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我为什么总是惧怕与人交往?

如题所述

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平时很在意别人的看法,生怕受到别人的批评指责,所以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我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总害怕在大家面前因言语不当而招来嘲笑,这使得我在众人面前十分拘谨、不自然。我知道自己的性格不好,也想找几个朋友一起聊聊,可又担心被别人拒之门外,遭到嫌弃。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本来可以自己解决,但也是顾虑重重,怀疑自己的能力,缩手缩脚。其实同志们对我挺好的,可我仍惧怕与人交往,这是为什么? 忠实读者 翁理 翁理同志: 看了你的来信,我非常同情你的处境,你敢于把自己内心世界的矛盾告诉我,这是你走出思维怪圈的关键一步,十分重要。 从你所描述的现象可以断定,这是典型的回避型人格障碍。患有这种心理障碍的人,其最突出的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逃避态度或不能应付。他们被人批评指责后,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了创伤,并且很难弥补,不能从中解脱出来,非常痛苦。 这种人害怕参加社交活动,即便参加集体活动,也多是躲在一旁沉默寡言。在处理问题时,他们也往往表现得瞻前顾后,常常是等决心下定,却已错过解决问题的时机,这又使他们懊悔不已。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多是安分守己从来没有冒险的行为,除了每天按部就班地工作、学习、生活外,很少参加社交活动。这些人在单位一般都被领导视为积极肯干、工作认真的好职工,因此经常能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称赞。可是当领导委以重任时,他们却不由自主地推辞,不敢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他们之中的大多数并不安于或欣赏自己的孤独,不与人来往并非出于他们自己的心愿。他们希望能改变自己的行为,也试图寻求知己和朋友,可是他们总是担心会被别人拒绝、嫌弃,所以改变自己总不能如愿以偿。 据研究,人的性格特点是从小开始形成的,如果父母过于“爱护”子女,不注意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不让他们了解和体味生活的艰辛、社会的复杂,就会使他们养成依赖心理。当他们独立生活后,一旦遇到困难,必然不知所措,不会应付,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年轻父母,因为害怕孩子外出发生危险,便十分夸张地告诉孩子,这个世界如何危险,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你死我活的竞争。本来孩子是天真无邪的,他们眼里的世界是美好的,而家长吓唬孩子的结果,则会在幼儿的心中形成一种对社会、对他人的恐惧心理,因而给幼儿的成长带来不良影响,甚至会形成人格障碍。 由于回避型的人格总是在惶惑不安的情绪体验中生活,因此,调整情绪是克服心理障碍的重要环节。 首先,你应该学会爱人,只有真心实意地爱别人,你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爱。因为,慈爱和温柔是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没有经历过爱的滋润,那么长大以后,将很难与人相处。只有在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爱,人才能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也才能把这种“爱的关系”推己及人。爱,如生活本身,需要感受和表达。心理学家佛罗姆告诉我们:人发挥潜力的过程始于自身,只有当自己深受他人的爱和了解时,他才能调动全身的积极因素,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其次,你应学会克服害怕情绪。害怕是你面对真实或想象的危险与困难时,头脑里产生的情绪。害怕时,人们的内心世界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出现一系列心理反应,而回避型心理障碍则往往选择逃避。克服害怕情绪,就要勇于面对现实,要有自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即便失败了,也不要怕,要有再试一试的勇气。 最后,你要克服内疚、羞怯等情绪,当你有了烦恼以后,能主动地找知心朋友谈心、交流,这比一个人独自苦思冥想要好得多。忧伤和痛苦是回避型人格具有的最通常、时间持续最久的情绪体验,而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这种情绪体验会被大大的缓解。你可向朋友倾诉苦衷、发泄郁闷,消除紧张心理。可以与朋友讨论有意义的问题,转移注意力、遗忘痛苦的经历。通过交往,朋友了解了你的苦恼、烦闷、不满和忧虑,也了解你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便可以伸出援助之手,一张笑脸、一句安慰的话、一个热情的行动,都可能对你转变情绪产生巨大的影响。 总而言之,克服回避型人格障碍要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在一定时期可能还会有反复,这都不可怕,只要你有坚强的意志、开阔的胸怀,你必将拥有一个健康的人格。 三T公司心理医生 大可 -------------------------------------------------------------------------------- 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