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物的光谱特征

如题所述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后,与地物主要发生三种基本的物理过程:反射、吸收和透射。不同物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吸收和透射的比例各不相同,主要因为:①每个地物的性质与状态不同,比如地物的组成成分、几何特征、光照角度等因素不同,可以利用其差异来识别不同的地物;②每个地物和波长有较为紧密的联系,比如两种相似的物质在某个波谱范围内不易识别,但其在另外的波谱范围内可以得到准确的识别。

2.1.1 地物的反射波谱

电磁波到达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入射能量的一部分或全部返回原介质的现象称为反射。反射特征可以通过测定反射率(即反射能量占入射能量的比例)进行定量化。物体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曲线称为反射光谱,反映了地物的波谱特征。任何物体的反射光谱都包含着目标的本质信息,遥感工作的重点首先是要研究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

物体对于电磁波的反射通常分为镜面反射、漫反射和方向反射。对任何物体而言,其反射特性主要取决于表面的粗糙度。表面粗糙度的度量是相对于入射波长来说,波长越长,物体的表面就相对越光滑,产生镜面反射的概率就越高,但是自然界中的镜面反射并不常见。

(1)镜面反射(Specular reflection)

镜面反射满足反射定律,即入射波和反射波在同一平面内,且入射角和反射角大小均相等的反射。镜面反射分量会发生极化(偏振),当物体表面相对于入射波长是光滑的,就会出现镜面反射。

(2)漫反射(Diffuse reflection)

漫反射是指入射波在物体表面所有方向上的均匀反射,即入射能量以入射点为中心,在整个半球空间内向周围进行各向同性反射能量的现象,又称为朗伯(Lambert)反射或者各向同性反射。漫反射的相位跟振幅的变化无规律,且无极化(偏振)。

一个完全的漫反射体称为朗伯体,其电磁波的反射服从朗伯余弦定律:

I(θ)= I0cosθ (2.1)

式中:θ为观测方向与法线方向的夹角;I(θ)为θ方向的辐射强度;I0 为法线方向的辐射强度。

(3)方向反射(Directional reflection)

方向反射是介于镜面反射和朗伯体反射之间的一种反射。方向反射的能量呈现一定的方向性,即在某个方向的反射能量大于其他方向。自然界中绝大多数地物都属于这种类型的反射,又称为非朗伯体反射。

反射波谱是反应某物体的反射率(或反射辐射能)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测得的曲线即为该物体的反射波谱特征曲线。对于每个物体,由于其结构和组成成分的不同,其反射光谱特征有所差异,即每个物体的反射特征曲线是不一样的。即使某两个相似物体的反射特征曲线在某个波段内近似或者一样,但其在其余波段还是会有显著差别。地物在不同波段的反射率不同,这使人们很容易想到利用多波段对地物进行探测。也正因为这一特征,物体的反射特征曲线才作为物体判别和分类的理论基础,广泛应用于遥感影像的分析和评价中。

2.1.2 矿物吸收光谱的过程

矿物是自然界存在的无机物,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某些离子可能以主要成分、次要成分或者微量成分存在。电磁波与岩矿表面发生作用时,除了形成反射光谱外,在某些波长上还形成光谱吸收或者发生透射等现象。但是在不同波长上无论是形成反射、吸收还是透射,其产生的原因是各不相同的。由于光具有粒子性,当太阳光或者是能量相当的光波辐射照射在岩石和矿物表面时,入射波能量会与岩矿物质中的原子、分子发生相互作用,某些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范围内具有选择作用的原子、分子中的电子获得能量后发生能级跃迁,形成特征谱带;某些在短波红外波段范围内具有选择作用的原子、分子中的电荷耦合极性发生变化,导致原子、分子产生振动形成特征谱带。

总的来说,岩矿的反射辐射光谱特征是在外来电磁波能量的辐射照射下,岩矿表面与电磁波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引起内部电子跃迁或分子振动的过程。

2.1.3 其他物质的光谱

(1)水体的反射波谱特性

水体的反射主要集中在蓝绿光波段,其他波段的吸收率很强,特别是在近红外、中红外波段有很强的吸收带,水体反射率几乎为零。在遥感应用中,通常选取近红外波段确定水体的位置和轮廓。在此波段的黑白正片上,水体的色调很黑,与周围的植被和土壤有明显的反差,很容易识别和判读。

(2)土壤的反射波谱特性

土壤的光谱特性曲线与土壤类别、水含量、有机质含量、砂和土壤表面的粗糙度、粉砂的相对百分比含量等因素有关。此外,肥力因素对反射率也有一定的影响。土壤反射波谱的特性曲线较为平滑,在不同光谱段的遥感影像上,土壤的亮度区分并不明显。

(3)植物的反射波谱特性

各类绿色植物具有较为相似的反射波谱特性:

1)在可见光波段0.55μm(绿光)附近有反射率为10%~20% 的一个波峰,两侧0.45μm(蓝光)和0.67μm(红光)则有两个吸收带。这一特征是由于叶绿素分布造成的,叶绿素对蓝光和红光的吸收作用较强,而对绿光的反射作用较强。

2)在近红外波段(0.8~1.0μm)有一个反射的陡坡,在1.1μm附近有一个峰值,形成植被反射波谱的独有特征。这是受到植被叶细胞结构的影响,除了吸收和透射,其余部分形成高的反射率。

3)在短波红外波段(1.3~2.5μm),由于受到绿色植物水含量的影响,吸收率增大,反射率大幅下降,特别是以1.45μm,1.95μm和2.70μm为中心的水的吸收带,形成低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