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才徐文长对联及趣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5-04-07
徐渭自题联
雨醒诗梦来蕉叶;风载书声出藕花。
徐渭自题浙江省绍兴青藤书屋徐渭是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诗文、书画、戏曲、对联无所不工。他在文坛艺苑孜孜不倦地耕耘了一生,创作甚丰。本联正是作者勤于读书和写作的形象写照。上联写精鹜八极的创作思维。夏日书房小睡,暴雨骤然而至,雨打窗外芭蕉,淅淅沥沥,声声贯耳,唤醒了作者的诗梦。“诗梦”二字,表明诗人于迷离惝恍的梦境之中,仍驰聘神思,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诗国中遨游,维妙维肖地摹写出作者“处若忘,行若遗”,专注于创作,几乎进入忘我的境地。下联转写闭门攻读的勤学形象。屋内书声琅琅,屋外荷花盛开,夏日清风阵阵吹拂,送来荷塘花香,又把琅琅书声带到荷塘,以此构成暗香浮动,书声不绝的艺术境界。全联以书房主人勤奋创作、攻读的活动为主体,以骤雨、芭蕉、清风、荷花为陪衬,既活画出书房清幽秀美的环境,又突出了作者有恒、专致的治学精神。情景相生,意到境成。      

水夕苍蚊残夏扇;河间红树早秋梨。——徐渭自题居室   

旧业沿存三经草;小窗独对半床书。 ——徐渭再自题浙江省绍兴青藤书屋

一池金玉如如化;满眼青黄色色真。 ——徐渭再自题浙江省绍兴青藤书屋
青藤书屋,原名石榴书屋,系徐渭[号青藤]故居,在绍兴大乘巷。上联描绘了青藤书屋前天池的情趣和灵气。“金玉”,谓华丽可贵的物品,这里指池之水,徐渭喜爱这泓池水,自号“天池”。“如如”,语出《金刚经》:“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意思是圆融无凝滞。下联描绘了青藤的苍劲、俊秀的风韵。“青黄”,指徐渭所植的青藤。此联既描写了徐渭钟情的珍物——天池和青藤,同时又隐含着徐渭的两个号。联语中“如如”和“色色”叠词相对,不仅对得巧妙,更增添了对联写景效果。   

两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徐渭再自题浙江省绍兴青藤书屋
作者二十岁成诸生,屡试不中,恨科场多弊,怀才不遇,乃撰联以自嘲。此联围绕“屋”、“人”两个中心字,以“东倒西歪”形容房屋陈旧欲倒。再以不入流调的“南腔北调”,写作者不拘科举绳缚而追求自由自在、与仁途经济彻底决裂的性格。两方面极为协调。联中嵌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词,十分自然,毫不牵强。至于“南腔北调”,则是作者对科举制度的一种谐讽,是嬉笑怒骂的一种皮里阳秋笔法。   

未必玄关别名教;须知书户孕江山。 ——徐渭再自题浙江省绍兴青藤书屋
上联的“玄关”,指居室外门。全联意是:庭院的外门未必能隔绝名声与教化,要知道青藤书屋能包容天下江山。由此可见作者高雅的情趣和非凡的抱负。   

无求不着看人面;有酒可以留客谈。 ——徐渭再自题浙江省绍兴青藤书屋
作者一生不喜逢迎,“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上联正表现出他的这种性格,决不为求人而去“看人面”攀附我迎合。下联则称对于志同道合的人,可以饮酒畅谈。这从另一面表现了徐谓的洒脱豪放。
     
花香满座客对酒;灯影隔帘人读书。 ——徐渭再自题浙江省绍兴青藤书屋   
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 ——徐谓自题   “好”字分别读成“hǎo”、“hào”。)    脱屣尘缘,别有胸襟洒落;结庐入境,不妨车马喧阗。 ——徐渭自题

读不如行,使废读,将何以行;蹶方长知,然屡蹶,讵云能知。 ——徐渭自题
此联作者谈读书求知之体会。明代吴讷在《小学集解》中讲:“学在知行二者,能知而不能行,与不学同。”上联所说:“读不如行”,也正是强调读书贵在实践,但同时也指出应当靠正确的理论去指导实践,否则,“使废读,将何以行”?“蹶方长知”,即俗话所说“吃一堑,长一智”之意。下联的意思是说,遭失败、遇挫折,能增长人的聪明才智,但总是碰钉子却不从中汲取教训,更不进而努力去解决,这又怎么能说是变得聪明了呢?此联对“读”与“行”、“蹶”与“知”辩证关系的论述,是作者一生艺术实践的凝练概括,颇有见地。   

日午凭栏,看几点落花,听数声啼鸟;夜深缓步,待半帘明月,来一榻清风。 ——徐渭再自题浙江省绍兴青藤书屋
此联从“日午”写到“夜深”,即一天之内与之相伴的为“落花”、“啼鸟”、“明月”、“清风”,似乎与书斋无关,但这正表现了作者读书惟求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意愿,同时也表明作者确是一位超凡脱俗、不慕名利的贤者。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2-15
《徐渭戏题浙江省山阴水陆道场》
嘉靖年间,浙江省山阴(今绍兴)一带的富绅、寺僧,为搜刮民财,发起搞所谓“为民消灾祈福”的水陆道场。他们请徐文长写一副劝人“行善”的对联。徐文长挥笔写了开头两句:“经签可超生,纸钱能赎命,”此联正合他们心意,齐声称赞徐文长的文才与书法。谁知正当他们叫好之时,徐文长又在上下联各加了几个字,成了下面的对联:
经签可超生,岂有阎罗怕和尚;纸钱能赎命,分明菩萨是赃官。
那班富绅、寺僧见此,顿时垂头丧气,哭笑不得。

《徐谓妙借古联揭和尚》
一次,徐文长去大善寺,走进方丈室,恰见当家和尚偷吃鱼。和尚慌忙把鱼碗用磬盖住了。徐文长假装没看见,走到和尚面前说:“我今天替人家写对联,写了半截写不下去了,特来请教。”和尚问“什么对联?”徐文长说:“勤业门第春长在,积善之家——”,和尚说:“庆有余!”徐文长说:“既然磬(庆)有鱼(余),你就大胆地吃吧,何必盖着呢!”说罢,二人笑起来。

《徐渭题浙江省三江戏台》
绍兴乡下三江地方,造了座露天戏台,想贴副对联,就请来徐文长。眨眼间,两行大字写就此联:
盛盛盛盛盛盛盛
行行行行行行行
围在戏台下的百姓们看着这两行字,弄不清什么意思,就问徐文长。徐说:“乡亲们,这‘盛’字和‘行’字都有两种读法,‘盛’可读‘成’,也可读‘胜’;‘行’可读‘形’,也可读‘杭’。诸位把上联一三五六字读成‘成’,二四七字读成‘胜’;下联一三五六字读成‘形’,二四七字读成‘杭’,多读几遍,意思就出来了。”上联以浙江方言读成:“成胜成胜成成胜;”像锣鼓声。下联读成:“形杭形杭形形杭。”像人声。大家听罢,就依照读起来,越读越快,越读上联越象演戏时的锣鼓声,下联越象台下观众拥挤声,上下联联起来,象是说,台上作戏很卖力,前台后台配合得好;台下观众人山人海赶来看,非常热闹。台上台下的热闹情景生动逼真地写了出来。

《徐渭撰联调释富阳文武举人》
嘉靖年间,江南富阳的文武举人和秀才在官府的许可和支持下,集资建了一座“二圣祠”。供奉的是一文一武两个圣人——孔夫子和关云长。祠堂落成,为题楹联的事,文武双方闹起矛盾。各自要争首联。富阳知县也觉得无法调合双方意见,很是为难。后来,有人提议请徐文长来撰联。于是双方代表择吉日开官船去请徐文长。徐文长何等聪明,在船上饮酒畅谈中,便设法开导双方。他指着前边一只摇橹的船说道:“逆水行舟,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鲁肃是吴国的大夫,樊哙是汉朝的武将。武的一方一听就高兴了,觉得徐文长肯定为自己说话。文的一方有点垂头丧气。接着徐文长说:大家不要着急,这里还有下联:“迎风奏乐,笛清(狄青)怎比箫和(箫何)。”这又分明是武将不如文官了,文人们不由转嗔为喜。徐文长这才说:“橹与帆都是行舟的工具,各有用处,相辅相成,两得其利。笛声清而厉,箫声和而远,依声入谱,方成悦耳之音。文武之道,同出一理。愿诸公深察此意。”众人听了,都暗暗赞同他的见识。

《徐渭题浙江省富阳二圣祠》
船到富阳,徐文长沐浴更衣后,在隆重的仪式中,走上案头,提笔为富阳二圣祠撰书了一联:
孔夫子、关夫子,两位夫子,圣德威灵同传万世
著春秋、观春秋,一部春秋,庙堂香火永续千年
联语既赞扬文的,又崇尚武的,对两位夫子“一视同仁”。文武双方都感到满意。此时县师爷向众位拱拱手,风趣地说道:“当今沿海倭寇为害,生灵涂炭,文官武将正需同心协力,扫平倭患,上报朝廷,下安黎民。难得徐先生高才,大笔一挥,又为我们唱了一出《将相和》!” 听了师爷的话,众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徐渭为乡间老农撰门联》
徐文长好结识四方“三十六行”人物。这天,他骑驴去看乡间一位老农,那是他的好朋友。主人殷勤待客,徐文长心情高兴,就多饮了几杯酒,感到小便急了,便丢下筷子,走出门去在屋旁空地尿了泡。他回到屋里,老农半开玩笑地说:“肥是农家宝,先生为何不上茅厕里小便,撒在地上岂不可惜?以后千万不可随处小便。”徐文长点点头,自言自语地说:“不可随处小便,我记下了。”过了一会儿,老农请他写几个字作堂联。徐文长此时已经醉眼朦胧,口里答应着,提笔便写了“不可随处小便”几个字,写罢倒头睡去。老农的孙子从外边回来,一看这几个字就笑起来了。老农说:“这是徐先生写的,你笑什么?”孙子说:“‘不可随处小便’,能挂出去吗?”老农心里老大不高兴。徐文长醒来后,老农说:“徐先生,你的字名贵,我这里留下不合适,请您带走吧。”徐文长一看,真是后悔不迭,嘴里说着,酒后误事,请老农拿剪刀来,一剪一拼成了一副堂联。原来的“不可随处小便”变成了:“小处不可随便。”这一改,居然成了名言。老农顿时眉开眼笑,连声说:“好!好!好!”徐文长见他高兴,于是又根据他说的几个“好”字,写了一副门联:
读书好,种田好,学好都好
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

《徐渭高才对县令》
二人土上坐;(乌县令)
一月日边明。(徐 渭)

八刀分米粉;(乌县令)
千里重金锺。(徐 渭)

海晏河清,王有四方当做国;(乌县令)
天寒地冻,水无二点不成冰。(徐 渭)

笑指深林,一犬眠竹下;(乌县令)
闲看幽户,孤水立门中。(徐 渭)

钉鞋踏雪变麻子;(乌县令)
皮袄披身装畜生。(徐 渭)

鼠无大小皆称老;(乌县令)
龟有雄雌总姓乌。(徐 渭)

绍兴新来了一位姓乌的县令。他年轻有为,十分骄矜。听说当地名士徐文长学问过人,很不服气。
有一次,乌县令邀一批乡绅叙饮,并要徐文长同去。徐文长已经年老,听说新知县年轻有为,会一会他也好。席上,乌县令乘着酒兴,出了一个上联要徐文长答对,联曰:“二人土上坐;”徐文长对曰:“一月日边明。”接着县令又出一联:“八刀分米粉”,徐文长略一思索即对下联:“千里重金锺”。乡绅听了无不称好。乌县令又出一对:“海晏河清,王有四方当做国”,徐文长看着屋外的冬景对答下联:“天寒地冻,水无二点不成冰。”乌县令听了,暗暗佩服,但还不肯服输,便说:“我再出一联,对不出要罚酒三杯,如果对出,罚我三杯。”于是又出上联:“笑指深林,一犬眠竹下”,徐文长应声对出下联:“闲看幽户,孤水立门中”。乌县令无奈,只得饮酒三杯。
本来事情这样结束,也恰到好处,可偏偏乌县令负气不认输,定要压倒徐文长。这时,门外一个麻子佣人踏雪送酒进来,因他脚穿钉鞋,雪上留下一个个园点,好象麻点。乌县令便不顾身份,即景出一上联:“钉鞋踏雪变麻子”,徐文长听了,很替那佣人抱不平,心想:你出对难我无妨,去侮辱佣人实不应该。既然这样,我也要替这佣人出出气了。他抬头看见乌县令年纪轻轻,身穿大孤裘,洋洋得意地自斟自饮,就随口对答下联:“皮袄披身装畜生”。徐文长下联一出口,満座一阵哄笑。乌县令下不了台,于是羞成怒。这时,正巧一只老鼠窜堂而过。乌县令急中生智,忙走到徐文长跟前说:“徐老先生,我再出一联给你老先生对对”。随后念道:“鼠无大小皆称老”,徐文长一听就知道他不怀好意,心想:你身为县令,既然不知自爱,那也就决不给你留一点面子。于是一拱手陪笑说:“乌县令,我斗胆对下联了”!这时众乡绅见他们刀去枪来,实在坐不住了,但又不好走掉。只见徐文长对以下联:“龟有雄雌总姓乌”。至此,乌县令満脸羞惭,无以对答,只好假装酒醉,拂袖退席。

《徐渭妙联设圈套》
雨阻行人,谁是行人之友?(徐渭)
天留过客,我为过客之东。(富豪)

宾既来兮,足下且设鱼肉宴;(徐渭)
客已至矣,厨中苟呈肚肺汤。(富豪)

有一天,徐渭在街中闲逛,忽然听闻三数个秀才谈论城中一个富豪,那富豪孤寒成性,很难在他手中取得好处。他还自命高才,喜欢人前吟诗作对卖弄高雅。那几位秀才还打赌说,谁能设法能吃那富豪一顿,他们便愿作东道,宴请那人再吃一顿。徐渭笑道:“我这就去。”徐渭去到那富豪家门前,窥见那富豪在内,就故意高声吟出上联:“雨阻行人,谁是行人之友?”。那富豪听闻上联,心想:谁又找我对句?如此寻常的对子,难不到我!于是随口对答下联:“天留过客,我为过客之东”。徐渭一听,趁机走进堂中,富豪见来人竟是个小孩,不觉摇头,但是刚才自己是请人家进来的,只好攀谈起来。
徐渭往椅子上一坐,又吟道:“宾既来兮,足下且设鱼肉宴”。富豪再蒙然属对徐渭富豪一听,心想:这小孩也不知天高地厚,还敢出这等三流对子来再考我?!于是又信口答对下联:“客已至矣,厨中苟呈肚肺汤”。徐渭听个真切,哈哈一笑,然后回头对富豪的家仆喝道:“主人既已下命,还不快去下厨准备?”富豪此时方知上当,但言已既出,驷马难追,只好打掉牙往肚里吞,硬着头皮请徐渭大吃了一顿。

《徐渭哑联戏知府》
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知府)
一掌平平,五指两短三长。(徐渭)

保俶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知府)
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国九州。(徐渭)

传说徐渭书画出名后,杭州有一知府向他索画未达目的,便亲自找他出对联句,想借故奚落他。那知府首先指着六和塔出一上联:“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徐渭摆摆手没有作声,知府以为他无对,又出一联(见下联),知府又以为他对不上,正要发作,徐渭说:“我这是手语对‘一掌平平,五指两短三长’。”知府一听,无话可说,只得以礼相待。
(知府)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国九州。(徐渭) ——
据说家居山阴的徐渭,曾为生活所迫,到杭州卖诗卖画,一时声名鹊起。当地知府看不起这位“新秀”,便召他同游西湖,并借葛岭的保俶塔为题,抒发才华抱负之不凡,以顶针格出了上联,命徐属对:“保俶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徐渭听了,一言不发,只是用手指了指苏堤的锦带桥,在空中画了一个圈,然后两手平摊,向上一举。知府以为他对不上来,更加看不起他,徐见了笑道:“你是口出,我是手对,意思就是:‘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国九州’。”对句采取同样顶针手法,就地取景,就景生情,表达了自己广阔的襟怀和豪情壮志。据说那位知府听了,哑口无言,悻悻而去。

《徐渭应对窦主考》
南街三学士;(窦光鼐)
东郭两军门。(徐 渭)
有一年乡试,有个打着“天下无书不读”金牌的窦光鼐来绍兴主考,鸣锣开道,耀武扬威。徐渭见他目空一切,便想杀一杀他的傲气。这天正是烈日当空,他却赤身露腹躺在主考必经的东郭大道正中。不一会,主考仗仪喝道而来,头牌执事见一小孩挡道,随即禀报主考。窦主考觉得奇怪,亲自下轿上前询问:“你这小孩睡在太阳路上不会晒死?”徐渭拍拍光鼓鼓的肚子说:“我正在晒这里面的万卷书呢!”窦主考哈哈大笑道:“好大的口气,我出个对子你对,对不上打十板光屁股!”徐渭歪着脖子答道:“对上了怎么办?”窦主考说:“对上了我步行晒着回府。”因指地名出了上联:“南街三学士”,徐渭亦以地名对下联:“东郭两军门”。窦主考见无懈可击,只好晒着步行回府了。

《徐渭巧对童教谕、胡太监》
桃李花开,白面书生做春梦;(童教谕)
梧桐叶落,青皮光棍打秋风。(徐 渭)

着冬衣,执夏扇,秀才不识春秋;(胡太监)
揽北权,踏南地,钦差少样东西。(徐 渭)

嘉靖年间,一姓胡的太监以“钦点巡学使”的官衔来江南巡学,绍兴府教谕童某,为讨好胡太监,传谕山阴、会稽两县秀才,到府学宫(孔庙)聆听钦差训示,并要每人献纳“敬师”礼金一份。徐文长哪里肯买这个帐,分文不交。童教谕见徐文长不交礼金,就想找机会奚落他。他见徐文长独自一人在庭院观桃花和郁李,就出了一则上联:“桃李花开,白面书生做春梦;”这明明是指桑骂槐,挖苦徐文长。徐文长哪肯罢休,回敬说:“学生续一下联,请教了。”然后他高声念道:“梧桐叶落,青皮光棍打秋风。”一闷棍打来,童教谕张口结舌,不知所措。
胡太监可坐不住了,想发作,又怕失身份。他看见这拗秀才在三月还穿棉袄,却手拿折扇,就出一联讥讽徐文长:“着冬衣,执夏扇,秀才不识春秋”,胡太监联的意思是徐文长不识时务,没读过《春秋》。徐文长的火气正不知往哪里撒,不客气地回道:“揽北权,踏南地,钦差少样东西。”胡太监一时没转过弯来,连问:“怎么,我少样东西?”他这一问,秀才们再也忍不住了,哄堂大笑起来。太监已被阉割,自然少样东西。气的胡太监差点晕过去。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