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湾西部石炭系—二叠系古地理演化

如题所述

晚石炭世,即复合层序Ⅰ沉积期(本溪组和太原组下段),盆地整体沉降,在经历了长期风化夷平的中奥陶世石灰岩顶面上,接受了来自北东方向的海侵,开始陆表海的演化历史;当时古地形北高南低,北面阴山古陆呈高耸的山地或高原,为当时主要物源区。研究区为地形坡度很小的潟湖,垂向演化规律较明显,其中滨外碳酸盐岩陆棚相和潟湖相构成了该期岩相古地理沉积格架,局部发育潮汐砂坝相。从旋回发育情况看,河北省中部开平、井径及燕山南麓一带一般发育5个旋回,向南至石家庄以南仅发育了4个旋回,至邢台一带一般仅有3个旋回,峰峰一带多数为2个不完整旋回,滨外碳酸盐岩陆棚相基本不发育,说明本期海侵方向主要来自东北方向。

早二叠世早期,即复合层序Ⅱ沉积期(太原组中、上段),在太原组底部的下架灰岩沉积之后,海侵方向改变为南东向,并且发生了大规模的海侵,在峰峰邢台一带石灰岩发育最好,多达4~5层,向北层数减少,渐变为海相泥岩,为沼泽—滨外碳酸盐岩陆棚—障壁砂坝—潟湖相的多次次一级的海水进退旋回演化序列,沉积环境垂向演化总的规律是陆表海清水沉积与浑水沉积交替出现,构成滨外碳酸盐岩陆棚—障壁砂坝—潟湖潮坪的岩相古地理格局。

早二叠世晚期,即复合层序Ⅲ(山西组)沉积期,随着华北板块不断向北仰冲,继续海退。当时的古地理景观总体为三角洲—潮坪沉积,古地理单元有上三角洲平原、下三角洲平原、边缘潮汐平原等。沉积相类型主要有边缘潮汐平原的潮汐砂坝(河口坝、远砂坝)和潮坪、下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上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和分流间区(分流间泛滥盆地)等。有利于烃源岩发育的泥炭沼泽相主要发育于下三角洲平原。

中二叠世早期,即复合层序Ⅳ(下石盒子组)沉积期,海水大面积向南退缩,广大地区都已演化成河流—三角洲平原环境,当时发育的古地理单元有冲积平原、上三角洲平原、下三角洲平原及水下三角洲(即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为早二叠世中期古地理的继续发展,但各单元之间的界线已经大幅度的向南移动,水下三角洲仅在研究区南部边缘发育。该期下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湾有时可局部沼泽化,形成局部分布的煤线和炭质泥岩。

中二叠世晚期,即复合层序Ⅴ(上石盒子组一段)沉积期,随着海岸线的向南迁移,区内岩相古地理进一步演化,除邯郸—临清—无棣一线以南为三角洲环境外,该线以北广大地区被河流体系沉积所占据。总体呈现出北高南低河流广布的冲积平原面貌。随着海退的发展,区内古地理格局分化程度也越来越小,垂向演化规律性明显,自下而上由河流边滩沉积,演变为泛滥盆地,代表河流体系的一个完整沉积旋回,构成了该期环境垂向演化的全部内容。由于研究区气候在这一时期已经变得炎热干燥,不适合泥炭沼泽发育,所以煤和炭质泥岩(烃源岩)在层序Ⅴ中缺乏。

晚二叠世,即复合层序Ⅵ(上石盒子组中上二至四段)和复合层序Ⅶ(石千峰组)沉积期,整个华北地区已经大规模抬升,海水已经全部退出华北地区。研究区峰峰、邢台一带主要为河流、湖泊并存的古地理景观。在研究区东南侧,海水偶尔可涌进沿海三角洲平原地区,将正常海相生物带进陆地、并在地形低洼处形成薄层含海绵骨针的硅质泥岩,其层位为上石盒子组三段顶部,成为本区地层对比的良好标志层。峰峰地区的石千峰组湖泊沉积中有薄层淡水石灰岩或泥灰岩沉积,表明该期湖泊范围较大,且气候较为干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