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有什么作用和文化习俗?

要详细哦!!!!!!!!!!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的作用:供人居住吃饭休息的场所。蒙古包包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支撑),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而成,其顶部用“乌耐”作支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面盖着四方块的羊毛毡 “乌日何”,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

蒙古包的文化习俗:很多世纪以来,蒙古包就是这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特征物。正如丹麦著名探险家亨宁·哈士伦所说:“蒙古包神圣的火焰是家庭与部落生活的中心。传统就是在这里产生的。那些围绕在蒙古包周围的,有着部落最古老和基本特征的语言和氛围被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成为沟通古与今的桥梁。

蒙古包内陈设的根据,主要是继承了老祖宗敬奉香火、神佛的传说,同时也跟男女劳动的不同分工有关系。再则这种陈设形成的固定规矩所以能保持不变,还在于蒙古包的形状几千年来没有改变。

    香火摆放:香火(灶火)布局在座位正中,跟古代的火崇拜有关。

    男女位置:从正北开始,西北、西、西南方都放男人用的东西,相反的东北、东、东南半边都放女人用的东西。

    神位摆放:西北面放佛桌,上面放佛像和佛龛。

    马鞍具摆放:蒙古包西南酸奶缸的前后,哈那的头上挂着狍角或丫形木头做的钩子。上面挂着马笼头、嚼子、马绊、鞭子、刷子等物。

    被桌摆放:在佛桌和东北方放的箱子中间(北面),放着狮子八腿被桌。

    食物奶食摆放:毡包的东墙是放碗架的地方。

    奶缸水桶摆放:毡包东南上放的东西,比起其他地方来说,能够随着季节作相应的变化。

拓展回答:

蒙古包位置特点:蒙古包的包门开向东南,既可避开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也沿袭着以日出方向为吉祥的古老传统。而帐内的中央部位,安放着高约二尺的火炉。火炉的东侧放着堆放炊具的碗橱,火炉上方的帐顶开有一个天窗。火炉西边铺着地毡,地毡上摆放矮腿的雕花木桌。包门的两侧悬挂着牧人的马鞭、弓箭、猎枪以及嚼辔之类的用具。帐内的西侧摆放着红漆彩绘木柜,木柜的北角上敬放着佛龛和佛像,佛像前供放着香炉及祭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蒙古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2-26
蒙古族是游牧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蒙古民族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牲畜,因此他们的住所要跟随周边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变迁,而蒙古包则具有结构简单,易于拆分、搬运,还可以防风防雪的作用。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2-21
说到蒙古包很多人都不陌生,大多人都认为蒙古包只有在蒙古大草原上才会看见,不是的。在我们现实生活都就能看到那美丽的蒙古包,有用来做餐饮的,烧烤的,住宿的,KTV,休闲娱乐等等。蒙古包不仅看起来外观漂亮,最主要的是蒙古包具有特点投资少,见效快的最大特点········
第3个回答  2018-05-23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随着原始人类由采集向狩猎过渡,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同时也把一部分食草动物逐渐驯成家畜,出现了畜牧业的雏形。这要求一种便于迁徙的居室,于是窝棚之类的建筑应运而生。窝棚再向前一步,支架变成哈那,并跟前面提到的洞顶结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雏形。
以蒙古包这一名称闻名于世的一种建筑形式,是亚洲游牧民族的一大创举。这一居屋的早期形式可能曾被更早的亚细亚游牧民族所使用,后来许多游牧民族或长或短地使用过它或类似于它的住屋。以木杆儿为主要支撑材料的人类早期建筑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大流派:一种是中国鄂伦春人的传统建筑歇仁柱式,即尖顶、用兽皮或树皮、草叶子做苫盖。西伯利亚埃文基人的住屋、美洲印第安人的梯比和北欧萨米人的高阿邸或拉屋等均属这一类型。另一种是蒙古包式的,即穹顶圆壁,主要用毛毡做其覆盖物。
蒙古包的包门开向东南,既可避开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也沿袭着以日出方向为吉祥的古老传统。而帐内的中央部位,安放着高约二尺的火炉。火炉的东侧放着堆放炊具的碗橱,火炉上方的帐顶开有一个天窗。火炉西边铺着地毡,地毡上摆放矮腿的雕花木桌。包门的两侧悬挂着牧人的马鞭、弓箭、猎枪以及嚼辔之类的用具。帐内的西侧摆放着红漆彩绘木柜,木柜的北角上敬放着佛龛和佛像,佛像前供放着香炉及祭品。
普通的蒙古包,高约十尺至十五尺之间。包的周围用柳条交叉编成五尺高、七尺长的菱形网眼的内壁,蒙古语把它叫作"哈那"。蒙古包的大小,主要根据主人的经济状况和地位而定。普通小包只有四扇"哈那",适于游牧,通称四合包。大包可达十二扇"哈那"。包顶是用七尺左右的木棍,绑在包的顶部交叉架上,成为伞形支架。包顶和侧壁都覆以羊毛毡。包顶有天窗。包门向南或东南。
包内右侧为家中主要成员座位和宿处,左侧一般为次要成员座位和宿处。解放前,信奉喇嘛教的人们,在蒙古包的西侧或住房的西间,设置佛龛,供奉佛像。蒙古包的中央设有供饮炊和取暖的火炉,烟筒从包顶的天窗出去。蒙古包地上铺羊毛毡。包门口和火炉旁铺以牛皮。现代卧榻有的铺设木床,有的设有矮床。
一个蒙古包一般只供一夫一妻及其子女居住。新婚夫妇要建新包,有的是新娘父母陪送。家庭经济条件好的或眷属多的,一家有几个蒙古包。但凡有两个以上蒙古包的家庭,都是长者居最西侧的蒙古包。
在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多名民间手工艺人制作了一顶直径21米、面积346平方米、能容纳1000人的传统蒙古包,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质结构无柱蒙古包。2004年12月,正蓝旗将6顶蒙古包搭建到了地球最南端的南极洲。具有50年历史的正蓝旗蒙古包厂所生产的22个规格的蒙古包,不仅畅销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旅游景点,而且还出口到韩国、日本、法国、蒙古国、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第4个回答  2015-09-09
蒙古包(Mongolian 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包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支撑),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而成,其顶部用“乌耐”作支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面盖着四方块的羊毛毡 “乌日何”,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
蒙古包独特的制作技艺,体现了蒙古民族的审美观与高超的技能。蒙古包有着不可替代的观赏价值,同时具有实用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
蒙古包的形成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猿人住天然山洞,古人改造利用现成山洞居住。到了今人时代,才会自己制造“洞室”,在地面挖一个地洞,沿洞壁用木头、石头之类诌甃起来,甃得快齐至洞沿,再在洞中栽一排木杆,与木石墙平齐,上面搭一些横木封顶,就成了洞室--乌尔斡。洞顶要留一口子,靠口子斜支一根粗木通到洞底,上面刻一些简单的壕作为梯子,供人出入用。同时兼有走烟出气采光通风等多种功能,后来就发展为蒙古包的门和天窗。
随着原始人类由采集向狩猎过渡,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同时也把一部分食草动物逐渐驯成家畜,出现了畜牧业的雏形。这要求一种便于迁徙的居室,于是窝棚之类的建筑应运而生。窝棚再向前一步,支架变成哈那,并跟前面提到的洞顶结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雏形。
文化习俗
很多世纪以来,蒙古包就是这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特征物。正如丹麦著名探险家亨宁·哈士伦所说:“蒙古包神圣的火焰是家庭与部落生活的中心。传统就是在这里产生的。那些围绕在蒙古包周围的,有着部落最古老和基本特征的语言和氛围被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成为沟通古与今的桥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