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存进的字帖前言

如题所述

王存进老师积极提倡中小学要重视行书教学,曾在国家教委的督导下编写《软笔书法行书字帖》,与2001年3月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
在书中前言中,王老师深入阐述了行书的重要性;
前言:
要抓好中小学的书法教学,首先问题是改革书法教学教程,打破先楷后行的传统教程的束缚,直接切入行书教学。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直接学行书。对于这个问题,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予以阐述和论证。
在书法教学中,自古以来,都是以楷书为基础,先楷而后行的传统教程世代相承。人们都把楷书作为习字、学书法的基础与先导,其中一个重要原由则是“行源于楷”,行书只是楷书的快写和简化,因此,先楷后行也就天经地义,不可倒置。为此,要改革书法教程,首先对行书和楷书两种书体来一番寻踪溯源,弄清两者之渊源是非常必要的。
关于行书的起源,历来有两种观点,一是行源于楷;而是行源于隶,而先于楷。
然而,从延居汉简及大量出土的简牍书法的史料上却充分证实了行书不仅不源于楷书,而且还早于楷书。
在汉代的四百年间,由于具有隶属的快写和简化的趋势,章草在西汉已经成熟。此时今草已从隶书的草化中孕育而出。在此之前行书的书法在汉隶上就有不少表现,如刻在石上的《杨淮表记》,刻在砖上的《公羊传》和《急就章》,刻在竹木简上的汉简,都是一种借助于材料的自然之美的行书,只不过还不是行书书写的自觉意识,而是出于书写时快捷方便的实际需要。
汉魏之交,由于草书愈来愈脱离实际,不便认识,也不便书写,于是行书就被人们取而代之,成为一种比隶书便于书写,比草书便于认识的新兴的书体。而楷书直到汉末才出现的非隶非楷、亦隶亦楷的“隶楷书”,也称之为“新隶书”,只是到了东晋才算是演化成熟。可见行书的历史要比楷书的历史还要长些。如果把隶书比作港口的话,那么行书和楷书则是从同一港口开出的两条船,而行书则是先启程离港;如果把隶书比作母亲的话,那么行书与楷书则是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而行书应是楷书的兄长了。
将行书和楷书这两种书体的技法来一番对照比较,也可以说明两者是各具特点,各有千秋,各成体系的。孟传海先生对行书技法做了极其精辟的阐述。
从点画上看,行书具有变化性,随体赋型,露藏相间,强调点画的呼应相映。从墨法上看,行书具有相宜性,根据不同的书写内容,施用不同的墨法效果,妙在枯燥润湿,浓淡相宜。从行气上看,行书具有流畅性,机无滞碍,或行云流水,递相映带;或行断意连,妙再有无之中。从结构上看,行书具有灵活性,做到欹正相错,疏密相当,纵横潇洒,自成变化。从章法上看,行书具有丰富性,乱石铺街者,有恣意参差之趣;横有列,纵有行,有迷离变化之妙;纵有行,横无列,则有潇洒流畅之意。
行书分三系,即东晋王行,唐代颜行,清代魏行;辟两派,即雍和秀逸的平正派,险峻跌宕的欹侧派。
正是行书的这些特点、派系及丰富的技法,才构成了独立于其他书体的一整套教案的实质内容。
综观上述,让学生直接学行书,也就犯不上“没学爬,就想走”的指责了。因为作为要面对师长的学生,对这样的指责就太沉重了,沉重的不敢越雷池一步。退一步来说,就是行书也源于楷书只说成立,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先去学楷书,因为楷书也源于隶书,总不会让学生先去学隶书吧。
书法教学的实践也充分证实了直接切入行书教学是势在必行的。
烟台市宁海一中对书法教学做了有益的尝试。
这个学校有两个书法小组,一个学楷书,一个学行书,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活动。一个学期之后,学楷书的成绩平平,而学习行书的书法水平却有长足的进步,其中有位女生的行书习作获全区少年书法一等奖、全国少年书法三等奖。由于书法教成不同,效果就大不一样,实践给我们上了一课。
书法小组每周安排一次活动,学楷书的小组的同学每次活动都是照着字帖写大楷。学生在书法活动之后,一个周的时间内,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顾及书法练习的;等到下一次书法活动时,上一次活动时大楷是如何写的,甚至写些什么,也都忘记得差不多了,而学行书的小组,学生通过学练而掌握的行书技法,立即用到其他课程上,记笔记,做作业,答答卷,写班报,全用得上。这样即学即用,教与学结合,学与用结合,教则提高,学则深化,用则巩固,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直接学行书,不仅是学生很快掌握了行书的基本技法,写出一手好字,而且最大的收获则是学生对书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小组中的许多学生成为书法的爱好者。时间是我们清楚的看到让学生直接学行书的必要和迫切!
我们经常看到在一些小学生的作业课本上,老师打下这样的批语:“字迹潦草,不认真。”打这样批语的老师是否扪心自问一下,打这样的批语的本身是否更有些不认真呢?
当看到学生的作业潦草时,作为老师为什么不去反思一下,学生为什么潦草?只要略一反思,就不难发现在这潦草作业的字里行间,就明明白白的表述了学生那种急于寻求一种极快捷简便,又能被老师认可的书体的迫切心情;清清楚楚的倾诉了学生对书写速度的淡淡追求和呼唤。对这种难能可贵的渴望与期盼,老师不去因势利导,及时地把学生引导到行书的教学上,而是简单地下个批语,就把学生这种自觉萌发的追求书写速度的积极性来了个迎头棒喝,给打了回去,这难道不可悲吗?
过去上学,学生要学的课程并不多,将认字作为一门主要课程,采取先楷后行的教程来进行书法教学是可行的。然而在今天,这些面对科技突进的当代的学生们,时代要求他们在学生时代就要去掌握与科技相适应的基础知识。我们必须看到客观现实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学生要学的内容拓宽了,要学的课程增多了,教学的节奏加快了,因此,书法教学的教程应以时代要求而改变,应于时代脉搏相协调,应于时代节奏相和谐,已经是一个时不我待的选择了。抓好学生的行书教学,让学生及时地掌握行书技法,这是历史性的选择,也是历史性的突破,更是一场艰难的历史性的书法教程改革。
古往今来,行书经过历代书法家和民众的长期时间,不断完善,以臻成熟。它以生动自然的点画,纵横恣肆的线条,似欹反正的结构,燥润相间的墨法,相互映带的笔势,跌宕起伏的章法,行云流水的节奏,给人以美的享受。尤其是行书发展到今天,以线条流畅无阻,笔顺迅捷简便,为提高书写速度,加快书写节奏,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可以说一整套行书技法是古今书法家辛勤耕耘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来之不易的宝贵财富,每个公民都有权利去分享,去利用,更有义务去继承,去弘扬。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老师,能够及时引导和指导学生迅速掌握行书技法,是何等必要,又是何等迫切啊!
作者:王存进
2000年11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