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王姓皇帝有哪些?

如题所述

王姓,中华姓氏之一,全国第一大姓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针对王姓的起源,存在起源姬姓、起源自子姓、起源自妫姓等观点。当然,从认同度上来说,一般认为王姓起源自黄帝的姬姓。那你知道姓王的皇帝有哪些吗?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


1、王审知

王审知(862年—925年12月30日),字信通,号详卿,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人。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开国国君,威武军节度使王潮的弟弟,“开闽三王”之一。

王审知出身贫苦,早年加入王绪起义,随军转战福建。光启二年(886年)八月,带兵攻取泉州,以泉州为根据地,招怀离散,均赋练兵。为统一福建、鼎建闽国打下基础。景福初年,攻下福州,逐步统一福建。乾宁四年(897年),兄长王潮去世后,继任威武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加任检校太保、同平章事,受封琅琊郡王。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出任中书令,册封闽王。在位之时,选贤任能,减省刑法,减轻徭役,降低税收,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促进福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尽量避免战争,并与中原王朝保持朝贡关系。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王审知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谥号忠懿。次子王延钧称帝后,追赠昭武孝皇帝,庙号太祖。凭借治理福建发展的贡献,后世尊称“开闽尊王”、“开闽圣王”、“忠惠尊王”。

2、王延翰

王延翰(?-927年),字子逸,闽太祖王审知长子,闽国第二位国君。

王延翰初任节度副使。王审知病重时,命其暂管军府事务。925年,王审知去世,王延翰即位,自称威武留后。926年,后唐任命王延翰为节度使。同年,王延翰自称大闽国王,但仍向后唐称臣。

927年,王延翰的弟弟王延钧以及王审知养子王延禀联手反叛,进军闽国都城福州,抓获并斩杀王延翰,史称闽嗣主,死后葬于福州北关外天王寺东,俗称“王墓山”。

3、王延钧

王延钧(?-935年),继位后更名王鏻(又作王璘),闽国第三位皇帝。王审知次子,王延翰之弟。

王延钧原任泉州刺史。天成二年(927年),杀兄王延翰自立。被王延禀推戴为威武留后。五月,后唐明宗任命王延钧为威武军节度使,守中书令,封琅琊王。七月,后唐又遣吏部郎中裴羽、右散骑常侍陆崇,进封王延钧为闽王。后唐长兴二年(931年)十二月,陈守元假借宝皇之命,建议王延钧“避位受道,当为天子六十年。”于是王延钧逊位给长子威武军节度副使王继鹏,成为道士,取道号玄锡。翌年春三月复位,要求后唐仿吴越钱镠、南楚马殷之例,封自己为尚书令。后唐不答,王延钧遂断绝双方关系。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延钧称帝,改年号为龙启,国号“大闽”。闽国永和元年(935年),被其子王继鹏所杀害。死后谥号为惠皇帝,庙号太宗(一作谥号齐肃明孝皇帝,庙号惠宗)。

4、王继鹏

王继鹏(?-939年),后改名王昶,闽惠宗王延钧长子,母南汉清远公主刘德秀,闽国第四位皇帝。

王继鹏原封福王。宠妾李春燕本为王延钧的宫女,王继鹏与之私通,因此向继母陈金凤求助,说服王延钧将其赐给王继鹏。闽永和元年(935年),与李仿政变,杀王延钧,继位称帝,封李春燕为贤妃。次年(936年),改元通文,再封李春燕为皇后。王继鹏亦如其父,十分宠信道士陈守元,连政事亦与之商量,兴建紫微宫,工程浩大更胜宝皇宫,又因工程繁多而费用不足,因此卖官鬻爵,横征暴敛。闽国通文四年(939年),北宫失火,宫殿焚烧殆尽。拱宸、控鹤军使朱文进、连重遇因被王继鹏怀疑对皇宫纵火,恐惧之馀遂先发难。乱兵焚长春宫,随后迎王延羲于长春宫瓦砾中登基,并攻击王继鹏。

王继鹏在梧桐岭为追兵所获,与皇后李春燕及诸子一同被其堂兄王继业所杀。王延羲随后把王继鹏被杀之责推到“宸卫都”身上,并追谥王继鹏为圣神英睿文明广武应道大弘孝皇帝,庙号康宗。

5、王延羲

王延羲(?-944年),后改名王曦,闽太祖王审知少子,闽嗣王王延翰和闽惠宗王延钧之弟,闽康宗王继鹏的叔叔,闽国第五位皇帝,939年—944年在位。

王延羲于王继鹏在位时任左仆射、同平章事,因王继鹏猜忌宗室,遂装疯卖傻,因此被软禁自宅。天福四年(939年),拱宸、控鹤军使朱文进、连重遇反,迎王延羲进宫并杀王继鹏,延羲遂自称威武节度使、闽国王,改名王曦,改元永隆,称臣于后晋,但在国内官制就如同皇帝一样。然而王延羲继位后,骄傲奢侈,荒淫无度,猜忌宗族,比王继鹏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弟建州刺史王延政多有规劝,王延羲反而回信怒骂,并差人探听王延政的隐私,二人因此结怨。

天福九年(944年),王延羲被朱文进、连重遇刺杀,谥号睿文广武明圣元德隆道大孝皇帝,庙号景宗。

6、王延政

王延政(?-951年),人称十三郎,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闽太祖王审知之子,闽嗣王王延翰、闽惠宗王延钧、闽景宗王延羲的弟弟,闽国末代皇帝。在位三年,称恭懿王,国亡被俘,后事不明。

7、王莽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10月6日),字巨君,魏郡元城县(今河北省大名县)人。新朝开国皇帝(公元9年1月10日—23年10月6日)、政治改革家,新显王王曼第二子。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

王莽初任黄门郎,迁射声校尉。汉成帝永始元年(前16年)封新都侯,迁骑都尉、光禄大夫、给事中。因劾奏外戚定陵侯淳于长,获正直名。绥和元年(前8年)任大司马。汉哀帝时,因外戚丁、傅用事,罢官就第。哀帝死,王政君以太皇太后临朝称制,复任大司马,立汉平帝,进封安汉公。为笼络人心,出钱献田赋给贫民,增加博士名额,网罗儒生士人。元始五年(5年)平帝死后,选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仿效周公居摄践祚,自称“假皇帝”。初始元年(8年)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建元“始建国”。

王莽即位后,托古改制,更名天下田为“王田”,奴婢为“私属”,禁止买卖;设立五均赊贷和六筦;屡次改变币制,造成社会经济极大混乱。法禁烦苛,人民因铸钱犯法,伍人相坐,罚为官奴婢者以十万数。加以连年灾荒,饥馑疾疫相继,以致民不聊生。又强迫各少数民族统治者改换汉朝封授的印绶,贬王为侯,引起各族反抗,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终于爆发绿林赤眉起义。地皇四年(23年)九月,绿林军攻入常安,王莽被商县人杜吴杀死,新朝灭亡。

8、王建

王建(847年—918年),字光图,小字行哥,许州舞阳(今河南舞阳)人,是前蜀的开国皇帝。王建于唐末加入忠武军,成为忠武八都的都将之一。因救护唐僖宗有功,成为神策军将领。后被排挤出朝,任利州刺史,此后不断发展势力,逐渐壮大。

文德元年(888年),王建投奔成都,为陈敬瑄所阻,于是开始攻打西川。历经三年苦战,王建夺下西川,被封为西川节度使。此后,王建接连降服或击败武泰节度使王建肇、东川节度使顾彦晖、武定节度使拓跋思敬,占有两川、三峡,取得山南西道,天复三年(903年)被唐昭宗封为蜀王,成为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天复七年(907年),唐朝灭亡,王建因不服后梁而自立为帝,国号大蜀,史称“前蜀”。

王建在位十二年,庙号高祖,谥号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葬于永陵。

9、王衍

前蜀后主王衍(899年―926年5月2日),字化源 ,初名王宗衍,许州舞阳(今属河南舞钢)人,前蜀高祖王建第十一子,母贤妃徐氏,五代十国时期前蜀最后一位皇帝。 王衍即位后,荒淫无道,委政于宦官、狎客,好微服出游民间,日夜饮酒,爱好奢侈,营建宫殿,巡游诸郡,耗费大量财力,蜀人不得安宁。太后、太妃卖官鬻爵,臣僚也贿赂成风,政治十分腐朽。 919年(乾德元年),加尊号为圣德明孝皇帝。925年(同光三年),后唐庄宗李存勖遣魏王李继岌、郭崇韬等发兵攻打前蜀,王衍带着棺材,自己绑缚着出降后唐,前蜀灭亡。王衍被封为通正公。后来,王衍在被送赴洛阳途中,李存勖遣人将他和他的亲族一起杀害,王衍死时二十八岁。 王衍很有文才,能作浮艳之词,著有《甘州曲》、《醉妆词》等诗,流传于世。


以上就是关于姓王皇帝的一些介绍了,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具体再去了解了解,王姓的皇帝虽然不多,但也不是没有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3-11

中国历史上姓王的皇帝有:王建、王莽、王审知、王延翰、王延钧、王继鹏、王延政。

    王建——前蜀(847年—918年)

五代十国时期,王建是在四川建立的一个地方割据政权前蜀的开国皇帝。少年时代就是个无赖,以屠驴和贩私盐为生,据说他家是卖饼的。后投了唐朝军队,因为救护唐僖宗有功,成为神策军将领,逐渐有了自己的势力。然而被排挤出朝廷,后来占领了成都,夺得了西川之地,897年又夺得了东川和渝地(今重庆),完全占有了两川之地。907年到来,这一年朱温灭了唐朝建立后梁,王建于是在成都称帝,国号“大蜀”,史称“前蜀”。王建在位十二年,庙号 高祖 ,谥号 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 。


    王莽——新朝(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10月6日)

王莽出生于西汉末年的贵戚王氏家族,为人谦恭,礼贤下士,在朝廷中颇有威望,并且凭借家族的权势,逐步掌握朝廷大权,被看作是“周公再世”。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汉建新,建立新朝,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新朝开国皇帝,公元8年-公元23年在皇帝位。


    王审知 (862年—925年)

王审知出生贫寒,起初与兄王潮跟随王绪,后王潮废杀王绪,诸将便拥戴他为首领。公元897年(乾宁四年)王潮去世,王审知继其位,朝廷任他为武威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累迁至检校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琅琊王。公元907年(天祐四年),后梁太祖朱温升任王审知为中书令,封闽王。王审知在位时,选贤任能,减省刑法,珍惜费用,减轻徭役,降低税收,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公元925年,王审知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谥号忠懿王。其子王延钧称帝后,追谥为昭武孝皇帝,庙号太祖。


    王延翰(未知―927年)

五代十国时期闽国第二任君主,926年—927年在位。王延翰初任节度副使。王审知病重时,命其暂管军府事务。925年,王审知去世,王延翰即位,自称威武留后。926年,后唐任命王延翰为节度使。同年,王延翰自称大闽国王,但仍向后唐称臣。927年,王延翰的弟弟王延钧以及王审知养子王延禀联手反叛,进军闽国都城福州,抓获并斩杀王延翰,史称闽嗣主,死后葬于福州北关外天王寺东,俗称“王墓山”。


    王延钧(未知——935年)

继位后更名王鏻(又作王璘)。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君主。王审知次子,王延翰之弟。王延钧原任泉州刺史。天成二年(927年),杀兄王延翰自立。被王延禀推戴为武威留后。五月,后唐明宗任命王延钧为威武军节度使,守中书令,封琅琊王。七月,后唐又遣吏部郎中裴羽、右散骑常侍陆崇,进封王延钧为闽王。后唐长兴二年(931年)十二月,陈守元假借宝皇之命,建议王延钧“避位受道,当为天子六十年。”于是王延钧逊位给长子威武军节度副使王继鹏,成为道士,取道号玄锡。翌年春三月复位,要求后唐仿吴越钱镠、南楚马殷之例,封自己为尚书令。后唐不答,王延钧遂断绝双方关系。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延钧称帝,改年号为龙启,国号“大闽”。闽国永和元年(935年),被其子王继鹏所杀害。死后谥号为惠皇帝,庙号太宗(一作谥号齐肃明孝皇帝,庙号惠宗)。


    王继鹏(未知——939年)

闽太宗王延钧长子,母南汉清远公主刘德秀,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君主。王继鹏原封福王。宠妾李春燕本为王延钧的宫女,王继鹏与之私通,因此向继母陈金凤求助,说服王延钧将其赐给王继鹏。闽永和元年(935年),与李仿政变,杀王延钧,继位称帝,封李春燕为贤妃。次年(936年),改元通文,再封李春燕为皇后。王继鹏亦如其父,十分宠信道士陈守元,连政事亦与之商量,兴建紫微宫,工程浩大更胜宝皇宫,又因工程繁多而费用不足,因此卖官鬻爵,横征暴敛。闽国通文四年(939年),北宫失火,宫殿焚烧殆尽。拱宸、控鹤军使朱文进、连重遇因被王继鹏怀疑对皇宫纵火,恐惧之馀遂先发难。乱兵焚长春宫,随后迎王延羲于长春宫瓦砾中登基,并攻击王继鹏。王继鹏在梧桐岭为追兵所获,与皇后李春燕及诸子一同被其堂兄王继业所杀。王延羲随后把王继鹏被杀之责推到“宸卫都”身上,并追谥王继鹏为圣神英睿文明广武应道大弘孝皇帝,庙号康宗。


    王延政(未知―951年)

人称十三郎,闽太祖王审知之子,闽嗣主王延翰、闽太宗王延钧、闽康宗王延羲的弟弟,五代十国时期闽国末代君主。在位三年,称恭懿王,国亡被俘,后事不明。


    王姓之说

王姓,中华姓氏之一,全国第一大姓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针对王姓的起源,存在起源姬姓、起源自子姓、起源自妫姓等观点。当然,从认同度上来说,一般认为王姓起源自黄帝的姬姓。早在2500多年前的周朝时期,周灵王之子太子晋,称王子晋或者姬晋,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3-04

皇帝,作为古代最高统治者,他们的决策和政策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安危和民生,也是文化和思想的推动者和传播者。

下面我们就以北宋朝代的这几位王姓君王为例进行了解,他们分别为王莽、王审知、王延翰和王延钧。


王莽: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10月6日),字巨君,魏郡元城县(今河北省大名县)人。新朝开国皇帝(公元9年1月10日—23年10月6日)、政治改革家。他推行复古改制,试图恢复西周的礼制和法律,但遭到了广泛的反对和抵制。他的统治期间也遇到了天灾人祸和民变的困扰。最终,他被绿林军攻破长安而死于乱军之中。

王审知:

    王审知(862年—925年12月30日),字信通,号详卿,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人。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开国国君、威武军节度使。他是王潮的弟弟,“开闽三王”之一。他在位期间与后唐保持了友好关系,并且加强了对福建地区的统治和开发。他去世后谥号忠懿。

王延翰:

    王延翰(未知出生年月),字敬通,号仲卿,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人。五代十国时期闽国第二位皇帝(925年—927年)、威武军节度使。他是王审知的长子,“开闽三王”之一。他在位期间与后唐交恶,并且多次侵扰邻近诸国和地方势力。最终,他被其弟王延钧所杀害。

王延钧:

    王延钧(未知出生年月),字敬明,号仲卿之子、敬通之弟、详卿之侄、信通之孙、仲卿之曾孙、敬通之从孙、详卿之从侄、信通之曾曾孙、仲卿之高孙、敬通之重孙、详卿之重侄、信通之高高孙,《新唐书》作“仲卿”,《旧五代史》作“中庆”,《新五代史》作“中清”,《资治通鉴》作“中庆”或“中清”,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人。五代十国时期闽国第三位皇帝(927年—935年)、威武军节度使。


总的来讲,中国古代皇帝制度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政治现象。它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国家和文化的坚持和追求,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政治和思想上的落后和困境。我们不能简单地赞美或否定它,而应该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它,在承认其历史贡献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其时代局限性,并从中汲取教训和启示!

第3个回答  2021-06-09

历史上的王姓皇帝有:王莽、王审知、王延翰、王延钧、王继鹏等。

1、王莽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10月6日),字巨君,魏郡元城县(今河北省大名县)人。新朝开国皇帝(公元9年1月10日—23年10月6日)、政治改革家,新显王王曼第二子。

初始元年冬(公元9年1月15日),建立新朝,年号“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统治期间,复古改制,引发天下大乱。地皇四年(公元23年10月6日),绿林军攻破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享年67岁。

2、王审知

王审知(862年—925年12月30日),字信通,号详卿,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人。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开国国君,威武军节度使王潮的弟弟,“开闽三王”之一。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王审知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谥号忠懿。次子王延钧称帝后,追赠昭武孝皇帝,庙号太祖。凭借治理福建发展的贡献,后世尊称“开闽尊王”、“开闽圣王”、“忠惠尊王”。

3、王延翰

王延翰,字子逸,闽太祖王审知长子,闽国第二位国君。

王延翰初任节度副使。王审知病重时,命其暂管军府事务。925年,王审知去世,王延翰即位,自称威武留后。926年,后唐任命王延翰为节度使。同年,王延翰自称大闽国王,但仍向后唐称臣。

927年,王延翰的弟弟王延钧以及王审知养子王延禀联手反叛,进军闽国都城福州,抓获并斩杀王延翰,史称闽嗣主,死后葬于福州北关外天王寺东,俗称“王墓山”。

4、王延钧

王延钧,继位后更名王鏻(又作王璘),闽国第三位皇帝。王审知次子,王延翰之弟。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延钧称帝,改年号为龙启,国号“大闽”。闽国永和元年(935年),被其子王继鹏所杀害。死后谥号为惠皇帝,庙号太宗(一作谥号齐肃明孝皇帝,庙号惠宗)。

5、王继鹏

王继鹏,后改名王昶,闽惠宗王延钧长子,母南汉清远公主刘德秀,闽国第四位皇帝。

王继鹏在梧桐岭为追兵所获,与皇后李春燕及诸子一同被其堂兄王继业所杀。王延羲随后把王继鹏被杀之责推到“宸卫都”身上,并追谥王继鹏为圣神英睿文明广武应道大弘孝皇帝,庙号康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12-30

中国历史上共有两位姓王的皇帝,分别是王建与王莽。

一、王建-前蜀

五代十国时期,在四川建立的一个地方割据政权前蜀的开国皇帝。

二、王莽-新朝

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汉建新,建立新朝,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扩展资料:

王姓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来自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王姓的得姓始祖是王子乔,本名姬晋,东周灵王的太子。

古时的王姓名人

1、王昭君(约前52年—约15年),名嫱,字昭君,汉族,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 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前38年 ,王昭君被选入宫 。前33年 ,时为匈奴单于的呼韩邪第三次朝汉自请为婿,王昭君奉命嫁与其为妻 。

2、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自幼学习书法,曾师从卫铄,后遍学众家,在汉魏质朴淳厚书风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创造出一种妍美流便、雄逸俊雅的新书风。

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书圣”。

3、彪。历任县、郡功曹,州从事、治中等职,后辞官家居。汉章帝曾特诏公车征聘,因病未行。晚年生活潦倒。王充在哲学上认为物质性的“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否定天人感应说。在伦理思想上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类物质生活的进步。

著有《讥俗》、《政务》、《论衡》、《养性》,仅存论衡》。其思想对以后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很有影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