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 一份天津扶轮中学 历史风貌介绍

急求 急急急急
历史 风貌建筑 建筑 介绍 谢了

  全国最早的铁路中学——天津扶轮中学

  天津铁路职工子弟第一中学(简称天津铁一中),前身是天津扶轮中学,创建于1918年。该校是全国第一所铁路子弟中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良的校风,校址坐落在河北区吕纬路93号。�

  1918年1月,为解决铁路职工子弟失学甚多、入学困难问题,京汉、京奉、京绥、津浦四路职工联合发起组织了“铁路同人教育会”,会长为叶恭绰,董事有詹天佑等12人,着手筹办铁路沿线职工子弟学校。天津扶轮第一中学于当年10月11日成立,11月4日开学,首任校长顾宝埏。1920、1921年先后修建南北两座石头楼,为天津罕见之建筑。建校初期,该校为四年制中学,前两年是普通科,后两年分文科、理科、商科。1923年起,改为初中三年,高中三年。1926年,高中改设双轨制,分普通科和商科,在校学生400~600人。1937年,学校被日本侵略者强占作为陆军医院,部分教职工转移大后方。1940年,校长张新虞在湖南冷水滩筹备复课。之后,扶轮中学沿湘桂、黔桂铁路边撤退,边办学。作家赵大年(校友)曾以此为题材写了长篇小说《大撤退》。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11月4日在天津复校。新中国诞生后改称“天津铁路职工子弟中学”,1963年改称天津铁路一中至今。�

  扶轮中学创建之初,接受“五四”运动的洗礼,师生思想活跃。他们积极参加了京汉铁路大罢工、“五卅”、“一二·九”等运动的声援活动。1936年6月,学校成立了第一个共产党支部,有党员15人,是当时天津地下党在大中学校中最大的组织,连同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60余人,约占全校学生的15%。他们举办暑假工人业余识字班,赴农村向民众宣传抗日,慰问二十九军将士,以激励爱国抗战热情。在教学上,学校各项制度完善,师资力量雄厚,高薪聘请京津名师任教,特别注重中文、英文、数学等基础课教学。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曾说过:“我的数学事业是从扶轮开始的。”新中国成立后,天津铁一中获得迅猛发展,扩大了学校规模。1963年被北京铁路局定为重点中学。1965年9月7日,《天津日报》头版头条介绍了铁一中办学经验并配发了照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铁一中更焕发了勃勃生机。1988年被河北区认定为区级重点中学。1995年高考升学率达57.14%,获河北区重点校的第一名。陈省身从1988年开始,在母校铁一中设立了“陈省身奖学金”。现在学校已成为北京铁路局一类校,晋升为天津市重点中学。建校近80年来,“扶轮精神”代代相传,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各条战线上的专门人才和骨干力量。今日之天津铁一中,正如原校长雷杜在校庆题词中所言:“青山不老,绿水长流,石楼屹立,桃李成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5-11
天津市扶轮中学(原天津铁一中)是铁路企业办的一所完全中学,校址在河北区吕纬路93号。校园占地21282.88平方米,建筑面积13261.9平方米;有计算机房、语言实验室、多功能电化教室、理化生实验室、音乐教室、体育馆、图书馆、校史陈列馆、阶梯教室、会议室、礼堂等,教育教学设备齐全。操场面积 3807.2平方米。图书馆藏书5.5万册,学校固定资产约900万元。现有初、高中学生2297名,教职工156名,现任校长康臣,党支部书记张宏声。

学 校 沿 革

民国七年(1918年)二月,京奉、津浦、京汉、京绥四路员工联合组建的“铁路同人教育会”在北京成立。交通部次长(时任交通总长曹汝霖)叶恭绰 ⑴为会长、交通部路政司司长关庚麟⑵为副会长,徐世章⑶(时任交通部次长)、詹天佑⑷(时任总工程师)、施肇曾⑸(时任交通银行董事长)、周自齐⑹(前交通总长)、徐廷爵⑺、王景春⑻、任凤苞⑼、丁士源⑽、陈梦雄、孙鸿哲(1932年任唐山工程学院院长,现在的西南交通大学)、方仁元、龙学竞⑾为董事。随即以“扶轮公学”为统一校名在“四路” ⑿沿线筹建员工子弟学校。是年夏,铁路同人教育会借用位于吕纬路与五马路交口处属于津浦铁路局的一块地基用于创建子弟中学,即天津扶轮公学第一中学。这是我国铁路创办最早的一所员工子弟中学。聘请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堂的顾宝埏(赞延)先生任校长兼算术教员,主持建校工作;同年10月,学校面向“四路”员工子弟招生,首届招收新生2个班共80人(男生),聘请职员兼教员11人,11月4日开学,实行“壬子癸丑学制”(旧四年制中学),前两年为普通科,后两年分为文、理、商等科。经投标,由天津振元木器场承建的两座校舍楼分别于民国八年(1919年)和十年(1921年)建成投入使用,南楼为教学楼,北楼为办公兼宿舍楼,两楼均用青石条砌成,至今仍为该校标志性建筑。两楼于1993年被天津市河北区认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十一年(1922年)铁路同人教育会被撤销,该校改属北洋政府交通部直辖,更名为交通部第一中学,旋即改称交通部立天津扶轮中学,每年办学经费6—9万元,由“四路”分摊。

民国十二年(1923年)改行新学制(“壬戊学制”),成为“三三制”完全中学。

民国十五年(1926年)高中部除设普通课外增设商科班。

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属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直辖,更名为铁道部立天津扶轮中学。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开始招收女生入学。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七月,该校曾改属北宁铁路局教育委员会管辖。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该校有4个班426名学生,职教员49人。

是年七月底天津沦陷后,校舍被侵华日军强战为日本陆军医院。学校被迫停班后,部分师生随一些铁路职工(约2000人)向“大后方”南撤。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北方南撤的大批铁路员工聚集在湖南省冷水滩,校长张新虞遂以“扶轮中学”校名在冷水滩组织招生复课,当时有初一至高三共6个班。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春节前,该校在被迫继续南撤中解散。日寇投降后校长张新虞接受交通部任命,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在天津原址组织复校为交通部立天津扶轮中学,面向交通部所属的路、电、邮、航等系统员工子弟招生,复校后首届招生380人(初一4个班、初二2个班、高一1个班)。

天津解放前夕,全校共有学生11个班529人,职教员35人。

1949年天津解放后,学校属于天津铁路管理局直辖。

1950年改称天津铁路职工子弟中学(天津铁中),面向天津铁路管理局内铁路职工子弟招生。

1949、1950两年,高中部曾终止招生,原高中部改设“铁路通信信号班”。

1951年通信信号班学生毕业后,高中恢复招生。

1953年初中扩为6轨、高中双轨,1956年高中也扩为6轨。是年,天津铁路管理局并入北京铁路管理局,学校随之属北京铁路管理局(1958年改为北京铁路局)管辖。

1958年建立校办工厂,并在南仓建校办农场;随之南仓铁路小学并入该校为其附属小学,又在中山路70号设6个班为其分校。

1960年,南仓附小恢复独立建校为南仓铁路小学;中山路分校也迁至调纬路西口。

1963年随着天津铁二中的成立,该校改称天津铁路职工子弟第一中学(天津铁一中)。

“文革”开始后“停课闹革命”,分校撤销,学校改属天津铁路分局管辖。

1968年初中恢复招生,学生分片就近入学,不再招收外地住宿生。

1973年高中恢复招生,实行“三·二学制”;

1983年恢复“三·三学制”;学校也基本稳定在30多个班、1600多在校生的规模。

1997年天津市教育局(津教批[1997]17号)批准该校为市级重点中学。

2004年10月29日为了适应铁路主辅分离的改革,由原天津铁路分局与天津市河北区政府签署移交协议,原铁一中整体(包括组织、人事、资产)划归河北区教育局管理。

2005年9月经河北区编制委员会北编字(2005)23号文件批准该校申请,恢复“天津市扶轮中学”校名。11月4日启用新公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