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的教育思想

如题所述

他认为中国的教育“乃纯乎为纸面上之教育。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改良之道“不独须从方法上研究,更须在思想上研究”。他的结论是采取实用主义,发展职业教育。

黄炎培在《实施实业教学要览》中给职业教育下的定义是:“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面尽其对群众之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

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后发表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标志着以黄炎培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思潮的形成。自此起,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不断发展、成熟。

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和改革普通教育的需要,黄炎培早期职业教育思想更多以解决个人生计问题为重,认为职业教育的要旨有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20年代起,黄炎培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即既强调个人谋生,也重视服务社会;既强调职业技能训练,也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既强调一技之长,也重视全面发展。更多地探讨了职业教育内部的规律问题。

扩展资料:

20年代中后期,黄炎培总结近十年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观念,认为“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

即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所有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更多地探寻了职业教育外部环境的适应问题。

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进入30年代后,民族危机加甚,黄炎培积极投身于民族救亡事业,职业教育思潮逐渐消退,但其职业教育思想继续影响着此后年代中国的职业教育实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炎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黄炎培在《实施实业教学要览》中给职业教育下的定义是:“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面尽其对群众之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
他认为中国的教育“乃纯乎为纸面上之教育。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改良之道“不独须从方法上研究,更须在思想上研究”。他的结论是采取实用主义,发展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作用与地位
职业教育的作用——“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职业教育的地位——职业教育在学校教育制度上的地位应是一贯的、整个的和正统的。
■职业教育的目的
为“劳动者文化、业务水平的提高”,“造就新型知识分子”服务。
■职业教育的方针
社会化——强调的是职业教育须适应社会需要。
科学化——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
■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
“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职业教育思想的特点
教育与生活联系。黄炎培在职业指导上的要求就是“帮助个人选择、预备、决定及增进他的职业”,使他们能够做到“敬业乐群”和“裕国利民”,教育与劳动结合。黄炎培把“尊重劳动”作为职业教育所奉行的重要信条,把“劳工神圣”“敬业乐群”作为中华职业学校的校训。 注意学和用的联系。黄炎培反对劳心劳力分离,注意学和用的联系,主张手脑并用,“要使动手的读书,读书的动手,把读书和做工两下联系起来”,只有手脑两部联合才能产生世界文明。
■黄炎培“与时俱进”的理念
1917年,黄炎培联合社会知名人士蔡元培、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人,在上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以倡导、研究和推行职业教育,改革脱离生产劳动、脱离社会生活的传统教育为职志,成为中国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是我国开展职业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教育理论创造,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黄炎培在一生的活动中,服务和倡导“与时俱进”的理念和精神。他认为:社会在不断发展,经济在不断发展,人类在不断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不断前进,不断发展。他的一生和他的事业也确是实践了“与时俱进”的理念,发扬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对于“与时俱进”,他不只常在各种场合说讲,还在1939年1月24日专门给中华职业教育社诸同志、同事和同学写了一封《公开信》,介绍“我之人生观与吾人从事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这封“公开信”立刻在《国讯》杂志上发表。他在《公开信》中说:“吾人既深信世界的万事万物,因天然的演变与人类的要求,而日日在前进的途程中,我不求生存利己,否则思想与行为不可不随时随地把自己痛加鞭策。方法怎样呢?其一,求友。深切注意别人的言行,拿来和我的言行比较,立刻发现彼我间长处和短处出来。其二,读书。苟为我所不及见不能见的人,他的思想行为,既成文的写在那里,而指给我以正面的对照,或旁面的参考的良好资料的,我必尽量吸取的。求学时须读书,办事时,尤须读书。其三,我的行动,事前必须经严密的考虑和计划,事后必须虚心检讨。而尤有效乃在集合同志,为互相的检讨。尤其希望我诸同事同学,利用集团生活,多方求益。如果不断地用力,有生一日,前进一日,眼前既不辜负这空前大时代,即未来世界,任何演变,因思想之不断前进,亦且从容应付而有余。”
黄炎培说:这个“与时俱进”的理念,是他17岁读了赫胥黎的《天演论》而萌动的。就是按照这个“与时俱进”的理念,是他从一个清代的举人,到新中国政府的副总理和全国人大的副委员长。他的一生和他一生所从事的事业,就是实践了这个“与时俱进”的理念的。并贯穿到中华职业教育社和他倡导的职业教育事业之中,成为职业教育不断前进发展的重要资源。
  
■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是在吸取西方先进国家的教育经验,反思中国自办新教育以来的问题和教训,不断探索中逐步形成的。
经过洋务教育和维新教育的相继推进,促成20世纪初清政府的教育改革,其中,普通教育和实业教育是两个热点。但在20世纪第一个10年逝去时,普通教育发展速度远高于实业教育,两者比例极不相称。大批受过普通教育的学生涌向社会,给社会带去怎样的影响?黄炎培于1913年在《教育杂志》上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对“癸卯学制”颁布以来中国教育尤其是普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作了考察,指出学生在学校中所受到的道德、知识、技能训练,走上社会后毫无用处。这就从理论上论证了改革普通教育,加强学校教育与个人生活和社会需要之间联系的必要性。文章发表后,在民国初年的教育界激起强烈反响,形成早期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引发人们教育观念的变化。
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后发表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标志着以黄炎培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思潮的形成。
自此起,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不断发展、成熟。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和改革普通教育的需要,黄炎培早期职业教育思想更多以解决个人生计问题为重,认为职业教育的要旨有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20年代起,黄炎培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即既强调个人谋生,也重视服务社会;既强调职业技能训练,也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既强调一技之长,也重视全面发展。更多地探讨了职业教育内部的规律问题。
20年代中后期,黄炎培总结近十年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观念,认为“(一)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二)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三)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即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所有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更多地探寻了职业教育外部环境的适应问题。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进入30年代后,民族危机加甚,黄炎培积极投身于民族救亡事业,职业教育思潮逐渐消退,但其职业教育思想继续影响着此后年代中国的职业教育实践。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1-25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主要涉及职业教育的作用,地为目的办学方针教学原则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规范。
职业教育的作用在于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就教育和社会影响而言,在于通过提高国民的职业素养,使学校培养成才无不可用,社会从业者无不得受良好训练。
职业教育的地位为一贯的、整个的、正统的。职业教育的目的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这种职业教育目的论包含了黄炎培所提倡的为个人谋生,为社会服务,促进事业发展,增长社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诸多追求,表现了他的社会政治观和教育观。
职业教育的方针包括社会化和科学化。社会化指职业教育需适应社会需要,包括办学宗旨的社会化、培养目标的社会化、办学组织的社会化、办学方式的社会化。科学化指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包括物质方面的工作和人事方面的工作,均需遵循科学原则。
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包括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殊规律,具有教育理论与实践价值。
职业道德教育表现为敬业乐群。敬业只热爱职业尽职职业,有为所从事的职业和社会作出贡献的追求,乐群指高尚的情操和群体合作的精神。
作为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先行者,黄炎培及其职业教育思想开创和推进了中国职业教育事业,具有平民化,实用化,科学化和社会化的特征,也丰富了中国的教育理论,并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教育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