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地宫的资料,越全越好.?

同上.

秦始皇陵封土下的地宫距现地表深约30米。地宫的周围有近似方形的地下城垣。关于地宫内的情况,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里是这样记载的:“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司奇器珍怪徒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也就是说,秦始皇陵地宫建筑犹如秦咸阳宫殿,内有百官位次,地宫屋顶砌筑了纹石和明珠像征日月星辰,地面还以水银像征百川江河。而且,这座埋藏着无数珍奇动物及物品的地宫中,还有用人鱼膏(据说是东海中的一种形似人的四脚鱼)做成的蜡烛永不熄灭地燃烧着,使地宫常年形同昼。为了防止盗墓贼进入,工匠在地宫内制作了神奇的机关暗弩,当盗墓贼一旦接近墓门,便暗箭齐发,将之射杀于墓外。

因为没有挖掘地宫,司马迁的描述还无法得到印证。不过,在1981年12月和1982年5月地质学家利用现代仪器对地宫进行的两次测试均证明,地宫内有强烈的汞异常反应,面积达1.2万平方米,略呈几何形分布。这证实了司马迁所说“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记载。自秦兵马俑出土之后,经过多学科的科学工作者十几年努力探寻,逐渐解开了秦始皇陵地下宫殿谜团的一部分。

根据考古调查资料表明:秦始皇陵地宫上穴近似方形。在距现地表2.7-4米深处发现了地下宫墙。宫墙东西宽392米,南北长460米,总面积约为18万平方米。这样大的墓穴,在中外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宫墙高和宽约为4米,用未经焙烧的砖坯砌成。宫墙的四面有门,东边发现5个,其余三连各有1个。封土下的地宫距现地表深约30米。放置棺椁的地方叫做玄宫,是地宫的核心,无疑是位于四面环绕宫墙的中心部位。
如今,无可辩驳的数据为我们勾勒出秦陵地宫的精确形制。当初开挖的墓圹(坑穴)主体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开挖范围和墓室均呈长方形;在墓圹边沿建造有一圈巨大而且精细的夯土宫墙,高出地面竟达30米,顶部距封土表面最浅处只有1米左右。这一围绕墓室筑就的细夯土墙,在所有其他陵墓中从未发现过,无疑是秦始皇陵的一个创举。更令人惊奇的是外墙面的9级台阶上(每级宽2米),都钻探出残瓦碎片———难道埋入土下的墙侧台阶上,竟然还修建了9圈长廊?

  如此庞大的地面建筑竟会藏在封土之下

  《汉书》曾载秦陵"下彻三泉.中成观游,上成山林",其中"中成观游"始终让人不知所云。如果封土之内有9圈廊房或者其他建筑,以便让秦始皇的灵魂参观游览,那么古人的记录就言之成理。若不是钻探发现残瓦,谁又能想得到如此庞大的地面建筑竟会藏在封土之下。从墓圹外要经由墓道进入地宫,根据西汉以前陵墓的考古经验和"端门四达"的理念,只有至尊身份的人才使用四条墓道,过去所有专家都相信秦陵地宫至少有四条墓道,而且每侧还不止一条。但经过遥测和考古钻探确认,地宫只有东西两侧各一条墓道,而南北两侧尚未发现类似结构。这一结果完全出乎我们的预料,因为最有资格使用四墓道的秦始皇陵,竟然只有两条。

  百里外的巨石承担起地宫墓顶的重压,水银造的百川江海和土石机弩一起,阻挡着盗墓之徒的入侵,秦陵地宫得以在两千年后依然完好无损.
通过物探遥测,我们的目光终于能够深入到地宫核心。秦始皇的墓室东西长80米,南北宽50米,空间高度15米,墓底距离封土顶72米。墓室或墓道的顶部可能为青石结构,这种石材明显不同于陵墓南侧骊山上的石质,也不同于封土堆中夹杂的自然石块,却与距秦陵六七十公里外的渭北诸山一带的石灰岩相同。晋人潘岳在《关中记》中的记载得到了验证:"骊山无此大石,运取于渭北诸山。故其歌曰‘运石甘泉口,渭水为不流。千人唱,万人相钩。'"但我们现在还无法想象墓顶宽达50米的跨度当年是如何解决的。要知道兵马俑陪葬坑中使用的青砖表明,当时的工匠尚不清楚两砖之间需要错缝这一关键技术,至少错缝技术还没有成为每个工匠都必须掌握的基本常识。

  巨石、水银和土石机弩一起,阻挡着盗墓入侵

秦陵地宫中的汞含量的确高得异常。能流动的水银百川江海,不仅可以让地宫中富丽堂皇,还能够有效地防腐防盗。高浓度的汞蒸汽一旦被人体吸入,轻则肌肉瘫痪、精神失常,重则一命呜呼。在重重机关和强弓弩箭之外,不知秦始皇及其工程师是否就是将水银江海设计为另一重防盗设施。不论怎样,两千多年来这些防护陷阱好像一直没派上用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5-21
这是考古专家首次证实秦陵底下确实存在地宫和墓室,并确定了地宫的位置。 墓室为石质结构主体尚未坍塌进水 物探发现地...根据秦始皇墓内以水银模拟天下江河的传说加以推测,可能反映了秦朝时期中国人的江河地理概念
第2个回答  2014-05-21
墓室约一个足球场大,地宫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皇陵建筑的核心。有关秦陵地宫位置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史料《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介绍: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说让秦陵地宫位置更是扑朔迷离。民间曾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里,骊山和秦陵之间还有一条地下通道,每到阴天下雨的时候,地下通道里就过“阴兵”,人欢马叫,非常热闹。据悉,考古学家根据这个传说曾作过很多考察,但却一直找不到这个传说中的地下通道。

“我们用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别进行了探测,其实地宫就在封土堆下。”段清波介绍,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其周围以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

中煤航测遥感局遥感应用研究院环境所工程师周小虎给记者讲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今年元月初,秦始皇陵区气温降至零下12摄氏度,封土堆上的石榴树正常开花结果,而在封土堆南墙外的石榴树却冻害严重,不能正常开花结果,差别特别明显。“墙外的土壤未经扰动,而封土堆土壤的结构和含水量则已发生改变,又因为墙内地下存有地宫,才使得土壤相对温度较高,从而造成植物长势的差异。”周小虎解释说。

宫墙坚固墓室未坍塌

在这次勘探中,研究人员发现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围存在着一圈很厚的细夯土墙,即所谓的宫墙。经验证,宫墙东西长约168米,南北141米,南墙宽16米,北墙宽22米。“在修建宫墙的施工中,为了检测用泥土夯实的宫墙是否坚硬,施工人员会站在远处用弓箭射墙,若箭能插进墙体,修好的宫墙必须推倒重建。”段清波说,宫墙都是用多层细土夯实而成,每层大约有5-6厘米厚,相当精致和坚固。“超出我们预想的是,宫墙顶面甚至高出了当时秦代的地面很多,向下直至现封土下33米,整个墙的高度约30米,非常壮观!”在土墙内侧,研究人员又发现了一道石质宫墙。段清波说,根据探测,发现墓室内没有进水,而且整个墓室也没有坍塌。“关中地区历史上曾遭受过8级以上的大地震,而秦始皇陵墓室却完好无损,这与宫墙的坚固程度密切相关!”

“这种宫墙是前所未有的发现!这种崭新的墓葬形式可以称为‘秦陵式’。秦陵式宫墙对中国古代陵墓制度的研究能起多大的推动作用,现在还无法预知。”段清波说。

地宫有道“防水大坝”

除了宫墙,研究人员发现在秦陵周围地下存在规模巨大的阻排水渠。

段清波说,长约千米的阻排水渠其实是堵墙,底部由厚达17米的防水性强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宽的黄土夯成,规模之大让人难以想象。“阻排水渠设计相当巧妙。秦始皇陵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落差达85米,而阻排水渠正好挡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渗透,有效保护了墓室不遭水浸。”段清波说,《史记》中记载的“穿三泉”中,“三”其实是个概数,其实应该是指在施工中遇到了水淹,所以才修建了阻排水渠。

段清波风趣地说:“秦人太聪明了,正在修建的北京国家大剧院,也不过是按照这套办法来解决水浸问题的。”

宫内水银防腐防盗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地宫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中国地质调查研究院研究员刘士毅介绍,通过物探证明,地宫内的确存在着明显的汞异常,而且汞分布为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如果以水银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话,这正好与我国渤海、黄海的分布位置相符。“秦始皇曾亲自到过渤海湾,所以他很可能把渤海勾画进自己的地宫。如果这被证实,说明秦代对中国地理就有了调查和研究,也是个新发现。”刘士毅说。

秦始皇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单是营造恢宏的自然景观,在地宫中弥漫的汞气体还可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而且汞是剧毒物质,大量吸入可导致死亡,因此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盗墓者。

物探同时还发现,地宫中有石质墓室的存在。

墓室只有东西两墓道

以前曾有媒体报道称,考古人员用钻探方法在封土东边发现了5条墓道,封土西边北边也各找到1条。在昨日的验收会上,始皇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澄清说,根据这次探测结果,除了东、西各一条墓道外,其余则是一些陪葬坑。

从商周到汉代,帝王的墓道通常都为4条,分别贯穿东南西北4个方向,这是尊贵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普通官员和百姓的墓道为一条或两条。按常理秦始皇的墓室也应为4条,但目前却仅仅发现了东、西两条墓道。这一发现在昨日会上引起专家的极大关注。

“意料之外其实也是意料之中,秦始皇本来就是个怪人!”段清波说,秦始皇在位期间所做的事情多超乎常人的想象:统一中国,统一货币,建造近60平方公里的陵园和庞大的兵马俑陪葬坑……“秦始皇脑子里在想些什么,谁都说不清楚。这位生前骄横跋扈、性情不定的始皇帝,死后留下的陵墓必然会扑朔迷离。”段清波说。

据悉,此次探测一期工程完成后,二期工程还将对陵墓深入研究。

四大谜底揭开

1、地宫在不在骊山?民间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专家用遥感和物探方法进行探测,确认地宫就在秦陵园封土堆下,距地平面35米深。2、墓室完好与否?探测发现,墓室周围有一圈极厚的宫墙,墓室完好无损与此密切相关。这种新发现的墓葬形式被称为“秦陵式”。3、地宫有无水银?探测证明,地宫内的确存在水银,且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史记》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初步得到证明。4、墓道有几条?探测结果表明,只有东、西各一条墓道。而从商周到汉代,帝王墓道通常为东南西北4条。这一新发现引起专家极大关注。

史记·勘察

关于秦地宫最早的历史文献记载是司马迁的《史记》:“始皇初继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对秦始皇陵园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于1962年,考古人员绘制出了陵园第一张平面布局图,经探测,陵园范围有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引起考古界轰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