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了是啥样子?

如题所述

死亡之前
当心脏停止跳动的时候,有些人会开始抽搐,呼吸从正常的节奏转为急促,同时耳朵首先变冷。身体内的血液转为酸性,喉咙开始痉挛。
----死神降临。

死亡瞬间
医学意义上的死亡被定义为大脑排出所有氧气。这时,人的瞳孔会变成看上去像玻璃晶体一样的物质。

死亡1分钟

已经凝结在一起的血液开始导致全身的皮肤变色。肌肉处于完全松弛的状态,肠和膀胱开始排空。

死亡3分钟

这个时候开始,脑细胞开始成批的死亡。最后的高等思维过程 — 例如考虑怎么才能不死 ?或生前对不起谁?
------—生命终止。

思维过程从开始持续到此,人依然能思考,想许多的问题,跟睡觉前、闭眼休息是一样,唯一不同的是你再也没有睁开眼睛的机会了,思维到此结束。

下面的过程你没机会感受了:
死后4-5分钟

瞳孔放大并开始失去光泽。眼球已经开始从球体慢慢变平,因为这时身体内已经没有血压了。

死后7-9分钟
脑干死亡。

死后1-4小时
身体肌肉开始僵硬,并使头发竖立,也就是这个原因,人死后看上去头发长长了。

死后4-6小时

尸僵开始扩散。凝结的血液开始使皮肤变黑。

死后6小时
肌肉仍然会痉挛。一些厌氧性的生理反应仍然在继续。

死后8小时
身体已经彻底凉了。最黑色幽默的是,这种情况下,男人会实现一生中最后一次,也是最KB的一次的坚挺。

死后36-48小时
尸僵现象开始消失,身体重新变软,柔软到可以去表演柔术杂技。

死后24-72小时

由于身体内存在大量细菌,体内富含蛋白质的各内脏开始腐烂,而胰腺开始消化自身。

死后3-5天

身体上开始出现浮肿,带着血液的泡沫开始从口和鼻子中流淌出来,多么美好的一天啊!

死后8-10天

各种因腐烂而产生的气体充斥腹部,舌头从嘴里伸出来了,由于血液开始分解,身体也随之从绿色变成红色。

死后几周

现在是化妆的时候了,指甲和牙齿开始脱落。

死后1个月
开始液化,有人想点杯草莓汁吗?

死后数月

脂肪会转化成绿色的物质,被称之为“尸蜡”。

一年之后

完全回归自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5-20
人死了是白的,没有血人也不软,是直的很不好看,自然规律,人死了有的还眼睛争着,不毕眼,所以人死了是不好的样子。
第2个回答  2020-05-20
要看怎么死的喽。淹死,全身浮肿皮肤如豆腐渣,白白胖胖水淋淋的。烧死,身体蜷缩浑身焦黑,发出蛋白质烧焦的糊味。炸死,尸体残缺,细小的碎肉到处都是……还要继续说吗?
第3个回答  2022-06-19
存在主义以一种非理性主义思潮而被提出,作为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一直活跃至今。存在主义主要由有神论存在主义、无神论存在主义以及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所构成。存在主义的概念由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其著作《存在与时间》中首次提出,在书中海德格尔第一次将 “存在主义”作为一个独立的称谓进行了解释与运用。萨特师承海德格尔和胡塞尔,其哲学思想同时还受到尼采的深刻影响。萨特作为存在主义的集大成者,不仅传承了胡塞尔的非理性主义,并将其进一步发展,还对克尔凯郭尔的宗教神秘主义进行了扬弃,从而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哲学思想,为存在主义的继续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存在主义哲学的各种思想观点都是从存在的概念出发的。二战后的法国充斥着萧条与颓废,知识分子在无尽的彷徨、苦闷和孤独中形成了一种玩世不恭的风尚,而标榜生活存在和绝对自由的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备受追捧,一时间成了彼时社会研究的热点,进而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法国乃至全欧洲最流行的哲学思潮。纵观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主要由“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和责任三部分构成 一、 “存在先于本质”人的存在,被“存在主义”哲学家们当做是存在主义哲学的起始点,他们认为,要体验人的存在就必须从人的实际生存状态出发,而人的生存是人的自由选择而来的。存在是什么?萨特认为,“存在就是人们可以从疏远中想出来的无:这必定会突然把你淹没,这始终在你之上,这像一个巨大的、不活动的野兽一样沉重的压在你的身上——此外,这里什么都不存在”[1]。“存在先于本质”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也是存在主义哲学家们所公认的共有的起点,这是对人的专指,是人的存在要先于人的本质,而不是其他的什么存在先于其他的什么本质。这里的“存在”不是基于哲学基本问题的 “存在”,而是指“人的实在”或者说是“人的独立自主”。萨特指出,“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具体来说,一方面,实际的存在先于本质。人作为一种主观的存在,将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发展,是由人自己决定的,人的本质是通过人独立自主的创造所形成的产物。而不是简单的随着“人”这个事物的产生,从而就有了“人”的存在;另一方面,人能够主观地赋予事物本质。除了“人”以外的一切事物,其本身不具有自我存在的资格,也就不能自主地进行选择、独立地创造自己的本质。萨特认为,存在问题作为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有着其现实意义。萨特用“自在的存在”和 “自为的存在”对“存在”进行了区分。 一些超越意识之外的事物,其本质是“超现象的”,是人和事物未知的根源和本质,隐匿极深的“存在”就是“自在的存在”。这种存在既不主动也不被动、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既不可能也不必然,无法真正去认识,虽然可以永恒的存在,但是却是偶然的,并不具有必然性。即此种“存在”是一个充斥着荒诞与异端的令人产生厌恶的世界。“自在的存在”是指超越意识之外的存在,那么与之相对的“自为的存在”应当是人的主观意识。是一种真正的存在,但充满了自由性和不确定性,又是一种虚无,使得“现在”成为了对自我的否定。作为意识的结构,虚无永远达不到完全的境地,永远地处在变化之中,达不到自在的永久。只有当存在死亡其本质才能得以实现。所以说人的存在是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境地。在逻辑上,萨特认为“自在的存在”是要先于“自为的存在”,如果没有“自在”就不会有“自为”;但是“自为”同时赋予了“自在”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果没有“自为”,那么“自在”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就成为了一个没有价值的抽象的存在。所以说真正的存在是“自为的存在”,因为在其本质上这两种存在相互对立,却又可以达到某种统一。其一,如果“自为的存在”脱离“自在的存在”,那么必将流于抽象;其二,如果“自在的存在”脱离“自为的存在”,那么必将毫无价值。
第4个回答  2020-05-22
人死了证明一切都结束了,不要想着死后的事情,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享受活着时的分分秒秒,做好自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