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词》作者及背景

如题所述

  1、木兰词作者是纳兰性德。
  2、写作背景
  这首《木兰花令》常被当做爱情诗来读,其实在道光十二年结铁网斋刻本《纳兰词》里看到词牌下边还有这样一个词题:“拟古决绝词,柬友”,也就是说,这首词是模仿古乐府的决绝词,写给一位朋友的。现 在一般认为这个朋友就是指容若公子的知己,当时另一位诗词大家顾贞观。
  3、原文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 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4、译文
  与意中人相处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是那样地甜蜜,那样地温馨,那样地深情和快乐。但你我本应当相亲相爱,却为何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如今轻易地变了心,你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
  我与你就像唐明皇与杨玉环那样,在长生殿起过生死不相离的誓言,却又最终作决绝之别,即使如此,也不生怨。但你又怎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的誓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7
《木兰词》作者不详,他收集在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为南北朝时期的诗歌或民歌从《木兰辞》残存的鲜卑用语和习俗分析,《木兰辞》大约创作于北魏孝文帝大力倡导鲜卑臣民学汉语、习汉俗、改汉姓时期,但这一时期又是北魏防御北方柔然入侵战争尤为激烈的时期,
北魏百姓兵役负担之重到了只有家中有70岁老人,才许留一丁奉养的全民皆兵的程度了。这样,自幼精于骑射的鲜卑族妇女,重新骑上马背拿起弓箭替父从军既有这种可能也更具备这种条
件。
第2个回答  2013-10-17
人生只如初见时  因为物是人非,把它放入爱情就是当初喜欢上一个人的时候感觉很好,可是了解下来却发现他并不怎样,于是感怀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就可以拥有以前的纯真与美好,可以像以前一样,不为别的,只为欣赏而惺惺相惜,不必物是人非,互相猜忌,勾心斗角。
  人生若只如初见,你也许就不会遇上别人,我们也许可以一辈子在一起了。你的眼睛里不会有别人,你的心里不会有别人,我只在你的眼里看到我的倒影。
  人生若只如初见,就不会有岁月的波澜曲折,情意如初,幸福与温暖会绵延长远,少了岁月见的心灰意冷,无尽悲凉。
  人生若只如初见”出自清代大词人纳兰性德的《木兰词》,全文如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无疑,该阙词章与白居易《长恨歌》皆涉及唐玄宗和杨玉环那段毁誉参半的爱情故事。
  站在政治的角度,李隆基荒淫废国。
  从感情的意义上来看,虽然唐玄宗迫于三军众怒,无奈将杨贵妃赐死马嵬坡,从此生死诀别、阴阳永隔,唐玄宗却始终信守当初七夕夜半“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纵“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种用情深远的爱情故事,试问谁人不动容?
  当然,我们已无法考证这段真挚爱情故事是否属实,权且和纳兰一样,首先肯定这段风流佳话。
  纳兰此词以一失恋女子的口吻谴责负心的锦衣郎。
  起句非常新奇,本来两情相悦,恨不能朝朝暮暮,然而如若知道迟早分离,倒不如保持“初见”时那种若即若离的美好。
  然后描绘变心的人往往指责满怀痴情却无端被弃的一方首先变心,失恋女子的爱恨情殇可见一斑。
  最后引用七夕长生殿的典故,谴责薄情郎虽然当日也曾订下海誓山盟,如今却背情弃义!
  人生若只如初见,优伤的美丽只能定格在回忆中。也许哪天转身而去,留下一个美丽的远去背影。完美的弧线,会诉说着对昨日的依恋。也许,在我们认识的人中,有过误会,有过得失,你就会想起初见时的美丽。或者,那天在某个特定的地方,故地重游,突然发现多年未见的你,一下子就回到了初见的情景,初相遇,那是怎样一种让人难以忘怀的感情呢?!
  初见惊艳,再见依然。但愿再次见到你的时候,你依然那么美丽如初。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木兰诗》作者是由宋代的郭茂倩搜集南北朝时期的诗歌,民歌,集在一起才有的《乐府诗集》《木兰诗》与《孔阙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10-17
没有作者,他收录的册子是由郭茂倩编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