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刘备第三次去茅庐时,诸葛亮睡醒后吟的诗。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对这首诗我在网上查了一下翻译。 大概意思是诸葛亮看透人生是一场大梦。不如过平淡的生活。 但是我对这首诗有不同的理解。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 “睡”这个字可以理解为诸葛亮的隐居。这样,前半句就是“我”在草庐隐居已久。 “窗外日迟迟”可以理解为时候已过,也就是错过了时机。 那么这句我就理解为: 我在此隐居多年,已经错过了一统天下的最佳时机。 这句话恰好与司马徽(水镜先生)在与刘备交谈后说的一句话相照应: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这句话意思也是错过了统一天下的大好时机。 那么是不是卧龙在草庐中就已发觉一统天下已为泡影? 那他为什么要答应刘备要辅佐他复兴汉室? 恳请高人赐教。小弟不胜感激。

诸葛亮睡醒后吟的诗: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其大意是——谁在大梦中最先觉醒,今生的事情我己知道.春天(我)在茅草屋里睡足了觉.窗外的日光慢慢地移动。是诸葛亮午睡醒后所吟出的诗作。该诗刻画出了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大智大贤者的形象。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吴.蜀.魏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21
因为他觉得刘备可以“三顾茅庐”,实力尽管有限,但执着与毅力却非常高。精神上的高度达到了,物质上又有何困难呢?因此诸葛亮认为他遇到了明主,跟着刘备做事是要艰辛一些,但都是苦尽甘来。至于他前面所说的一统天下已患为泡影,其实是在试探刘备,看看他是否真心想要统一天下。如果刘备没有信心,那么也就离去了,但刘备是一个决心坚定的人,他不会就因为这个理由而放弃匡复汉室的梦想。诸葛亮敬佩刘备身上的性格特点,所以才会做他的军师。追问

诸葛亮说不能统一天下之前。 水镜先生就曾说过。 怎么解释

追答

水镜先生不涉及政事,他这么说只是他的看透,但却不是事实,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想打击刘备的意思。让他不要去找诸葛亮,其实表明了:刘备实力不行,即使有了诸葛亮,也统一不了天下,况且“卧龙凤雏”还是一个迷。

追问

我想请问一下对于诗句我分析的有无道理。 请您赐教

追答

我觉得你分析得不错,有些道理,至少整句话的核心你是说出来了!

追问

我想听您对这句话的理解

追答

大梦谁先觉?真正的梦有谁才能懂,那些为梦想奋斗的人,殊不知已经有人取缔了他们。(梦想在当时指一统天下)

平生我自知:在茫茫人海,群雄争霸的世界当中,似乎也只有我明白这一点。
草堂春睡足:还不如在草房子里面睡睡觉,不用担心那些琐碎的破事,表达了水镜先生不想涉足政界,以及看破天下大事的意思。
窗外日迟迟:这是一句感叹,世界究竟何时才能和平,不再出现战争?

这应该是水镜先生的理解,因为早在水镜先生年轻的时候,就有一位将军前来邀请他。当时水镜先生也算是小有名气,结果却被拒绝了,从此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至于你说的,应该是对诸葛亮的理解。

追问

大梦谁先觉的意思应该是人生如梦吧.

追答

这个……诸葛亮和水镜先生理解不一样,诸葛亮主要是感叹自身,而水镜先生则是为国家担忧,这点要明白。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8-29
前两次造访,诸葛亮故意避而不见,第三次,明明知道刘备三人以到。还故意装睡不起,几个时辰以后,睡足了的诸葛亮醒来还口念:“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诸葛亮颂完了诗,问的第一句话就是:“有俗客来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