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是崇祯皇帝,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明朝灭亡?

如题所述

1.承认大清,不再定性为叛乱,改剿灭为承认可以共存,求同存异;

2.解释努尔哈赤为地区局部冲突误伤,并追封努尔哈赤为靖北王,可以世袭罔替;

3.加强陪都南京的权力机构运转,使之在北京管理体系崩溃时候可以起替代的作用;

4.深究阉党,但是追究不等于‘杀’,杀解决不了问题。但是不能仅仅是震慑了就不追究,而应该花钱减罪,约法三章,变相逼捐充盈国库;但是绝不能像明初期,因为一些案件牵连太广,除恶务尽,阉党之于明末就如同虫蛀的柱子,虽摇摇欲坠,大厦将倾,但是依旧支撑着明帝国,用力过猛只能是自失支柱(虽然是朽木)。如同治水宜疏不宜堵。

5.改变锦衣卫职能,让锦衣卫打入敌人内部,承担起刺探清国内部军情的重任;由锦衣卫或者东西厂秘密设立各地方驻军的舆情机构,监控军队情况;

6.抽调六部干吏,组成类似枢密院的机构,级别高于六部,六部须有配合之责,可以协调各方战事和资源;

7.加强北方重镇,尤其是长城沿线突出部如喜峰口,古北口等的防务。

8.允许北方边民训练乡勇,团练等以求自保,给予永久世代免税等条件,就像水浒里的祝家庄和曾头市等。

9.废除禁海令,鼓励商人海运粮食到北方到京城,解决由于京杭大运河堵塞造成的南粮北运的难题;

10.认捐,以某一地区一定年限的税收做抵押,尤其是南方各省,从而可以快速补充国库,如通过购买的方式可以放开一定区域的盐铁专营权;

11.北方长城沿线以防守为主,对内首先平定李自成,可以采用水浒传中的方式,剿抚并用,利用起来对付清军;执行对清守和,对闯剿抚的方略,切忌两线甚至多线开战;

12.如果袁崇焕未杀毛文龙之前,于毛文龙便宜行事之权,并不受任何人管制。如杀毛文龙之后,可收编皮岛闲散人员。强调牵制后金之势,允许皮岛与明,后金,朝鲜,日本进行贸易;

13.随着事态发展,可以和亲,纳贡,割地,于政权而言,和亲,纳贡,割地远远好于亡国,其实中国所有朝代,都或和亲,或纳贡,或割地,汉唐宋清都是如此。

然而纵使我们后人考虑太多,刚明也终究是亡了,所谓的“成也是刚,亡也是刚”。虽然我们感触的是那份“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悲壮,却也发现那个曾经七下西洋,那个吊打丰臣秀吉的“刚明”,因为太过刚正,太过耿直,太过眼里进不了沙子,太过自尊,太过嫉恶如仇,太多条条框框,墨守成规有时候也是太过简单,总以为世上的事情只有刀、杀与战争才能解决,甚至连个虚名都不舍得给别人封赏。

崇祯皇帝的上位又可以说及其的顺利,极其顺利的扑灭了阉党,及其顺利的完成了政权的过度,让他变得有点儿自负,让他有了萌生了”中兴”的念头,并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自比“汉光武帝刘秀”“开国先祖朱元璋”,虽然他是个好人“不贪财不好色”,虽然他很勤政,但他不是个好皇帝,他终究未能跳出与先祖皇帝设定的条条框框,太过刚正不知变通,最终给后人的感情中留下了一死亮光,也留下了数不尽的假如和叹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8

崇祯皇帝换成任何人都没办法避免明朝的灭亡。明朝灭亡是大势所趋,没法避免。明朝的财政早就破产,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很多人讲农民起义、党争、后金的崛起,其实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问题,主要是明朝财政破产了。

如果政府有钱,老百姓不会起义,如果有钱可以耗死后金,为什么会有党争?不过是为了钱,皇帝要向这些东林党人收税,东林人抗税而已。

明朝末期已经爆发了蝗灾和饥荒,已经发生了民变闯贼,已经出现了边患鞑靼,事实证明,国家已经被闯贼搅乱,没有饥荒的产粮食地区也被贼军抢夺一空,正常生产已经停滞。国家机器良性循环已经不再。国家经济成了只出不进的赔本买卖!外有鞑子时时寇关,边将苦苦支撑,败多胜少。有的甚至虚报战绩虚领钱粮。

在1573年万历年间统计的时候,明朝藩王人数超过157000人,到崇祯年期至少超过三十万人。这些人亲王一年1万石,郡王2千石,镇国将军1千石,辅国将军5百石。国家一年财政收入不过2千万石。还不够给这些人发俸禄。明朝福王占有河南几乎一半的土地。山西的晋王、代王几乎把持整个省的生意。其他地方大都雷同。

明朝任何改革都已经失去了意义,除非把这些宗室全部杀光另起炉灶。李自成、张献忠非常完美的执行了这个清洗计划,为清朝执政扫清了最大的障碍。

(图片来源网络)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01
初年,不委以袁崇焕重任。辽东之事要掌握自己手中。袁崇焕可以任命为锦州-宁远-山海关一线的军事长官。同时加强蓟阵一线防御。展开外交措施,以经济与外交对后金进行双重封锁。加强皮岛支点作用。在山东以及天津设立水军,经常袭扰辽东半岛。
不裁驿站,对流民剿抚并举。
经济上以少量改革为主,增加财政收入。然后京营改革,编练新军。有自己的嫡系部队之后开始大规模改革,征收商税,打击倒买倒卖。
其实这只是我的个人臆想。但是我觉得崇祯继位之处不应该把辽东这个左右大局的摊子交给袁崇焕,而是应该把大局掌握在自己手里。广布眼线在蒙古与后金之中,加强宣府与蓟的防御。这是其一。
二年的后金从蓟镇入关,发布勤王令是一大败笔。以为国库没有银子,那些进京勤王的部队没有军饷。直接导致半路或者回去途中哗变加入起义部队。原本以底层贫民为主的起义军得到哗变部队补充后,战斗力大大加强。导致民乱一发不可收拾。这是其二。
第三,裁撤驿站这事着实不好说,不站在知情者的角度来说,当时的情况可能是谁都会裁吧,李自成就是这么来的。
第四,平民乱政策失误,剿抚政策应该有个统一标准,立纲领。而不是前期抚的动就都招抚了。没钱了,就全力追剿。打不过,就开始招抚。。。这样只会原来越乱。
第五,等会再写。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