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七次科举之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2
阅读张宏杰的《曾国藩传》,不得不提他的爷爷曾玉屏。曾氏家族的遗传基因非常一般,可是老曾家有一个科举梦。

曾玉屏天生有一股倔劲,这“自是终身未明而起”,从小教育曾国藩,自己亲手种的菜,吃起来才香。辛苦挣来的钱,花着才心安。而且他无比英明,发誓要供自己的孩子读书,从而造就了后来的曾国藩。

曾国藩对爷爷有一种崇拜的精神,做事和爷爷一样,倔强到底,绝不放弃。

曾国藩14岁开始与父亲一同参加科举考秀才,他天生很笨,连考五次,并且场场落第,成了湘乡的“名人”。每一次考试,对曾国藩父子来说,都是一次痛苦的经历,不仅辛苦,同样还有屈辱。

曾国藩打小自尊心强,屡次落榜让他芒刺在背。生平第一大挫折是他的第六次科举,不但落了榜,还成了“反面典型”。曾国藩不光在湘乡出了名,还在全省出了名。但是他基本功很扎实,为了安慰曾国藩,主考官让他“发充佾生”。

曾国藩受了很大的刺激,他反思自己的科举之路,总结失败的原因:

1.自己很笨

2.父亲的教学方法有问题

曾国藩从过去的思路中突破、改变,总结出来,自己的主要问题在于写东西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然后自己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在文章的大局观和整体气势上下功夫。

道光十三年,曾国藩第七次科举考中了秀才。他掌握了考试的诀窍,写应试文章越来越得心应手。事实证明,被学台“悬牌批责”,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一步步到成为翰林,曾国藩就在仕途上获得了一个绝佳的起点。曾国藩在后来的生命历程中,越遇到挫折,越能激起斗志。

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就是说,笨拙胜过机巧。办事笨拙,才靠得住。

这种“笨拙”的学习方式,在曾国藩身上培养起超乎常人的勤奋、吃苦和踏实精神,也打下了非常扎实的知识基础。

作为一个笨人,曾国藩发现下笨功夫有下笨功夫的好处。

第一,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

第二,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多,总是失败,因此“逆商”也就是逆境商数比较高,抗打击能力特别强。

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所以,曾国藩的人生哲学是“尚拙”。他一生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涓滴积累,水滴石穿,追求的是扎实彻底,一步一个脚印。

他做人讲究“拙诚”,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不玩心眼。

他带兵讲究“结硬寨、打呆仗”,从不凭奇谋诡计,只凭坚忍踏实,死磕到底。这也是曾国藩成功的秘诀,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这“三不朽”境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