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文学的现状和重要性有怎样的思考

如题所述

为了繁荣发展儿童文学创作,陈伯吹同志于1956年提出儿童文学应该注意儿童的特点和儿童文学的特殊性的意见。他说:“一个有成就的作家,能够和儿童站在一起,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是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就必然会写出儿童所看得懂、喜欢看的作品来。”[5]p22
综观我国目前的儿童文学创作,我们会发现存在许多问题,其中盲目模仿跟风严重.罗琳创造了哈利·波特,写魔法的书一下多了起来;《我为歌狂》销售不错,“我为×狂”纷纷出笼。如何在学习借鉴外国文学和优秀文学作品时避免盲目模仿,互搬照抄值得重视。盲目模仿,跟风是缺乏创造力的表现。我们能不能创造一个全新的题材或者有性格的只属于你笔下的,别人拿不走的文学形象?如果老是跟在别人后面写,原创也不叫原创,只能叫跟风。还有就是作品很多,但是叫好叫座的作品却很少。为了让孩子喜欢,故意写得轻松,只是迎合孩子的需要,而少厚重感,甚至有的价值观念都不对。既让专家认可又受孩子喜欢的作品不是很多。写作中如何坚持较高的艺术尺度和文学品位等都是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我国的儿童文学作家在创作作品时,总是以对儿童的教育目的为唯一的写作目的,所以写出来的人物形象总是成人心目中的很完美很有影响力的人物,而他们并没有注意到儿童的心理和儿童的生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少优秀作品的原因。而在国外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往往比较贴近儿童的生活,靠近他们的心理,所选择的人物也是很富有个性化的。比如《麦田里的守望者》里面的霍尔顿就是一个不肯好好读书的人,他不喜欢他的那个中学的一切,就把书读得一塌糊涂,四门功课不及格,被学校开除了。他粗话太多,小小年纪就跟女人瞎混,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在我们的作品里是匪夷所思的,可是,这不能阻挡住孩子们的喜欢。后来,《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可了,它成了美国文学里的新经典,大中学生的必读书。[6]

梅子涵教授在《阅读儿童文学》一书中写到:“儿童文学是成年人在写作。已经长大的成年人会在一个编成的故事里传颂自己的经验和哲学,你不能不说,它们对孩子的长大会有指引会有帮助。这些指引和帮助就是儿童文学里的成年人的声音。但是优秀的儿童文学是不会得有了这些成年人的声音便把故事里的孩子弄得不像一个孩子的。没有孩子的天真,没有孩子的淘气,结果就没有了孩子的可爱。孩子不像孩子了。孩子成了成年人希望的一只挂在树上的快要落下来的成熟的苹果。你如果迫不及待地想吃苹果,那么是会觉得红得快要落下来的苹果真好,可是如果你想欣赏成长本身的生机和蓬勃,看那生命的亮鲜,你其实是应该去站在树枝上的青苹果前的”。[所以,作家要想创作出一部优秀的作品,必须深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而不能想当然的只是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写作。

北京师范大学专门从事儿童文学研究的王泉根教授认为:“儿童文学创作要从成人教育目的论和以成人意志为中心转移到以儿童为中心,让儿童文学回归儿童,让文学真正走向儿童并参与少儿精神生命世界的建设,使亿万小读者真正享受到阅读的自由与快乐。”希望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家能够尽快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且能够贯彻到自己的写作中去,真正创作出儿童喜欢、读者欢迎、大众赏心悦目的作品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