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水多孔介质含水层的失水压密原理

如题所述

饱水的多孔介质是由固体颗粒(岩石碎屑、矿物颗粒)和粒间赋存的孔隙水组成。在天然的压力平衡状态下,上覆地层的自重由颗粒和水共同承受。

颗粒受到的应力称为有效应力,用σ'表示,它是通过颗粒之间的接触点传递的。如果颗粒受到的应力超过其粒间的摩擦阻力时,颗粒彼此错位,形成更紧密的排列方式。在天然堆积过程中,颗粒间的压密始终在缓慢进行,由于自然压密速率非常小,当以地面沉降的速率来衡量时,可以忽略这种自然变化,将未受人为干扰的饱水含水层视为压力平衡状态。

图6-1 水多孔介质含水层压力分配示意图

粒间孔隙水所承受和传递的应力称孔隙水压力,用μ表示。在径流缓慢的情况下,地下水可近似看作静止状态,孔隙水压力服从静水压力分布规律,即任一点的不同方向上的压力相等。因此,静水压力条件下,孔隙水压力不会使固体位移,而只能起到使颗粒压缩变形的作用。然而实验表明,固体颗粒的压缩率比水的压缩率小一个数量级。所以,在一般情况下,颗粒的自身变形量也可忽略不计。

在近似的静水条件下,上覆地层自重形成的压力(图6-1)可用下式表示:

σ=σ'+μ

式中:σ为总压力;σ'为颗粒骨架承受的压力,又称有效应力;μ为粒间孔隙水压力,又称孔隙水压力,μ=γH,即水的容重γ与该点测压管水头高度H的乘积。

这一关系由太沙基给出,所以上式又称为太沙基公式。

(一)抽水条件下饱水多孔介质含水层的失水压密

由太沙基公式可以看出,抽水时,含水层水位下降,会使颗粒间的孔隙水压力变小,由于上覆地层自重不变,为保持平衡,有效应力必然会增大。如果有效应力的增量(附加应力)大于颗粒间的摩擦阻力时,颗粒就会位移、错动,形成更紧密的排列,含水层压密,体积变小,地面下沉,直至形成新的压力平衡。

σ=(σ'+Δσ')+(μ-Δμ)

Δσ'=|Δμ|

式中:Δσ'为有效应力的增量;Δμ为孔隙水压力的增量,因抽水是减压过程,所以用负值表示;|Δμ|为孔隙水压力增量的绝对值。

(二)注水条件下饱水多孔介质含水层厚度变化

如果注水或水位恢复上升时,孔隙水压力μ会增大且为正值,由于上覆地层自重不变,水的浮托力会使有效应力减小,颗粒会变得松散,在宏观上含水层厚度变大。

σ=(σ'-Δσ')+(μ+Δμ)

Δσ'=|Δμ|

式中各符号意义同上。

(三)地面加载条件下饱水多孔介质含水层的失水压密

地面加载会使总压力σ增大,孔隙水压力和有效应力也随之增大。如果Δσ'大于粒间阻力,而且大于Δμ时,会引起骨架压密,表现为含水层总体积变小,水将从孔隙中挤出,进入水井中。这种平衡状态可用下式表示:

(σ+Δσ)=(σ'+Δσ')+(μ+Δμ)

Δσ'>Δμ

应用太沙基原理,可以较好地解释在上述三种情况下,含水层的压密造成的地面沉降效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