多斤的大门,配装旧时常见的木栓锁。
整个建筑虽然简单,但仍然可以想像得出当时人家的富裕生活。
老房子的故事
在这些建筑群中,最有名的老房子当属一栋泥屋,它之所以有名,并不因为它的建设构造,而是它的主人——沈鸿英。
据洛埠镇文化站原站长谢汉江说,这栋泥屋有150年的历史,曾是沈鸿英的出生地。泥屋构造更为简单,为泥瓦房结构,墙体以三种沙混合充实而成,特别坚固,虽经百年风雨而不倒。泥屋是73岁的曾凤朝阿婆一个人住。
沈鸿英何许人也?谢汉江介绍,据史料记载,沈鸿英(1871-1938)是广西雒容人,绿林出身。辛亥革命后,柳州的同盟会成员策动起义,沈鸿英率数十人受编任管带,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投靠陆荣廷,1920年出任粤桂边防军第三军总司令。1924年任桂军总司令,占领桂林和柳州后自封为广西建国军总司令,1925年两次进攻李宗仁部均遭失败,后亡命香港。
沈鸿英在历史上的评价不是很高,但他在旧桂系军阀时期曾经统治广西,他统率数万桂军驰骋于桂粤湘赣,也可算是一代枭雄。在洛埠,沈鸿英是个传奇人物,他的名字家喻户晓。民国时期,洛埠街中心(现洛埠********)曾是沈鸿英的“沈公馆”,可惜这座建筑1945年毁于日本人的大火。
在洛埠镇,有关沈鸿英的建筑比比皆是,如当年洛埠河边大码头几百米长的青石板大街,屋背岭大凉亭等。只可惜这些建筑几乎全部毁于“文革”,只有他出生的泥屋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老房子的未来
“坦白地说,对这些百年建筑群,目前还没有什么计划和规划,推倒或保留也不得而知。”谈到老房子的规划,洛埠镇镇长刘卿表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产权不明晰,二是,到底有没有保留的历史价值也还未论证。
刘卿告诉记者,这些建筑群几经变迁,房产究竟属谁,谁也搞不清楚,何况大部分早就没有人居住,曾有人建议推倒另建,在产权不明晰的情况下,贸然推倒会引起很多纠纷。至于有没有保留的历史价值,这得需要有关的历史文物专家来鉴定。只能保持现状。
刘卿认为,其实洛埠有很好的历史沉积,如能加以很好地规划建设,完全可以建成一个像“黄姚古镇”一样的历史文化名胜。值得关注的是,柳东新区出台《关于加快雒容镇洛埠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定位洛埠镇“区域工业物流基地、沿江商务住宅配套服务区、都市农业示范区”功能,把其基础建设纳入了柳东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大盘,这给洛埠镇的发展带来加速良机。但洛埠镇的历史和文化并没有成为重要发展元素,百年建筑群的去留依然没有方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