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的意思是:不要说日落之时天色已晚, 满天的红霞依然很瑰丽。写出了诗人对老年人的生活寄托了一种瑰丽的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气势豪壮、奋进不 息的精神。

酬乐天咏老见示

唐代: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译文:

人谁不顾虑要衰老,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

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

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接触了解的人越多观察起来更加一目了然。

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

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扩展资料:

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六十四岁的刘禹锡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此时,他的同龄人白居易以同样的身份留居洛阳也已三年。终于相聚在一起,彼此都十分高兴。但白居易在写给刘禹锡的《咏老赠梦得》一诗中,表现出了对衰老的一种消极悲观情绪,刘禹锡便写了这首答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酬乐天咏老见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8-15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是一句汉语诗句,意思是不要说日落之时天色已晚,满天的红霞依然很美丽,既写出了诗人对老年生活的一种瑰丽的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气势豪壮、奋进不息的精神。该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细想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比喻老当益壮,老有所为,带有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意义。

《酬乐天咏老见示》唐·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原诗译文:

       没有谁不对变老有所顾虑,因为老后没有谁会怜惜。身体日渐消瘦,腰带日渐缩紧,头发变的稀疏,帽子也开始偏斜。放弃了书卷只因爱惜自己的眼睛,常年的艾灸只为了延年益寿。经历了诸多事情并深谙世事不易,阅历了无数的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仔细思考便觉得庆幸,忧虑的心情也开始释然。不要说日落桑榆天色已晚,落日的霞光依旧映红满天。

创作背景:

       唐文宗开成元年(836),64岁的刘禹锡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但是实际上已经远离了政治舞台;而此时,身为同龄人的白居易也以同样的身份留居洛阳近三年,这两位诗词至交在经历了长期的仕途辗转、阅尽了人世沧桑之后,聚在一起十分高兴。由于彼此都已进入暮年,免不了同病相怜,衰老悲观。白居易在写给刘禹锡的《咏老赠梦得》一诗中,便表现出了对衰老的一种消极情绪,于是刘禹锡便写了这首答诗作为回应开导白居易。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04
  桑榆,古人认为太阳升起的地方,后来借指太阳,引早为人的年龄,年纪.下句是"为霞尚满天",意思是还有满天晚霞,足可有一段时间的辉煌.整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要觉得年纪大了,其实还有很多发挥自己余热,大可作为的时光呢.
  作品内容
  年代:唐
  作者:刘禹锡
  作品:酬乐天咏老见示
  内容: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这是过了花甲之年的刘禹锡写给诗文至交白居易的一首答
  诗。白居易在《咏老赠梦得》一诗中,表现出一种对衰老的消
  极悲观情绪。

  刘禹锡在这首答诗中,先叙述了老年的苦况:体瘦、发稀、
  眼昏、病多,以至衣带渐宽,帽冠自偏,无法读书,医生常相
  伴。这当然令人不免自悲自怜。但诗人随后笔锋一转,描述了
  老年人值得自豪自傲的长处:历经人世荣辱沉浮,对社会有了
  更深的了解;目睹众生的愚贤善恶,对人生有了更清醒的体味。
  诗人认为,只要细细思量回顾人生,那么便可对一切都释然了,
  这是人老之后的一种境界。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对老年人的
  生活寄托了一种瑰丽的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气势豪壮、奋进不
  息的精神。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12-23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的意思是:不要说日落之时天色已晚, 满天的红霞依然很瑰丽。写出了诗人对老年人的生活寄托了一种瑰丽的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气势豪壮、奋进不 息的精神。

酬乐天咏老见示

唐代: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_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译文:

人谁不顾虑要衰老,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

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

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接触了解的人越多观察起来更加一目了然。

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

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扩展资料:

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六十四岁的刘禹锡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此时,他的同龄人白居易以同样的身份留居洛阳也已三年。终于相聚在一起,彼此都十分高兴。但白居易在写给刘禹锡的《咏老赠梦得》一诗中,表现出了对衰老的一种消极悲观情绪,刘禹锡便写了这首答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酬乐天咏老见示

第4个回答  2008-05-11
桑榆,古人认为太阳升起的地方,后来借指太阳,引申为人的年龄,年纪。下句是"为霞尚满天",意思是还有满天晚霞,足可有一段时间的辉煌。整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要觉得年纪大了,其实还有很多发挥自己余热,大可作为的时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