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宜高速铁路的沉降事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0

倪鸿军作为汉宜铁路湖北枝江段路基工程的土方提供商,实名举报福建承包商用土方替代碎石, 致使3.3公里路基中至少有9万方碎石层被土方代替,这将导致该路基在大雨内涝期间因长时间浸泡而软化变形,致使高速行使的列车面临重大安全隐患。而由中南大学完成并送呈铁道部的《检测报告》备受质疑,施工方葛洲坝集团被指涉嫌暗箱操作。
据《时代周报》3月1日报道,2月25日,倪鸿军站指着汉宜铁路枝江段路基和涵洞称:“这就是葛洲坝集团负责做的豆腐渣工程,5月前就要通客车了,一旦下大雨发生内涝路基就会出大问题。”
倪鸿军所指这段业已竣工即将通车的汉宜铁路,位于湖北省枝江市七星台镇肖家山村,桩号为[DK235+950-DK232+651],施工方是葛洲坝汉宜高铁项目部二分部,2011年10月主体工程竣工。被倪鸿军举报的问题标段全长约3.3公里,而倪本人正是该标段路基工程的土方提供商。
若举报不实,愿负刑事责任
自2010年下半年2012年3月1日,倪鸿军坚持实名举报的问题是福建和本地承包商用土方替代碎石, 致使3.3公里路基中至少有9万方碎石层被土方代替,这将导致 该路基在大雨内涝期间因长时间浸泡而软化变形,致使时速200-250公里高速行使的列车面临重大安全隐患。
“如果举报不属实,我愿负一切刑事责任。”倪鸿军说。而倪鸿军的举报受到多方曲解,葛洲坝汉宜铁路项目部二分部虽了解该段存在的质量隐患,但却以息事宁人方式应对,不愿暴露层层转包和监理不到位等隐秘内幕。
项目部回应:路基质量确有瑕疵
针对3.3公里标段的质量举报,项目负责人王江平承认确实白璧微瑕。2月26日,正在西藏负责其他铁路项目的葛洲坝汉宜铁路项目原二分部部长王江表示,这是举报事件发生后,他首次代表葛洲坝集团汉宜高铁项目部公开回应外界质疑。
首先,王江平就对倪鸿军的举报动机进行了定性,说倪鸿军想报复承包商林孙如。值得注意的是,王江平对倪鸿军和媒体的正常关注带有明显偏见。当谈及路基的工程质量时,针对举报,王江平起初认为完全是虚构和诬陷,稍后又改变了先前的说法。
据了解,总承包商葛洲坝集团对所承接的87公里汉宜高铁工程,均分给五公司、二公司和基础公司等5家所属单位,但却被层层转包分包,利润也遭到层层盘剥,由此工程质量难保。据悉,问题标段的承包商林孙如乃福建人,其妻舅孙某是二级承包商,和王江平合作多年交情甚厚,因此,王江平才不愿事情败露被集团公司追责。
对此,王江平回应:“工程都是由葛洲坝集团统一分配,我与福建人是正常合作,外界传言毫无依据。”
铁道副部长批示严查
鸿军的举报终在2011年7月温州动车事故期间得到重视。7月底,《湖北日报》和中央某党报刊发内参,该“要件”被直送铁道部,副部长卢春房立即批示,责令“严查并上报检测结果”。
由此,业主沪汉蓉铁路湖北公司委托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检测中心作为独立第三方,对问题标段的路基质量进行技检。于是,业主沪汉蓉铁路湖北公司聘请中南大学进行质量检测,《检测报告》的结论是“合格”,该报告被呈送铁道部并作为盖棺论定的依据。
然而,这份报告的公正性却受到业内质疑,该检测是在举报人遭遇威胁后未能到现场指证的情况下进行,而本该回避的施工方葛洲坝项目部却全程参与。不仅如此,该份报告的检测目的和结论均语焉不详,而检测标本的“取样”方位也涉嫌暗箱操作。
也许,现在断言为时尚早,据武汉铁路局一高管透露,汉宜高铁移交给路局的最后验收还未完成,“不排除还会对举报的问题标段进行复查”。 葛洲坝2012年3月2日发布澄清公告,称媒体报道公司“操作”汉宜铁路质检报告的说法不成立,葛洲坝作为工程承建方,无权干涉业主对工程质量的检测,并表示公司对所承建项目质量承担永久责任。
前日,有媒体报道汉宜铁路有质量问题,有人举报高铁碎石层被土方代替,葛洲坝旗下分部存在“操作”质检报告嫌疑。报道提到,铁道部副部长曾批示严查汉宜铁路“枝江段”,业主沪汉蓉铁路湖北公司 委托中南大学土木工程检测中心作为独立第三方,对问题标段的路基质量进行检测。该报告被报送到铁道部,作为质量合格的依据。
葛洲坝相关工程负责人员表示,作为质检实施方的中南大学土木工程检测中心,是受业主委托对业主负责的独立第三方,公司作为工程承建方,无法左右独立第三方应业主要求进行的质量检测。该工作人员称,2011年8月,铁道部领导已经对文中所述问题做出批示,而汉宜铁路业主方组织的质量检查,结论是客观公正的。公告强调,作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葛洲坝对所承建项目质量承担永久责任,该项目负责人对工程质量负永久责任。 沉降超标路基路面缘何逾三成?
汉宜铁路于2009年9月动工,原计划2011年底建成并投入运营。去年“7·23”事件后,建设方推迟了通车时间,按照新的日程安排,去年底开始进行静态验收,发现了沉降超标问题。
据调查,中铁12局这次承担的是“汉宜铁路站前工程4标”,其中路基路面22.9公里,问题里程占到路基路面的31.4%。一位从事轨道交通设计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沉降超标对列车运行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容易导致高速运行的列车“跳车”脱轨。另外,路基有一定沉降,在工程中属于正常现象,但是超标超过7公里,超标路段在30%以上,“还是比较严重的”。
问题路段是否进行了“桥改路”?
现场采访时,一些施工工人向记者透露,发生沉降超标的一带过去是个面积不小的湖,后来慢慢干了成了良田,软基土层比较多比较厚,所以其实更加适合修建高架桥铁路。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包工头来电告诉记者,问题路段进行了“桥改路”:原设计是修高架桥的,但是要缩减开支,后来改修路基路面。由于这一带软基比较厚,而修路基路面时对此预估不足,所以出现了沉降超标。有关人士对记者透露,这一段原先设计是高架桥,当时,一是由于要控制铁路“桥隧比”,二是要缩减开支,就改成了路基路面。这位人士说,一公里高架桥耗资约6000万元,而一公里路基路面不到5000万元。“但是目前这样折腾下来,这段路基路面的开支肯定已经高过了修高架桥的开支”。
铁路“质量安全”谁来保障?
沉降超标究竟是设计的先天不足,还是施工过程存在问题,又或者是工程监理不负责,接受采访的多位人士都表示,“目前尚不能给出定论”。
湖北省铁路建设领导办公室主任王祖建表示,责任最后由哪一方承担,问题究竟有多严重以及可能会追究谁的责任,都需要专家组反复论证分析。“这需要做大量取证调查的工作”。
目前,汉宜铁路沉降超标的DK164至DK175路段正在进行管桩加固。
据介绍,按照规定程序,汉宜铁路此次沉降问题整改完毕后,需通过专家评审,再进行包括联调联试在内的动态验收,所有程序全部通过并合格后才能正式开通。 2012年3月12日,汉宜铁路业主单位沪汉蓉铁路湖北有限公司表示,3月9日微博上反映的“汉宜高铁潜江市浩口镇南湾村高架桥今天坍塌”,以及3月11日荆州电视台报道的“汉宜高铁潜江浩口镇南湾村段路基发生坍塌事故”,均为不实报道。
该公司表示,汉宜铁路根本没有发生高架桥坍塌和路基塌陷的事故。目前汉宜铁路工程正在按规定进行验收,经过检测、评估和专家评审,汉宜铁路上述地段路基部分指标未达到验收标准要求。为确保工程质量,公司正在组织施工单位采取工程加强措施,这是验收过程中正常整改工作,目的是确保汉宜铁路工程质量满足验收标准要求。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12日赶赴现场调查发现,曝出有问题的路段并非“高架桥坍塌”,而是部分路段路基沉降超标,施工人员将此前试验通车的数公里铁路拆了,正在进行管桩加固,以保安全。这也是这段路基自去年底以来第二次进行沉降加固处理。据调查,中铁12局这次承担的是“汉宜铁路站前工程4标”,总计73公里,其中高架桥路面50.1公里,路基路面22.9公里。官方称问题里程累积7.2公里,占到路基路面的31.4%。
承建方中铁12局副总经理孙圣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段铁路在验收的时候发现了沉降超标,由于在验收时期发现,所以“属正常”,不能说明工程有质量问题。
据孙圣杰介绍,铁路路基有一个正常沉降范围,一般是每月沉降不超过3毫米。“在我们去年的检查过程中,发现DK164至DK175这段出现沉降超标,除去沿线桥梁和涵洞,累计问题里程达7.2公里。”
对于发生沉降超标的原因,孙圣杰说,主要是由于江汉平原属于水网地质结构,软基较多,最厚可能达到30米,属于沉降多发地带,但如果都修成高架桥成本太高。汉宜铁路业主单位沪汉蓉铁路湖北有限公司负责人反复强调,目前汉宜铁路工程正在按规定进行全面验收。对验收发现的问题,他们正严格按验收标准督促施工单位进行整改,消除工程质量问题,目的是确保汉宜铁路工程质量满足验收标准要求。沉降问题应该能够解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