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备中期染色体

如题所述

小鼠(或蟾蜍)中期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1)称出小白鼠或冬眠复苏后青蛙(蟾蜍)的体重,然后按每克体重4μg的剂量腹腔注射秋水仙素溶液(注意用0.9%生理盐水配制成0.8g/L)。  (2)间隔3~4h后处死小白鼠,迅速取下2块股骨,去两端骨头,用2mL注射器冲洗出骨髓细胞(2mL在37℃下预热的含肝素生理盐水)。  (3)静置片刻,待大块物质沉底后,小心地用滴管将骨髓细胞悬液移至刻度离心管中,以1000r/min离心10min。  (4)弃去上清液,留下0.5mL,加入预热37℃的蒸馏水2~4mL。37℃水溶低渗10~15min,以1000r/min离心10min。  (5)弃去上清液,留下0.5mL,加入新配固定液2mL,固定30min,离心(1000r/min)10min。  (6)重复步骤五1~2次(固定15~20min)。  (7)用剩下的0.5mL固定液制成细胞悬液,空气干燥法制片,吉姆沙(Giemsa)染色(40mL磷酸缓冲波加1mL吉姆沙染液)15~30min。蒸馏水冲洗,晾干后镜检,最后在油镜头下观察。可看到小白鼠有40条,20对染色体。

中期染色体是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两条单体在着丝点处相连。由于着丝点区染色较浅故称内缢,也叫做主缢痕。在细胞分裂期间,纺锤丝与着丝点相连,有助于染色体向两极移动。着丝点将染色体分为两臂:短臂和长臂。在染色体臂上有时也能看到浅染内缢的节段,叫次缢痕(次缢痕与核仁形成有关,所以又叫做核仁形成区)。在染色体的一端,有时能看到次缢痕连一球形小体,叫随体。

根据着丝点位置的不同,可将染色体分为三种类型,即中着丝点染色体:着丝点的位置在染色体的中部或近中部,染色体长、短两臂几乎相等;亚中着丝点染色体:着丝点位置偏于一端,染色体的两臂有明显的差别;近端着丝点染色体:着丝点的位置几乎位于染色体的顶端,染色体短臂极小,有的几乎不易观察到。小鼠的染色体全部为端着丝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