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的后果是怎么样的?

如题所述

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棘手的热点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007年4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一份关于全球变暖的详细报告,针对全球变暖的破坏性做出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结论:将有超过60个国家因为缺乏土地、食物和水资源而面临战争危机;本世纪中期将有2亿多人口成为环境难民;1/3的陆地将面临极度干旱的情况;全球1/3的野生物种濒临灭绝。

该报告是由全球2500名顶级科学家耗时6年撰写而成的,报告所提供的结论会被很多人认为耸人听闻,但它却不是杜撰和臆测。

全球变暖,会使得北半球冬季缩短,并且更冷更湿,而夏季则变长且更干更热,亚热带地区将更干燥,而热带地区则更湿;由于气温增高,水汽蒸发加速,全球雨量每年将减少,全球各地区降水形态将会改变;改变植物、农作物的分布及生长力,可能加快农作物生长速度,造成土壤贫瘠,作物生长终将受限制,还会间接破坏生态环境,改变生态平衡;海洋变暖,海平面将在2100年上升15~95厘米,导致低洼地区海水倒灌,全世界1/3居住于海岸边缘的人口将遭受威胁;改变地区资源分布,导致粮食、水源、渔获量等的供应不平衡,最终引发国际的经济、社会问题。如果无法有效控制温室效应,人类将面临由气候变暖引起的其他一系列问题。

当海平面上升后,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将不复存在,全球很多滨海的低海拔城市将慢慢沉没水底,飓风、海啸、地震、干旱和死亡将会更多光顾我们生活的世界。冰川会融解,不幸的是它并不能解决干旱,反而会给非干旱地区带来洪水。

很多人将会死于营养失调和高温,庄稼会歉收,饥荒会和传染病一同肆虐,很多人会为争夺水源而拿起枪向自己的同类和同胞开火。死去的人会带着绝望,活着的人将在更深的恐惧和绝望中走向死亡。首当其冲的就是亚洲。

尽管如此,很多人依旧没有意识到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后果。当人们因为冬天变得短暂和春天来得快捷而沾沾自喜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等待他们的不是温暖,是灾难。人类和世界的共同命运所面临的考验,并不是空谈,也并不遥远。看看身边,就在眼前。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或将会给人类及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减少、某些物种的生物泛滥成灾,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人类健康和生存受到威胁,这些情况的发生都与全球变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将在后面的部分进行进一步的介绍。

链接:对温室效应的研究

自1975年以来,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0.5℃,由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变暖已成了世人关注的焦点问题。学术界一直被公认的学说认为由于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然而经过几十年的观察研究,来自美国的詹姆斯·汉森博士提出新观点,认为温室气体主要不是二氧化碳,而是碳粒粉尘等物质。

碳粒粉尘是一种固体颗粒状物质,主要是由于燃烧煤和柴油等高碳量的燃料时碳利用率太低而造成的,它不仅浪费资源,更引起了环境的污染。众多的碳粒聚集在对流层中导致了云的堆积,而云的堆积便是温室效应的开始,因为40%~90%的地面热量来自由云层所产生的大气逆辐射,云层越厚,热量越是不能向外扩散,地球也就越来越热了。

汉森博士对于各种温室气体的含量变化都做了整理记录,发现在1950~1970年间,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长了近两倍,而从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二氧化碳的含量则有所减少。用目前流行的理论很难解释仍在恶化的全球变暖的现象。

汉森博士认为,除了碳粒粉尘以外,还有一些气体物质能导致温室效应,如对流层中的臭氧(正常的臭氧应集中在平流层中)、甲烷,还有剧毒无比的氯氟烃。但这些污染源的治理就相对困难些了。可喜的是,近几十年来非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含量已经有了一定的下降,如若甲烷和对流层中的臭氧含量也能逐年下降,那么再过50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的变化将近乎零。

碳粒粉尘并不是不可避免的东西,随着内燃机品质的不断提高,甚或不使用内燃机的交通工具的问世,不能烧尽而剩余的碳粒是可以减少的。汉森博士的学说如果成立,则给地球降温就有了希望。

工业革命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2.8/10000,如按目前增长的速度,到2100年二氧化碳的含量将增加到5.5/10000,即几乎增加一倍。全世界的许多气象学家都在努力研究,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一倍以后,到2100年全球的平均气温会增高多少?

目前采用的具体办法是,根据大气运动规律和物理状态变化规律,设计成数值模式进行计算。不过,由于人们对大气运动变化规律认识得还不够完善,采取的简化计算办法不同,各个模式的计算结果常相差很大。为此,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院组织了评估委员会,对这些模式的结果进行研究和综合评估,最终得出二氧化碳倍增后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3℃±1.5℃,即1.5℃~4.5℃。这就是对本问题最有权威的组织——IPCC第一次报告中采用的数字。

近年来,气候模式的模拟能力有了重大改进,这主要是考虑了大气中气溶胶(空气中悬浮的微小颗粒)的作用。因为在燃烧化石燃料放出二氧化碳的同时也释放出了巨量的硫化物等气溶胶。这种气溶胶会遮挡部分阳光到达地面,因此使地面气温降低,起到冷却作用。其数值据IPCC估计可达-0.5瓦/平方米,即相当于二氧化碳增温效应(1.56瓦/平方米)的1/3,比甲烷的增温效应(+0.47瓦/平方米)还略大。根据这个改进,IPCC在1996年公布的第二个报告中,把2100年二氧化碳倍增后全球平均气温的升温值从1.5℃~4.5℃修改为1.0℃~3.5℃。评估报告中还指出,由于海洋的巨大热惯性,到2100年这个增温值中只有50%~90%得以实现。

然而,模式计算结果还说明,全球平均增温1.0℃~3.5℃不均匀分布于世界各地,而是赤道和热带地区不升温或几乎不升温,升温主要集中在高纬度地区,数量可达6℃~8℃甚至更大。这样一来便引起另一严重后果,即两极和格陵兰的冰盖会发生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北半球高纬度大陆的冻土带也会融化或变薄,引起大范围地区沼泽化。

海洋变暖后海水体积膨胀也会引起海平面升高。IPCC的第一次评估报告中预计海平面上升70~140厘米(相应升温1.5℃~4.5℃),第二次评估报告中比第一次评估结果降低了约25%(相应升温1.0℃~3.5℃),最可能值为50厘米。IPCC的第二次评估报告还指出,从19世纪末以来的百年间,由于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3℃~0.6℃,因而全球海平面相应也上升了10~25厘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