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居住区规划问题

急求居住区的绿地规划原则;住宅规范原则;公建规划原则;

一、填空题
居住区基本特征:以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划分,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应设有一整套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小区规模一般以设置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下限的依据,以小区公共服务设施最大的服务半径作为控制用地规模的上限的依据。
居住区四大用地: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与停车用地、公共绿地。
C.A.佩里:控制居住区内部的车辆交通以保障局民安全和环境安宁是邻里单位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
日照标准——保障居民享受到最低限度的日照,定义为:以日照标准日里被遮挡建筑所获得的日照时数作为控制标准。我国采用两极日照标准日:冬至日和大寒日。
条式住宅侧面间距的规定:条式住宅,多层之间不宜小于6m,高层与各种层数住宅之间不宜小于13m。/室外活动场地日照:组团绿地>=1/3,幼儿园>=1/2。
文化馆平面设计:至少应设有两个出入口,当主要出入口紧邻交通干道时,按有关规定留出缓冲距离。
教学用房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不少于2小时。
中小学设计要求:
1.学校主要出入口不宜开向城镇干道(如无法避免,校门口应留出缓冲地带);
2.中小学均应布置校园区,供学生课间及课后活动;
3.操场面积计算标准为小学2.3m^2/生、中学3.3m^2/生;
4.球场、田径场的长轴以南北向为宜。
人车分行:(美。雷德朋20世纪20年代)人、车交通分离,形成各自独立存在的路网组织系统,是适应居民区内大量居民使用小汽车的一种交通组织形式。
一个较大规模的住宅区(居住小区)一般至少需要两个对外联系的通路出入口。
当住宅区面向城市交通性干道开出入口时其出入口之间的间距不应小于150m
尽端路长度不应超过120m,在尽端处应设12*12的回车场地。
当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宽度和高度均小于4m的消防车通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建筑物底层设人行通道,以满足消防规范的有关要求。
居民汽车停车率不应小于10%
居住区内地面停车率不宜超过10%
(必考)居住绿地总指标:按居住人口规模分:组团>=0.5m^2/人、小区(含组团)>=1m^2/人、居住区(含小区和组团)>=1.5m^2/人
二、名词解释
居住区: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cv5万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所需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小区: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围合,并与居住区人口规模1—1.5万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住宅用地:住宅建筑基底占有的用地及住宅四周的一些空地,其中包括住宅入口的宅间路、宅旁绿地和住宅底层的私家院落。
容积率:(建筑面积密度)指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总面积。
容积率=居住区总建筑面积/居住区用地面积(万m^2/hm^2)
绿地率: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总和占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住宅平均层数:指总的住宅建筑面积与总住宅建筑基底面积的比例,以层为单位,可以是小数。。。。。。
三、简答题
小区和街坊的比较:
1.住宅组团内不设公共服务设施,使内部庭院有安静的居住环境
2.打破住宅周边式的封闭格局,不强调轴线对称
3.重视并更好的满足居民对生活的多方面需求。
住宅群体空间组织应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1.构筑适宜在其中进行各类户外生活的空间环境
2.满足住户户内的基本生活和生理、物理需要,满足住宅内基本的安全和心理要求
3.形成良好而富有特征的景观
住宅单体设计的节地措施
1.加大住宅进深,缩小每户面宽,如一梯两户的住宅进深在11米以下时,每加大一米,每公顷用地可以增加建筑面积约1000m^2
2.降低住宅层高,住宅层高每降低10cm,可降低造价1%,节约用地2%,而且又因总高度的降低而缩小日照间距
3.提高住宅层数
4.采用北向退台式住宅或坡顶住宅,以缩小住宅日照间距,节约用地
公寓式住宅的特点
近代社会,随着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移,人口向城市集中,带来了密集型的聚居区,另外由于大家庭向核心小家庭的转化,以及城市用地紧张,公寓式住宅大量产生
其特点有:
1.紧凑、节约、高效能,可以充分利用生活空间,提高卫生设施的利用率
2.有利于工业化施工,建设速度快
3.多采取多层或高层形式,居民不易接近地面,户与户之间缺乏来往,邻里关系淡漠
人车分行的原则是:(肯定会考)
1.进入住宅区后,步行道路与汽车通路在空间上分开,设置步行路与车行路两个独立的路网系统。
2.车行路应分级明确,围绕住宅区或住宅群落布置,并以枝状尽端路或环状尽端路形式伸入各住户或住宅单元。
3.在车行路周围或尽端设置适当数量的住户停车位,在尽端型车行路的尽端设回车场地
4.步行路应贯穿于住宅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串连起来,并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正面的入口,起到连接住宅院落、住家私院和住户起居室的作用。
(步行与车行不重叠,完全分离。)
居住区交通与路网规划原则:
1.顺而不穿,保持居民生活完整与舒适。
1)吻合居民通勤交通主要流向,避免产生逆向交通流。
2)道路线型设计尽可能顺畅
3)防止不必要的交通穿行或进入住宅区
4)使居民出行安全、便捷到达目的,避免穿行。
2.分级布置,逐级衔接
根据道路所在位置、空间性质和服务人口,确定其性质、等级、宽度和断面形式,不同等级的道路应该尽可能地做到逐级衔接。
3.布局合理,建设经济
根据基地形状、地形、人口规模、居民需求和居民行为轨迹规划,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的用最低限度的道路长度和道路用地
4.功能复合化,营造人性化的街道空间
营造街道生活。街道:各类服务设施集中地段的生活性道路,具备适宜位置、良好通达性、丰富而有特色的景观、舒适的空间比例与尺度等街道要素。
5.空间结构整合化,构筑居住区交通、空间、景观网络
将住宅、服务设施、绿地等区内外的设施联系为一个整体,并使其成为属于其所在地区或城市的有机部分。
6.避免影响城市交通(案例分析)
避免在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口设出入口或控制出入口的数量或位置,并避免居住区的出入口靠近道路交叉口位置。
7.关注交通的通达性
上下班(学)、公交路点位置与距离、购物交通便捷、自行车停车场位置与距离、宅门到城市道路距离、消防救护救灾通道、人车分流、安全性。
交通噪音的防治
内部防治:有效控制机动车随意进入居住区内部,特别要注意防止城市交通穿过,控制交通流量是减少内部交通噪声的关键。
外部防治:
1.住宅退离红线45m——上海番瓜弄
2.沿街布置公共建筑——利用临街建筑防止噪声
3.恰当的布置沿街住宅——垂直时,噪声降低很慢;平行时噪声降低稍快
4妥善控制噪声源——禁止拖拉机进入居住区;公共汽车首末站不设在居住区内部
居住区划用地分级中的四级
该分级应主要针对车行路,道路的宽度按等级来确定
1.居住区级道路:
居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红线宽20—30m,山地不小于15m,车行道宽7—9m,通行公交时10—14m,人行道路2—4m
2.居住小区级道路:
居住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道路红线宽10—14m,车行道宽6—9m,人行道宽1.5—2m
3.居住组团级道路:
居住组团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联系居住小区内各个住宅群落,红线宽度为8—10m,路面宽3—5m,大部分情况下不需要设专门的人行道。
4.宅间小路:
进出住宅及庭院空间的最末一级道路,路面宽2.5—3m,连接高层住宅高度不宜小于3.5m
四、论述题
邻里单位的六天基本原则:(包括作业题上的内容以及上课时老师给许秀之的一张纸内容)
五、计算题
1.标准日照间距。
2.建筑强度指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01
(1)在规划设计中如何提高住宅区的可识别性,增加居民的归属感?
栽种特异的树种或植被、竖立主体雕塑、建筑物外立面造型或色调、园林小品、业主俱乐部等。2)我国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目前可以采用的生态技术手段有哪些?(比如太阳能什么的,越多越好)
中水系统、地源热泵、阳光房、采用LOW-E玻璃、设置水面,水体改善局部小环境气候。停车区采用网格砖增加绿植面积。
第2个回答  2009-01-07
上 景观中国网,有居住区规范,里面应该有你需要的一切信息。内容太多了,没法贴出来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