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京要改为北平?(民国时)

如题所述

原因:

1928年北伐战争后,中国的首都迁到南京,北京改名为北平特别市,同时撤销京兆地方。1930年6月,设北平为河北省省辖市,同年12月复升为院辖市。

这一时期,北京尽管不具首都的地位,但在文化教育方面仍有关键的优势,被国际人士称为“中国的波士顿”。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被日本占领,在此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且将北平改名为北京。1945年8月21日,日本已投降,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取得北京,并重新更名北平。京有京城之意,也曾被侵华日军加以利用,定都南京的国民政府更其名为北平也在情理之中。

扩展资料

建制沿革

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同年3月迁都北京,直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中国国民党北伐军攻占北京,张作霖败回东北,北洋政府下台。

民国伊始,北京的地方体制仍依清制,称顺天府。直至民国三年(1914年),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范围规格与顺天府大致相同,直辖于中央政府北洋政府。

这一时期,北京新建了有轨电车系统,和一批现代的文化教育机构,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协和医学院等。

民国十七年(1928年)六月,北伐战争后,首都迁回南京,撤销原京兆地方,北京改名为北平特别市,后改为北平市,隶属于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

民国十九年(1930年)6月,北平降格为河北省省辖市,同年12月复升为院辖市。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被日本占领。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此成立,且将北平改名为北京。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21日,入侵北京的日本军队宣布投降,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接收北京,并重新更名为北平。北平市所辖范围较之前顺天府、京兆地方及今日北京市为小,大致包括今西城区、东城区全境,朝阳区大部、海淀区南半部、石景山区南部和丰台区北半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2-16
根据传统“京”就是国都,“京”有大、盛、久远之意
而当时在民国时期,首都在南京。所以在那个时候,改为北平。不过看历史中。北平和北京的称呼的话,北平要比北京出现的时间早6多年。
第2个回答  2009-02-16
1928年6月,二次北伐成功,蒋、冯、阎、桂四派进驻华北,奉系张作霖退出北京;北京从金(中期)、元、明(朱棣后)、清,直到民初为止,长时间作为首都,是绝了一些人(主要是当时阎、冯等地方实力派)企图以北方为依靠,抗衡南京国民政府,因为蒋的势力主要在江浙一带,历史上的原因固然存在,但也暗含了蒋的平定北方之意,蒋自此一跃而成为中国实力最强的军阀。

参考资料:《蒋介石秘史》

第3个回答  2009-02-16
民国政府想定都南京,但有人不同意,认为北京作为京师几百年,改北京为北平,是为了断了部分人定都北京的念头
第4个回答  2009-02-16
平定北方 还有 京在中国以前是大体都是用在首都上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