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好的加分:0——80分)

我是上海的,学的是H版,也就是一期课改教材,老师让我们把25篇规定文言文按“课名、作者、朝代、出处、表达了XXXXXXX”五个项目整理一下。好急啊!!!!!

附:
2008年上海市初中毕业学生统一文化考试语文文言诗文课内规定的篇目
H版

*教学相长
*曹刿论战(第三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唐雎不辱使命
*扁鹊见蔡桓公
*愚公移山
*两小儿辩日
*去私
*周亚夫军细柳
*出师表
*干将莫邪
*桃花源记
*小石潭记
*捕蛇者说
*陋室铭
*岳阳楼记
*卖油翁
*爱莲说
*核舟记
*黄生借书说
*口技
*河中石兽
*登泰山记
*奕喻
*少年中国说
注意,是上海的!

初中中考复习九科综合资料百度网盘资源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介绍:资源含有各大初中网络课程机构视频教学资料、各类型初中中考冲刺、中考复习资料、课件、教程等各类资料合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4-08
一、通假字集录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3、孰为女多知乎——知:同 “智”
4、望桓候而还走——还:同“旋”,回转,掉转
5、汤熨之所及也——汤:同“烫”,用热水焐
6、火齐之所及也——齐:同“剂”
7、止有剩骨——止:通“只”
8、日知其所亡——亡:同“无”
9、屏弃而不用——屏:通“摒”
10、对镜帖花黄——帖:同“贴”
11、出门看火伴——火:通“伙”
12、但手熟尔——尔:同“耳”,罢了
13、争渡——争:通“怎”
14、路转溪头忽见——见:通“现”
15、满坐寂然——坐:同“座”
16、日扳仲永——扳:同“攀”,牵、引
17、始一反焉——反:同“返”
18、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19、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
20、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21、问渠那得清如许——那:同“哪”,怎么
22、最喜小儿亡赖——亡:同“无”
23、略无阙处——阙:同“缺”
24、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25、傧者更道——道:通“导”,引导
26、缚者曷为者也——曷:同“何”
27、圣人非所与熙也——熙:同“嬉”,开玩笑
28、辑以翡翠——辑:通“缉”,连缀
29、此何遽不为福乎——遽:同“讵”,岂
30、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
31、公输盘诎——诎:通“拙”,折服
32、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
33、八分有奇——有:通“又”
34、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
35、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
36、盖简桃核——简:通“拣”,挑选
37、故不错意也——错:通“措”
38、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
39、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
40、发闾左谪戌渔阳——谪:通“谪”
41、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
42、固以怪之矣——以:通“已”
43、身被坚执锐——被:通“披”
44、食马者——食:通“饲”,喂
45、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46、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疑问
47、尽其材——材:通“才”
48、自余为戮人——戮:通“戮”,遭贬谪
49、游者皆暴日中——暴:通“曝”,晒
50、亲戚之所畔——畔:通“叛”
51、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
53、衡于虑——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54、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
55、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
56、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瞩
57、持其赀去——赀:通“资”,资财
58、尊君在不——不:同“否”
59、玉盘珍馐直万钱——直:同“值”
60、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
6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6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
6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激
64、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以前
65、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
66、自董卓已来——已:通“以”
67、小惠未徧——徧:同“遍”,普及,普遍
68、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
69、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
70、鸡栖于桀——桀:通“橛”,为栖鸡做的木架
二、一词多义选录
1、次:编次 皆次当行
驻扎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停泊 次北固山下
2、城:内城 三里之城
城墙 城非不高也
3、称:chēng称赞 流辈皆称其贤
chèn符合 相称 称其气之小大
4、负:凭依 负势竞上
背 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5、拂:fú不顺 行拂乱其所为
bì辅弼 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
6、国:国都 去国怀乡
国家 国恒亡
国防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7、观:看 观赏 予观夫巴陵胜状
景色 景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8、冠:guān帽子 既加冠
guàn为众人之首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9、更:gēng更替 更相庆
gèn重新 更加 即更刮目相待
gēng改变 傧者更道
10、惠:恩惠 大王加惠
聪明 甚矣,汝之不惠
11、患:忧虑 无冻馁之患矣
祸害 为乡里所患
12、绝:停止 往来不绝者
与世隔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到极点 以为妙绝
13、角:做法事用的号角(名词) 鸣角振铃
旋转号角(动词) 且角且走
14、疾:快 不以疾也
小病 君有疾在腠理
15、将:jiàng将领 则命一上将将前荆州之军
jiãng率领 则命一上将将前荆州之军
或许 将非鬼也
扶持 出郭相扶将
16、类:类,类推事理 不可谓知类
种类 为与此同类
像 佛印绝类弥勒
17、市:集市 人烟市肆
买(动词) 愿为市鞍马
18、数:shuò屡次 扶苏以数谏故
shù几,几个 率数万人
shû计算 不可胜数
19、舍:shĕ舍弃 不舍昼夜
离开 使舍船
shè房屋 屋舍俨然
20、食:shí吃 食不饱,力不足,才不美外见
吃一顿 一食或尽粟一石
sÌ喂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1说:shuÌ劝说 或说处杀虎斩蛟
shuō陈述 解释 请说之
yuè通“悦”,喜欢,高兴,不亦说乎
22、徒:空,光 免冠徒跣
仅,只 徒以有先生也
23、危:高 危楼一座
正 正襟危坐
24、谢:致意 为我谢曰
道歉 长跪当谢之
25、遗:yÍ遗留 以光先帝遗德
wèi给予 是以先帝简拨以遗陛下
26、延:迎接,引进 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邀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7、寻:古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飞来山上千寻塔
寻找 寻向所志
不久 寻病终
28、应:yīng应该 不应有恨
yÌng答应 理睬 桓候不应
响应 宜多应者
应征 急应河阳役
29、易:改变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交换 以大易小
容易 天下事有难易乎
买 易之以百金
30、属:连续 属引凄异
类似 神情与苏黄不属
类 桑竹之属
三、重要虚词简释

1、代词
A、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它(们)。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之:代孔文子)。
B、指示代词,译为“这”“此”。诲女知之平(之:代这个道理)。
2、助词
A、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水陆草木之花(表领属关系,译为“的”)
B、用在主谓短词中,取消句子独立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宾语提前的标志,有强调作用。何陋之有?
D、凑足音节,无义。怅恨久之。
3、动词:译为“去”“往”“到”。吾欲之南海(到)辍耕之垄上(去、往)。

1、那么 然则何时而乐耶
2、就是,就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如果 入则无法家拂士

连词
1、表顺接
A、表顺承关系,译为“然后、就、便”。斫而为琴 弦而鼓之
B、表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学而时习之
C、连接状语和谓语,译为“着”地。匣而埋诸土
D、表顺承关系,可不译。贵人过而见之
E、表修饰,状语与中心语之间,译为“地”。漫漫而游
F、表并列关系。泉香而酒冽
2、表转接,相当于“却”“可是” 人不知而不愠

1、疑问代词,“怎么”“哪里”。且焉置土石?
2、兼词,相当于“于之”。必有我师焉(焉:在里面)
3、语气词,用于陈述句后。寡人反取病焉(焉:啦)
4、用于句尾,表停顿,相当于“啊”“呀”。有子存焉
5、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怡然自得焉
6、句末助词,无义。因以为号焉

1、第三人称代词,表示领有。译为“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其实味不同(它们的)。
2、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其中的”。其鸟昏与庸无以异也(那)
3、加在“如……何”前面,有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其如土石何?

1、指示代词,“这样”“那样”。吴广以为然
2、是的,对的。昭阳以为然
3、转折词,然而,但是。然往来视之
4、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环堵萧然。

1、代词,指人、物、事、时间、地点等。
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贫者语于富者(……的人)。
2、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者……也”译为“是”。陈胜者,阳城人也。
四、重点篇章简解
1、▲《三峡》全文共四段
山—①段总写三峡的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②段写三峡夏季情景:水涨流速,交通阻断
水—③段写三峡春冬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
④段写三峡秋季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一层:“……阻绝”概括水势险恶
②段
二层:以“王命急宣”的特例写水速快

2、▲《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共分三个层次
一层:交待寻友访寺的时间和原因(记叙)
二层:写庭中月景(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比喻新颖)(描写)
三层:抒发内心感受,表现旷达胸襟(抒情)
3、▲《五柳先生传》全文共两段:
①段写五柳先生的性格、爱好及日常生活,表现了他“不慕荣利”不流于世俗的志向和追求。
②段评价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以诗画自娱的洒脱情态。
五柳先生的性格:闲静少语,不慕荣利。引见黔娄之妻言,说明了作者的生活态度。
4、《小石潭记》生动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全文共五段:
①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概貌。(移步换景)
②描写潭中的游鱼(正面写鱼,侧面写水)。
③写小石潭的水源及远望之景。
④写潭上的环境,借景抒情。
⑤交代同游的人。
5、《观潮》本文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全文共四段
①写海潮的雄伟壮观(总分总,形、色、声、势);②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③写弄潮儿的英姿;④写观潮人数多。(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相结合)
6、《公输》阅读“子墨子见王,曰……为与此同类”此部分的内容:写墨子指责楚王企图攻宋的不智行为,可分两部分:①运用三个比喻句,说三件违反常情的可笑事情,诱使楚王就范。②运用三个对比的排比句,将楚国的特产丰富与宋国的物资贫乏作鲜明的比较,从而推出楚国攻宋是“与此同类”的结论。
7、《核舟记》第一、二、三段:①概述刻舟者的精湛技艺以及核舟的由来和内容;②先总说核舟的长短、大小,后写船舱的格局、配备和装饰,表现核舟雕工之精致;③写船头三个主要人物的状貌神情。
8、《唐睢不辱使命》共四段:
(一)①写唐睢出使秦国的背景
(二)唐睢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②写唐睢揭穿秦王利诱的骗局;③写唐睢反击秦王的威胁、恫吓;④写唐睢出使的结局:秦王被折服,安陵国得以保全。
9、▲《始得西山宴游记》全文共两段:
①写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的抑闷之情(概写),末句点出主旨,引出下文;②着力描述初始宴游西山登临山顶后纵目所视及自己的感受(特写,比照、映衬,初望—细望—远望)。
第一段分四层:一层(自余……恒惴粟)写获罪谪居的心态
二层(日与……无远不到)写漫游
三层(到则……起而归)写游赏的率性
四层(以为……怪特)点出主旨,引出下文
10、▲《马说》第一、二、三段:①从千里马与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才能的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②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不知马”;③归纳全文中心,对“食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辛辣的嘲讽。
11、▲《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第一段:点明题意,从正面立论,断言董生此行“必有合”;
第二段:委婉说出写序本意,以“风俗与化移易”为据,转说未必“有合”。
第三段:作者委托董生到河北替他办两件事,以“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告诫董生不当游河北。
12、▲《与朱元思书》全文共三段,基本格局是先总后分:
①段:总写奇山异水,分两层:一、(……任意东西)写景,叙事;二、交代游览全程,表达赞美之情;
②段分写“异水”,分两层:一(……直视无碍)写流势缓慢处情景;二、写流势湍急处之景。
③段分写“奇山”(视觉、听觉)
1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文共四段:
①提出中心论点;②③举战争例子加以证明;④道理论证,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共四段:①列举事实论述出自贫贱之人在经受了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②在摆事实的基础上归纳出一般的观点;③扣住“动心韧性”,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证;④归纳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①②段之间是由一般到个别;第③段由个人谈到治国)
15、▲《鱼我所欲也》,第一段,共分三层:
①(……舍生而取义者)提出了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比喻论证)
②(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死者)进一步分析论证中心论点(正反对比论证)
③(非独……耳)作者得出结论:从有义、有向善之心说明贤者勿丧耳。
第二段正反举例论证论点。
16、《隆中对》中一、二、三、四段:
①介绍诸葛亮其人及与徐庶的交往;②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③写刘备三顾茅芦,向诸葛亮问“计”;④写诸葛亮的对策。
诸葛亮的对策分三层:1(……不可图也)分析曹操、孙权两大集团的状况,分情敌友,采取不同的方针。2(荆州……思得明君)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3(将军……可兴矣)归纳策略主要之点并指明光明前途(景)。
17、▲《墨池记》中第一段分五层:
一(开头……云也)介绍墨池的位置及形态。
二(羲之……岂信然邪)介绍墨池名称的由来。
三(方……自休于此邪)写王羲之娱情山水但不沉醉于游山玩水。
四(羲之……彼邪)评价王羲之的书法
五(则学……者邪)作者总结观点:学习不可少,道德的深造更不可少。
19、▲《上枢密韩太尉书》中的共四段:
①段提出“文者气之所形,气可以养而致”的观点,并列举了孟子和司马迁的事例加以说明。
②段从自身经历进一步对“养气”说展开论述。分四层:
一层:写去家远游的原因。
二层:写游历名山大川,凭吊秦汉故都,瞻仰天子宫阙后的收获。
三层:特别提出见到欧阳修的感想。
四层:揭示出欲见韩琦的想法。
③进一步申述欲见韩琦的强烈愿望。
④重申“生好为文”的初衷,并再次表明求见之意。
20、▲《送东阳马生序》一、二段通过自己与太学生的对比,点明业有不精,学有不成,是因为“心不若余之专”。
第①段叙述自己年轻时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
表现在两方面:1、幼时求学的艰难;2、成人后求师的艰难(a叩问之难;b、旅途之艰;c、生活之苦)。
第②段 明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对比)
21、▲《曹刿论战》全文共三段:
①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分二层):1、(十年春……乃入见)写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2、(何以战……战则请从)写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②段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略)。
③段写曹刿战后论述鲁国取胜的原因(分两层):
1(……故克之)论述战胜的原因:彼竭我盈
2(……故逐之)论述追击的原因:辙乱旗靡

说明:▲为教育部指定背诵篇目。余下篇目为:《陋室铭》《爱莲说》《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出师表》。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5-17
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史记(司马迁)
词语解释
少时 年轻的的时候 尝与人佣耕 曾经
辍耕之垄上 停止;去、往 怅恨 失望
苟富贵 如果 若为佣耕 你
太息 长叹 安知 怎么
适戍 强迫去守边。适通谪 屯大泽乡 停驻
皆次当行 编次;当在征发之列 会天大雨 适逢
度已失期 估计;误期 乃谋曰 于是、就
亡亦死 逃走 等死 同样
吾闻二世少子也 听说 数谏故 屡次;缘故
上使外将兵 皇上;带领 今或闻无罪 有人
楚人怜之 爱戴 今诚以吾众 如果
为天下唱 通"倡",首发 以为然 对的
乃行卜 去、往 卜者知其指意 意图
足下事皆成 指对方,古人对别人的敬称 念鬼 考虑卜鬼的事
威众 威服众人 丹书帛曰 用朱砂;写
陈胜王 称王 所罾鱼腹 用网捕
得鱼腹中书 字条 固以怪之矣 本来;通"已"认为奇怪;
间令 暗使。间,私自,偷着 之次所旁丛祠中 往,到
旦日 第二天 指目 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
素爱人 向来 广故数言欲亡 故意;屡次
令辱之 使 笞广 用鞭、杖或竹板打
陈胜佐之 帮助 并杀 一齐
召令徒属 号令;所属的人 公等 你们诸位
藉第令毋斩 即使、假若 宁有种乎 难道
诈称 假装 袒右 露出右臂
为坛而盟 筑;盟誓 蕲下 攻克
徇蕲以东 攻占 比至陈 等到
数万人 几 弗胜 不
豪杰 指当地有声望的人 会计 集会商议
身被坚执锐 亲自;通"披";紧握着;铁甲;武器 伐无道 攻打
诛暴秦 消灭 社稷 国家
刑其长吏 惩罚
句子翻译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陈涉年轻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适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时期。误了期限,按法令都得杀头。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现在逃走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
天下苦秦久矣。 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托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部下,向天下人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此教我先威众耳。 这是教我们先威服众人罢了。
固以怪之矣。 自然就诧怪这事了。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 又暗使派吴广往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夜间用篝火装作"鬼火",又装狐狸叫,喊道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第二天,戍卒中到处谈论,都在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 吴广故意屡次扬言要逃走,使尉恼怒,让他责辱吴广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守卫边境而死的人一定也占十分之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况且大丈夫不死便罢,死就要干出大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几天后,(陈胜)下令召集三老、豪杰一起来集会商议大事。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将军亲自披着坚固的盔甲,手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无道的昏君,消灭暴虐的秦王
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 各个郡县里痛恨秦朝的官吏的,都惩罚当地郡县长官。
关键问题
本文选自哪部名著?作者是谁? 《史记》;司马迁
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分别是?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天下苦秦久矣。
陈涉为起所作的两方面舆论阀准备是? 丹书鱼腹;篝火狐鸣
陈涉是怎样一个人? 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有超人的才略和胆识。
文中能体现陈涉少时就有远大志向的一句是?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既表明陈涉对统治阶级无比愤恨又表明其伟大抱负的动员群众的名言是? 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词语解释
不辱使命 辱没、辜负 易安陵 交换
其许寡人 答应 大王加惠 给予恩惠
甚善 好 虽然,受地于先王 虽然这样
弗敢易 不;交换 因使唐雎使于秦 于是;派;出使
故不错意也 所以;错通"措" 请广于君 扩充
逆寡人者 违背 轻寡人与 轻视
非若是也 像;这样 虽千里不敢易 即使
岂直五百里哉 难道;只,仅仅 怫然怒 盛怒的样子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先生;曾经听说 布衣 平民
免冠徒跣 摘掉帽子,光着脚 以头抢地耳 撞;罢了
庸夫之怒 平庸无能的人 非士之怒 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仓鹰 通"苍" 休祲 吉凶的征兆
若士必怒 如果 缟素 穿丧服
色挠 变了脸色;挠,屈服 谢之 道歉
寡人谕矣 明白,懂得 徒以有先生也 只是

句子翻译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虽然这样,我从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我)愿意意始终守住它,不局限性 拿它来交换。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小看我吗?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即使拿一千晨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面积为五百里的(土地)吗?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这三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人啊。(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现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
关键问题
本文选自哪部作品? 《战国策》
秦王是怎样一个人? 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
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吏实有什么用意? 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九年级上册:《隆中对》-----陈寿
词语解释
亮躬耕于陇亩 亲自 好为《梁父吟》 喜欢
身长八尺 身体 时人莫之许也 承认、同意
惟博陵崔州平 只有 谓为信然 说;确实这样
屯新野 驻扎 先主器之 器重
谓先主曰 对……说,告诉 此人可就见 接近、趋向
不可屈致 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宜枉驾顾之 屈尊;拜访
先主遂诣亮 于是;拜访 凡三往 总共
因屏人曰 于是;命人退避 汉室倾颓 崩溃、衰败
孤不度德量力 衡量;估计 欲信大义 通"伸",伸张
遂用猖獗 因此;失败 然志犹未已 仍、还;止
君谓计将安出 计策;怎样;产生 自董卓已来 通"以"
非惟天时 只是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已经
此诚不可与争锋 的确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可以凭借;谋取
利尽南海 物资;全部取得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大概;资助、给予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兴旺富裕;爱抚、爱惜 帝室之胄 后代
总揽英雄 广泛地罗致 外结好孙权 友好
命一上将将荆州 将领;率领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 亲自
百姓孰敢箪食壶浆 谁;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以迎将军 来
诚如是 果真;这样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一天天
岂有意乎 有(这种)打算 岂愿见之乎 是否(可)
每自比于管仲 常常 君与俱来 一起
抑亦人谋 而且 挟天子 挟持、控制
因之以成帝业 凭借、依靠 若跨有荆益 占据
愿君勿复言 希望;再 所以资将军 用来……的
翻译
时人莫之许也。 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他这种比法。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你只可以到他那儿见他,不可以委屈(他)来。将军应当亲自去拜访他。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于是先主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孤不度德量力 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先生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曹操和袁绍相比,就显得名声小,兵力弱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但是曹操终于能虎胜袁绍,以弱胜强,不只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谋划得好啊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这大概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是否有(夺取它的)打算呢?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百姓谁敢不用箪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浆来迎接将军呢?
关键问题
文中提到的诸葛亮有何特点? 智识卓绝、才华横溢、抱负非凡,料事如神,关心国家大事,有卓越的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文中提到的刘备有何特点? 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虚心诚恳

九年级上册:《出师表》------诸葛亮
崩殂 死(皇帝)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实在;时
盖追先帝殊遇 原来是;优待,厚遇 以光先帝遗德 发扬光大
恢弘志士之气 发扬扩大 陟罚臧否 善恶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显示;治 是以先帝简拔 因此
以遗陛下 给予 悉以咨之 都;询问
亲贤臣,远小人 亲近;疏远 痛恨于桓灵也 痛心遗憾
躬耕 亲自 猥自枉屈 降低身份
卑鄙: 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由是感激 感动,激动
遂许先帝 于是;答应 二十有一年 通"又",表余数
夙夜忧叹 早晚 恐托付不效 实现
深入不毛 不长草(的地方) 庶竭驽钝 差不多;比喻才能平庸
托臣以以讨贼兴复之效 重任 以彰其咎 表明,显扬;过失
咨诹善道 询问 临表涕零 流下眼泪
句子翻译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路。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家会有司论其刑赏。 如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以及忠心耿耿做好事的人,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
必能使行和睦,优劣得所。 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因此我很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意为他奔走效劳。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陛下也应自行谋划,以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考察,采纳正确的意见。
关键问题
本文中诸葛亮主要向刘备提出了哪三条建议? 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感恩图报之情,表达其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九年级下册:公输――墨子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起于鲁 出发,动身
2、公输盘不说 通"悦",高兴
3、再拜 拜了两次
4、不可谓知类 明白事理
5、然胡不已乎 然:但是;胡:为什么;已:停止。
6、胡不见我于王 引见
7、子墨子九距之 通"拒",抗拒。
8、子墨子守圉有余 通"御",抵挡。
9、公输盘诎 通"屈",理屈。
10、吾知所以距子矣 用来……的方法
1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 入侵
二、翻译下列句子 答案
1、夫子何命焉为? 先生有什么指教呢?
2、宋何罪之有? 宋国有什么罪呢?
3、知而不争 知道(这道理)而不劝阻(楚王)。
4、此为何若人? 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5、九设攻城之机变 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
6、虽杀臣,不能绝也 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楚国的抵抗者)。
三、回答问题
1、墨子听说"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从而动身去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阻止楚国攻打宋国。

地利 有利 委而去之 放弃;离开
人和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故曰 所以
七里之郭 外城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限制;凭借
环而攻之 围 固国 巩固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是 威天下 震慑
池非不深 护城河 亲戚畔之 内亲外戚;;通"叛"
兵革 泛指武器装备 多助之至 极点
坚利 锐利 天下顺之 归顺,服从
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委而去之。 弃城而逃。
域民不以土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得道多者助,失道者寡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三、中心内容
1、本文论述了"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本文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

九年级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九年级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一、词语解释
舜发于 被任用 人恒过 常;犯过失
傅说举于 被选拔 衡于虑 同"横"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责任,担子;这 而后作 奋起
苦其心志 使┅┅痛苦 征于色 颜色
劳其筋骨 使┅┅劳累 发于声 吟咏叹息
锇其体肤 使┅┅饥饿 而后喻 了解
空乏其身 使┅┅贫困 法家拂士 同"弼"
乱其所为 使┅┅错乱 入则 在里面。指国内
所以动心忍性 用来;使┅┅惊动;使┅┅坚韧; 出则 在外面。指国外
曾益其所不能 增加。曾同"增"
二、 翻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经这样的人
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 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使他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行拂乱其所为 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人恒过,然后能改 人常犯过失,然后才能改正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三、中心内容
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 本文开头所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都是在经历了一番艰难困苦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3、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
答: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孟子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二者不可得兼 同时得到
2、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假如
4、贤者能勿丧耳 不丢掉
5、蹴尔而与之 用脚踢
6、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通"辨",辨别。
7、万钟于我何加焉 有什么益处
8、妻妾之奉 侍奉
9、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10、乡为身死而不受 通"向",从前。
11、是亦不可以已乎 停止,放弃。
1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性,天性
二、翻译下列句子
1、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呼尔而与之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从前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6、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
三、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以什么方式引出论点? 舍生而取义比喻
2、"鱼"与"熊掌"分别比喻什么?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
3、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批判了什么? 赞扬了"舍生取义",批判了"见利忘义"。
3、为什么行道之人、乞人不接受施舍? 因为这是侮辱性的施舍,受之有损人格。
4、写出一两个你所知道的舍生取义的历史人物以及他的名言。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第3个回答  2008-05-15
教学相长
曹刿论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唐雎不辱使命
扁鹊见蔡桓公
愚公移山
两小儿辩日
去私
周亚夫军细柳
出师表
干将莫邪
桃花源记
小石潭记
捕蛇者说
陋室铭
岳阳楼记
卖油翁
爱莲说
核舟记
黄生借书说
口技
河中石兽
登泰山记
奕喻
少年中国说
第4个回答  2008-05-15
*教学相长
*曹刿论战(第三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唐雎不辱使命
*扁鹊见蔡桓公
*愚公移山
*两小儿辩日
*去私
*周亚夫军细柳
*出师表
*干将莫邪
*桃花源记
*小石潭记
*捕蛇者说
*陋室铭
*岳阳楼记
*卖油翁
*爱莲说
*核舟记
*黄生借书说
*口技
*河中石兽
*登泰山记
*奕喻
*少年中国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