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优化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系统

如题所述

随着全球人口、资源、环境、粮食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研究、农业生态地质调查研究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国土资源部在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中,也适时地在全国部署了多个国际标准图幅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研究与评价试点,目前已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另外,我国农业在加入WTO后面临严峻考验。

显然,构建优化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的目的是为商品粮基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所以,研究三江平原优化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对进一步开发利用三江平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搞好农业生态地质环境调查

区域农业生态地质环境调查与单纯区调工作的侧重点不同,它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生态地质结构、生态地球化学和生态水文地质等与农业有密切关系的地质问题,它强调与可持续发展农业相关的地质环境基本条件的调查。生态地质结构中最主要的是:①查清土壤的地质地貌属性。②查清土壤中地球化学元素空间分布规律及对有机物的影响作用(如农业生态地质结构中营养元素含量、有效量与经济作物中营养元素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农作物的营养元素的供给产生的影响),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施肥、管理及农业生产布局提供指导,通过土壤的地球化学调查可以对工农业产生的生态环境污染及土壤环境质量状况等做出评价。③查清生态水文地质特征、水资源的分布运移规律、水资源量、四水(地表水、地下水、大气降水、土壤水)的转化关系,重点是水资源的丰缺程度及水质好坏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比如通过分析发现,地貌形态是三江平原地球化学元素分散与集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在长期的外营力作用下,元素由岗地向洼地集中,岗地位于地球化学元素失散的区域,而坡地是元素的累积、过境区域,洼地是元素的富集区。研究区土壤地球化学元素分布受区内晚全新世以来各河流冲积物分布的影响,平面上表现为河道带—河间带沉积交互排列,构成了“岗、坡、洼”有规律的带状分布。元素在土壤剖面中,因土壤结构不同其地球化学特征和分布也有所不同。另外,因土壤的机械颗粒组成不同,元素含量差异性也较大,如砂土中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较低,而粘土中则成分复杂,各种微量元素含量较为丰富。

二、划分与建立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的类型

系统论研究成果以及农业生态地质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在农业生态与地质环境这一整体养分循环系统中,系统的结构控制了系统的功能和行为,生态地质结构这一物质基础是这一整体养分循环系统的结构,是控制农林作物最佳生长的养分“供给、输送”的格架,既控制了养分的供给和输送,又影响了养分元素的摄取、消耗,从而影响了矿质养分的生物有效性。

因此,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类型的划分与建立应遵循以下原则:①着眼于地质环境与农业生态作为整体系统进行调查研究,考虑到地上农业生态质量差异,以实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②抓住这一整体系统中的主导因素,进行综合分析。③建立在主导因素影响下的各农业生态地质类型的宏观特征明显,利于野外识别,易于对比,便于操作。

总之,三江平原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有限,就目前存在的上述问题,必须从生态环境地质学的角度提出科学依据,进行综合开发与治理,才能使三江平原区真正达到农、林、牧、副、渔业全面持续发展。

三、合理开发地下水,保证地下水资源良性循环

三江平原农业开发中汲取地下水灌溉处较多,抽水井有3×104眼以上。但由于成井工艺简单,下管位置随意,在水位下降时则产生抽空吊泵现象。还有因地下水分布不均,水位较低而无法汲取足量的地下水,使地下水形成降落漏斗。科学布置井灌区,合理利用地下水,保护地下水资源应当成为农业开发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原则。因此对井灌区的布置而言,应首先查明土壤种类、土地类型和农作物种类,然后按其实际的水文地质条件和水质水量决定其发展规模,切不可盲目扩大。在查明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合理布置,限量限水,最大程度地发展井灌区和发挥井灌效益,对条件不适宜发展井灌区的地段,应依靠水利工程设施,引水灌溉,综合利用。

此项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根据地下水源的分布情况,结合农业发展规划、规模及种植种类,合理布局取水地带,选择易开采、补给充分、富水性好水量大的地区,作为取水井灌区水源地,从根本上保证地下水在数量上不出现恶化、衰竭、缺乏的现象。二是对那些较不适宜井灌以及引水工程也不可行的地段,要充分考虑地下水的补偿性,开采地下水要做到以丰补歉,并结合地表水、大气降水的补给,适当截蓄地表流,也是可以以地下水作为主要取水层的。三是对那些根本不适宜汲取地下水作为取水灌溉地区,应优先考虑对地表水的综合利用。

四、合理开发矿产,做好土地复垦工作

目前矿产管理混乱,无统一管理和开采生产计划,必然会造成资源浪费局面。所以要贯彻执行《矿产资源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对矿产和砂石料要坚持在“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开采石、砂、土料,坚决取缔无证开采的小矿,已达到节约资源,有序利用,可持续发展。避免国土资源损失和破坏生态环境。要组织各有关部门反复论证,制定关于土地复垦项目库,积极筹措资金,加强对灾毁地、废弃地、闲散地、荒滩地的综合整治。因地制宜,逐步把那些沙石土地、废弃地、废弃矿坑复垦修理好,变成可利用地,增加土地有效利用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特别是矿山生态环境要加快治理的步伐。要增加资金投入,使矿山土地得到合理改良利用,不断改善矿山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

五、在全区开展植树造林

森林的重要价值不在于木材本身,主要还在于它对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方面的生态功能。据有关资料论证,每亩有林地比裸地每年多蓄地下水20m3,被称作“绿色水库”。当一个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3以上时,对周围环境会产生巨大的调节作用。综合三江平原的实际情况,台地水土流失的发生,平原土壤风蚀沙化,地区气候转干而多大风,都与过伐森林、沙地垦荒等破坏植被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森林植被是仅次于水资源在环境地质条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所以三江平原要以营造防护林为主,防护、用材、薪炭经济林相结合,平原区绿化、美化相结合,不断提高平原区森林覆盖率,力争山前台地森林覆盖率达到30%,低平原区达20%,河谷平原为15%。以达到防御自然灾害,调节生态环境,满足生产生活之需要。如一些岛状森林要坚决保护、不许砍伐,一些古河道和漫滩区要退耕还林。

六、恢复和保护沼泽

荒地变耕地的负面效应已引起高度重视。2000年1月,为了保护三江平原由于过度垦荒而遭到严重破坏的湿地,政府决定全面停止继续开垦北大荒。但停止开荒不意味着撂荒,保护湿地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湿地。天然湿地是具有极高的生物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其生产力甚至超过最集约经营的农业生产系统。

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湿地,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其被列入《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的重要湿地名录,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具有国际意义的湿地。

本区域的重点保护与建设地区为萝北水城子、乌苏里江、挠力河流域的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该地区是三江平原及生物多样性保存最为完好、分布相对集中的地区。本区原始湿地众多,生态系统类型复杂多样,国家级珍稀濒危物种约100种。生境多样,是三江平原的“缩影”。

沼泽区生态功能保护与恢复的重点是加强现有湿地资源和生物多相关性的保育,加强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开展退耕还湿生态工程,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调节局域气候的生态功能。加大古河道和乌苏里江界江国土侵蚀防治工程建设力度,建立国际生物多相关性保育生态廊道。

天然湿地是具有极高的生物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其生产力甚至超过最集约经营的农业生产系统。从湿地产品中获得的效益,就单位土地而言,比其他生境(包括湿地排干后形成的生境)要高得多。湿地内的天然产品包括泥炭、木材、水果、蔬菜、肉类(鱼和鸟)、芦苇、树脂和药材等。三江平原湿地小叶樟草场产草量为每年369×104t,载畜量可达119万头(牛单位)。湿地中的冷杉、落叶松、赤杨都是很好的林材。湿地中药用植物有200余种,含有各种葡萄糖、糖苷、鞣质、生物碱、乙醚油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湿地有陆栖动物上百种,其中许多种类是经济动物。根据人类与自然共生原理,对湿地进行景观生态的分析、评价、规划、设计,建立高生产力而又有良好生态效益的湿地生态农业模式,通过人为管理,发展适应湿地生态位的有经济价值的产品并形成较高生产力,将有限的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建设“稻-苇-鱼”湿地复合农业生态系统,既可以提高荒芜湿地的产值和利润,又可以发挥湿地的调节河川径流、均化洪水过程、调节气候、净化水质、改善土壤条件的功能,实现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持续利用。为科研提供重要的条件,成为巨大的种质、基因库和生态游的乐园。

七、建设和扩大自然保护区

三江平原自然保护区的重点应是湿地保护区,这是恢复生态平衡的关键。如今湿地自然保护区面临窘境,1984年以来为保护湿地在三江平原先后建立起各级自然保护区12处,合计面积约13.2×104 hm2。但这些保护区与三江湿地整个面积相比仅占30%左右,还有近70%面积湿地得不到保护。加强湿地森林的保护,扩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便于兽类和水禽栖息、繁殖,保育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物种,恢复当地原始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制定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规划和措施,并纳入三江平原综合开发的规划与建设中。统筹安排,使湿地保护与农业开发建设同步进行。加强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等都有巨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所以不仅要保护现有保护区范围,还要将一些沼泽、森林划为保护区,加大一些古河道(如同江青龙河、抚远鸭绿河一带)的还湿还林力度。

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管理体制,加大管理力度。在有代表性的湿地和生物多相关性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三江平原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建立挠力河源头、萝北水城子等生物生态廊道等一批生态功能保护区,进一步加大生态示范区建设步伐,发挥其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示范作用,带动周边地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当前除了继续加强国家级和省级自然区建设外,各市县、农场、林场、乡镇都应划分建立保护区和保护地,生产队和家庭也应划一些湿地、林地、地貌、水系保留地,形成保护区网络,以恢复三江平原生态系统,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要制定法律和得力措施,来保护自然保护区,坚决制止破坏保护区范围的扩大和继续,不许在保护区开矿和偷猎活动,对触犯刑律的一定要追究其责任。要对保护区进行评价、调查、监测,加强向人民群众宣传的力度,让大家都来关心保护区。

八、土地沙化的治理

要采取以下措施:①植物固化。在沙化地成片种草,营造防护林或固沙林,建立林草复合的生态系统,起到防风固沙、涵养水分、调节气候的作用。②退耕还林还牧。对于风蚀严重的耕地和潜在的沙化耕地,要坚决退耕还林还草,遏制土地沙漠化的发展。如萝北、绥滨等地皆为砂性土壤,要退耕还林还湿,防止沙漠化,保持良好生态环境。③改良风沙农田。沙化侵蚀较轻、不具备退耕不定期林还牧的农田,采用人工垫土、引洪淤灌、绿肥改善土壤结构,制止沙地的前移。④引水拉沙。在有水资源条件的地方引水拉沙,治沙造田,改造利用沙化地,建设基本农田,阻挡风沙侵蚀。

九、盐碱化治理

盐碱化治理宜采用以下对策:①长远规则、兴修水利。在低平原疏通河道:在保证散流区芦苇业、渔业用水的前提下,为排除地表积水,降低地下水水位,须开明沟降低地下水位,达到脱盐改良土壤的目的。考虑排水出路,分别开主干沟、支沟、毛沟等。在闭流区内,可挖短沟,设小扬水站,把水排到主土沟中。深机井灌溉可起到抗旱增产和地面洗盐作用。浅井采用大口井灌溉,可起到降低潜水位作用。②生物改良措施。第一植树造林是生物改良的首位。植树造林要与农田防护林建设结合起来进行。盐碱地区种植耐盐碱树木,可抑制地面返盐,促进土壤脱盐。通过造林,可以改变小气候,使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发展。树种要因地制宜地选择:高栽刺槐,洼栽柳,沙丘地栽榆树,杨树选择弱碱地,重碱地上栽柳。第二种植耐盐碱作物,轻度盐碱土种植甜菜、向日葵等,可获高产。但需拘茬轮作方能取得既增产又改良盐碱土的双重效果。第三种植水稻。利用淡水灌稻,对土壤盐分有洗刷作用,使水稻能获高产。第四广种绿肥作物。种植耐盐碱的草木栖、苜蓿、苦草、田菁、黑草等,这些绿肥作物既是高产、优质、低成本的牧草,又能使土壤增加有机肥及含氮量,不定期能掏返盐。近年来一些地区种植田菁改良盐碱土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另外,平整深翻土地,施加有机肥,改良土壤,配合上述措施,做到兴利除害,远近结合,突出重点,必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十、治理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治理,要以水利、水保建设为主攻方向,工程措施与农业措施、生物措施相结合,保护与治理并重,恢复与改良、小区控制与流域治理统筹安排。工程措施主要是修梯田,挖截流沟,层层拦截坡水,分化水势,保土保水。5°~10°上以坡耕地要修建水平梯田、坡式梯田、种植水土保持林等。农业措施是横坡打垄,深耕浅松。建立科学的耕地培肥制、土壤耕作制和轮作制,因地制宜建立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据有关部门调查,三江平原中低产田面积约40×104hm2,占耕地面积的67.9%,严重制约了本区农业生产。因此,要多渠道筹集中低产田改造资金,采取优惠政策调动农民改造中低产田积极性,增加改造中低产田的物质投入,健全投入的服务体系,选择适用的中低产田改造技术,把中低产田改造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结合起来,逐步把中低产田建成高产稳产田。生物措施主要栽种水土保持林,在缓坡上种植生物防护带。对其坡度15°以上的耕地应退耕还林、还草,禁止毁林或超坡开垦。

十一、以增产粮食为主

三江平原农业开发问题提出以后,一开始有人提出了一套完善的设想,即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商运建服齐上,建成商品粮基地、畜产品基地、出口创汇基地、城市副食供应基地,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是良好的愿望,也是农业综合开发最终要达到的目的。但是农业开发是一项长期性的战略任务,要在全面统筹规划的前提下有重点、有步骤、分期分批有计划实施,不能一蹴而就。三江平原近期农业开发,应以尽快形成粮食新增生产能力为主,适当发展多种经营,这是由以下因素所决定的:一是我国农业目前面临着新挑战,自198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徘徊不前,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社会对粮食需求不断增加,每年需要进口粮食100多亿千克。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受国际、国内条件的制约,决不能靠进口。必须在抓好常规农业的同时,大力抓开发农业。国家把三江平原列为第一批重点开发区,着眼点首先是能尽快增加商品粮。二是省同国家签订的《协议书》对开发任务、完成任务时间和投资额都做了明确规定,即规定在1990~2000年10年内改造低产田40×104hm2,开荒20×104hm2,造林14×104hm2,草场改良60×104hm2,形成15×108kg粮食新增生产能力,国家投资和银行贷款各3亿元。在这种时间紧、任务重、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三江平原近期农业开发必须以增产粮食为主,在3年内资金投放应集中在低产田改造和不宜开荒扩大耕地面积上,有条件地安排一些多种经营项目。

十二、综合开发全面发展

三江平原不仅要建成商品粮基地,还要建成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比如三江平原生态农业要突出发展以无公害种养业为主的绿色农业,在此基础上发展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发展一批有效益、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建成一批生态示范区、生态村、乡、县(市)。综合利用资源,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促进农林牧副渔各业有机结合,种养加相互衔接配套。这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需要与可能,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循序渐进,逐步实施,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处理好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的关系。

三江平原的生态农业建设应以农田肥力为基础,大力开展积造农家肥活动,扩大绿肥种植面积,积极推广秸秆还田的举措,施用草炭等多种途径补偿更新土壤有机质和各种营养元素,保障农业和粮食蔬菜无公害、安全、原汁原味。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走深加工、精加工、多层次增值深度开发之路。以玉米、大豆、水稻、杂粮、甜菜和向日葵等作物合理轮作多元互补为基础,开发纵向空间,适当增加牛、猪、禽、鱼和瓜菜等物种层次,多梯级、多流向转化利用的互补型生态农业。

我们认为,三江平原农、牧、林、渔用地的比例应该是:农业占35%、牧业占15%、林业占20%、渔业占3.2%、沼泽区占15%,其余是保护区。采取的模式是“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农、林、牧、企复合型种养结合”。具体农业结构模式可采取旱田生态结构模式、稻田立体生态结构模式、农牧渔立体结构模式、水域主体生态结构模式、中低山生态结构模式。

总之我们需要坚持高起点优化,尽快形成三江平原浓郁的生态环境特色。特色就是与众不同,独具一格。特色越浓,给人的印象越深,吸引力越大。三江平原生态环境要有特色、有个性、有魅力,使山有山的灵气,水有水的妩媚,林有林的风光,田有田的景观,沼泽有沼泽的美丽。

随着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经构建优化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综合治理的三江平原必将很快建成为我国的重要商品粮基地,昔日的“北大荒”必然成为美丽富饶的米粮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