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是谁发明的

陶艺是谁发明的!!!!!!!!!!!!!!!!!!!!!!!!!!!!!!!!!!!!!!!!!!!!!!!!!!!!!!!!!!!!!!!!!!!!!!!!!!!!!!!!!!!!!!!!!!!!!!!!!!!!!!!!!!!!!!!!!!!!!!!!!!!!!!!!!!!!!!!!!!!!!!!!!!!!!!!!!!!!!!!!!!!!!!!!!!!!!!!!!!!!!!!!!!!!!!!!!!!!!!!!!!!!!!!!!!!!!!!!!!!!!!!!!!!!!!!!!!!!!!!!!!!!!!!!!!!!!!!!!
bunenluanda

陶器是指以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900度左右的高温下焙烧而成的物品,品种有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早在商代,就已出现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质的硬釉陶。陶器的表现内容多种多样,动物、楼阁以及日常生活用器无不涉及。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陶器的发展历程

中国陶瓷的蒙昧时期(约1万年前—约公元前13世纪)
陶器的诞生最直接的原因是火的使用。大约在170万年至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代就开始用火了,被焙烧的土地或粘土会变得坚硬,这给了原始先民以灵感,由此而发现了陶器。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认为,制陶术的发明“在某种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来源,从而开始过定居生活”。据传在炎帝神农氏时代,人们还发明了制陶技术。《周书》记载:“神农耕而作陶。”陶器的发明,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作斗争的崭新的一页,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项技术革命。虽然远古陶器原料粗糙、造型简单、烧成温度偏低,但这毕竟是人类利用化学变化制造器物的尝试,它的发明,大大地改进了原始先人的生活质量。
在漫长的中国陶瓷发展历程上,这时的陶器制造还处于一个蒙昧时期,尽管它是那样的五光十色,那样的绚丽多姿,但相对精美的瓷器制造工艺而言,一直处于懵懵懂懂的初级阶段。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考古发现了大量早期制陶遗迹,如距今约10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陶罐、广西桂林甑皮岩残灰陶片、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发现的陶器碎片。此外还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红陶、7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彩陶、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的黑陶等。让人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是,4000多年前龙山文化薄如卵毂的蛋壳黑陶,至今无法仿造出来。先民用神奇的双手,借助天地间的圣火烧制黑陶,再一次有力地印证了华夏文明的演进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连续性和统一性,可中国各地的考古证明,各地区往往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有自己的文化源头。
我曾前后实地考察过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大溪遗址、仰韶遗址、马家窑遗址、龙山遗址、大汶口遗址、良渚遗址、红山遗址、三星堆遗址以及西藏、新疆、青海等广大地区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并对其进行了大量比较鉴别。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部落古代先民的专利品,任何一个古代农业部落和人群,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都能在各自独立的环境中创造出来,欧洲已发现二三万前的陶器。我所见到的这些文化遗存,可以说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土著文化,而决不是所谓“中国文明西来说”,不是中国史前文化只是仰韶彩陶文化和龙山黑陶文化的概念,也不是在近代中国史学界占主导地位的“中华文明起源于中原而后光被四夷”的观点。“文明西来”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虽然已知欧洲制陶历史早于中国,但要从欧洲流传过来,几乎没有可能性。当年发现马家窑文化的瑞典人安特生曾宣扬此说,但到了晚年也彻底改变了这种看法。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很大,高山、大川、森林、沙漠等造成阻隔,不同地区形成不同文化的特点,导致中华文明起源是多元的,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取长补短,相互融合,丰富内涵,最终逐步走向一体化,成为大中华的主流文化,这犹如无数条涓涓细流最终汇入浩瀚的长江、黄河一样。
陶器制造和使用是人类文明的进步,相对以后发明创造的瓷器而言,它似乎处于一个孕育时期。人们仔细鉴赏这一时期的灰陶、彩陶、黑陶、白陶等,从中可以汲取智慧,诱发灵感,激扬豪情与自信,在精神上获得巨大享受。

中国陶瓷的萌芽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公元1世纪)
中国瓷器经过古陶器漫长的孕育,终于在希望的原野上萌芽。大约在夏商之际,原始瓷器发轫于赣、浙一带。商代中晚期的“原始青瓷”已经像模像样了,它可能为我国瓷器的鼻祖,属于瓷器的萌芽时期,这为瓷器的发明创造了一个重要条件。尽管在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原始瓷,但那只是偶然的现象,还不具有普遍的意义。
当商代冶炼青铜的炉火在神州大地闪烁以后,陶艺的光彩就日趋黯淡。此时,原始青瓷终于横空出世,光耀神州。瓷器生产要具备下列条件:1、瓷土须是高岭土;2、要有玻璃质感的釉色;3、通常烧制的温度在1200~1300℃。与陶器相比,瓷器具有质地坚硬和清洁美观的优点,敲击声清脆悦耳。当中原国家大规模铸造精美的大型礼器以祭祀冥冥之中的神明时,越人却用珍贵的青铜铸造工具、农具和兵器,脚踏实地面对现实,努力务实地发展经济,将“耕战”视为国家事务的重中之重。越人依山势建造龙窑,提高了窑炉温度。采用泥条盘筑法为成型工艺,在原始瓷器上施薄薄的青黄色釉,又因釉中含铁,瓷器呈青绿色,故名青瓷。
去年春天,我在江西考察古窑遗址时,同行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樊昌生先生告诉我:商代最大的窑场已在鹰潭市童家镇角山被发现,据专家对原始青瓷测试数据表明,它和近现代瓷器没有什么区别,遗址面积3万余平方米,已揭露400平方米,发现馒头窑和龙窑炉近10座,先后出土完整和已修复器物570余件,器形有鼎、壶、尊、豆、碗、瓮等,流行圜底器、三足器和非常少见的平底器。装饰纹样最多的是云雷纹、方格纹、叶脉纹、弦纹等。我在浙江湖州考察时见过商晚期原始青瓷,在德清看到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原始青瓷的碎片。在萧山、诸暨、绍兴交界处考察印象特别深刻,那里有质量很高的原始青瓷,春秋时期这里好似今天的经济开发区:烟囱林立,作坊满地,窑场遍布,是当时手工业制陶和交易的中心,这为越国赢得巨大的利润,也为最终越人击败吴国,作好了财力上的准备。春秋战国时代的原始青瓷,比以前规范,胎泥精选,釉料配制,拉坯由手工盘条改进为轮制,器型纹饰部分借鉴青铜工艺渐趋美化。这证明长江流域、南方地区在商代同样有发达的文明。
秦汉之际的原始青瓷技术从理论上讲应该不断前进,但事实却出现了大倒退。战国末年空前的征战,引发社会动乱,导致原始青瓷技术发展的停顿,甚至中断。秦汉的原始瓷好像完全是另起炉灶的,看不到直接的传承关系,故只能称之为“釉陶”。但是原始瓷在越国故地复兴,又似乎说明原始瓷的工艺传统和影响并未完全断绝。秦汉的原始瓷以仿铜礼器的鼎、盒、壶、钟为常见,很少发现战国时盛行的碗、钵、盘、盅等一类的饮食器。装饰的纹样以弦纹、水波纹、云气纹等为主,甚至完全不用战国时常用的S纹等装饰。
汉代由于社会稳定,农业、手工业发展较快,厚葬风气在民间普遍盛行,从墓葬出土来看,器物还是沿袭仿造青铜礼器随葬的旧俗。西汉晚期烧制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以盘、罐、碗、耳杯等为主,同时出现了屋、仓、猪栏、羊舍、牛羊鸡犬等明器和瓷塑。我们在浙江汉代龙窑遗址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原始瓷向瓷器演进的整个过程,青瓷终于随着社会进步从萌芽走向成熟,这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陶瓷的建制时期(约公元2世纪—约公元6世纪)
凝聚着古越人智慧结晶的龙窑技术及其产品在浙江大地上日臻完善,在经历战国秦汉数百年的动荡与停滞以后,东汉晚期以上虞小仙坛窑址为代表的宁绍平原东部地区,终于率先烧制出成熟瓷器,瓷器完成了历史上的“隶变”,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里程碑,中国瓷器从此走进了建章立制的伟大新时代。中国是陶瓷的故乡,“China”迈向世界,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从上虞县小仙坛东汉晚期窑址出土的青瓷,质地细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温烧成;器表通体施釉,胎釉结合得相当牢固;釉层透明,莹润光泽,清澈淡雅,秀丽美观。越人率先奏响了成熟瓷器诞生的前奏曲,并最终成就了青瓷的发明创造。这件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事件在浙江完成,是越人智慧、创造力的表现,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物质文明的伟大贡献。
瓷器比陶器坚固耐用,清洁美观,造价低廉;原料分布极广,蕴藏丰富,容易推广烧制。瓷器这一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笋,以顽强的生命力在中华大地茁壮成长。东起东南沿海的江、浙、闽、赣,西达长江中上游的两湖、四川都相继设立瓷窑,分别烧制具有地方特色的瓷器。南方的越窑、瓯窑、婺州窑、德清窑等窑炉林立,争奇斗艳,出现空前繁荣的景象。其中以越窑发展最快,窑场分布最广,瓷器质量最高,器型更趋完备,成为引领瓷器潮流的带头羊。
瓷器到了三国时,吴国统治者盛行以青瓷陪葬。对平民百姓来说,价廉物美的随葬器皿莫过于陶瓷制品。厚葬之风对制瓷业的刺激作用是可以想见的,更促使青瓷制作技艺提高。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瓷器生产跃进时期,晋代首次出现了中国文字史上的“瓷”字,“晋瓷”不仅数量多,而且器型更加丰富多彩。青瓷制瓷区域也由南及北推进,特别是北方山东淄博窑在北齐时期已生产优质青瓷。我到淄博窑考察过,那里的青瓷无论是造型,还是釉色都是仿造南方越窑的。青瓷一统天下,烧制的地域进一步扩大,但此时也有少量的黑釉瓷和白釉瓷被发现。这个时期,社会动荡,战乱不断,民族的融合及佛教文化的传入,促使陶瓷艺术风格的多样化。
青瓷、白瓷、黑瓷的相继出现,标志着中国瓷器建制已大功告成。北方制瓷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白瓷的出现,为制瓷业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从出土文物看来,白瓷最早出现于北朝的北齐,迄今发现最早的白瓷是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的白瓷。隋大业四年(608年)的李静训墓,也出土了一批白瓷器,胎质洁白,釉面光润,其中的龙柄双边瓶和白瓷龙柄鸡头壶为最精。有了白瓷,才可能有影青、青花、釉里红,才可能有斗彩、五彩、粉彩等琳琅满目、色彩缤纷的彩瓷。黑瓷的原产地在浙江德清,我前年在遗址考察时还拾得春秋时代的褐黑釉瓷片,可见黑釉瓷产生也有漫长的孕育发展过程。东晋之后,北方也开始烧制黑瓷。河北平山县北齐崔昂墓出土的一件黑釉四系缸,标志着北齐时期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黑瓷。这一切都为唐宋北方名窑的普遍出现打下坚实基础,也是唐宋瓷业高峰时期到来的序曲。

中国陶瓷的高峰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0年)
唐宗宋祖,一代天骄。盛唐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弥漫在社会氛围中。文人也出入边塞,习武知兵,当时著名诗人很少没有亲历过大漠苦寒、兵刀弓马的生涯。这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文武全才、生活浪漫的巨人们非常相似。到了唐玄宗时李白那种豪迈气度,依旧跃然纸上,这就是大唐气象。陶瓷进入了唐代,才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跨入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瓷器高峰时代。奔腾的骏马,“沙漠之舟”骆驼,肥硕的仕女俑,雄健的武士俑等,色彩艳丽的唐三彩成为唐代陶瓷工业繁荣的标志。唐代商贸极度繁荣,使得铜钱不敷应用,为了聚铜制钱,朝廷诏谕天下禁用铜器。瓷器使用越来越广泛,加上茶道盛行,茶具需求量大增,也引起了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高祖下诏“制器进御”,同时派官员前来管理烧制瓷品,销行全国。
盛唐时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在南方专门烧制青瓷的越窑,聪明的工匠试制出了一种特殊的瓷器,瓷胎轻薄致密,釉层晶莹细润,在入窑前还要在匣钵上加以特殊处理,最终烧成了润泽如玉、清亮似水的“千峰翠色”秘色瓷!北方以“白如雪”为代表的邢窑生产的白瓷,瓷胎、瓷釉白度都很高,叩之发出金石之声。四川等地也烧制白瓷,唐代大诗人杜甫晚年生活在成都,他就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诗云∶“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杜甫将距成都不远的大邑白瓷描绘得细致确切。黑、黄、花瓷及绞胎瓷器烧造成功,以长沙窑为代表的彩瓷、巩县青花瓷的出现,寿州窑黄釉瓷的烧制,打破了“南青北白”比较简单的抗衡。从唐末五代开始,中国瓷器史上出现了名窑林立的鼎盛局面。
公元960年,赵匡胤被部将拥戴为皇帝,建号宋,从此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社会比较稳定,促进生产的恢复和社会进步,但盛唐时期那种雄健尚武的精神逐渐丧失。贵族出身的赵氏皇帝文化素养极高,喜欢素雅娴静的釉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色调。两宋时期官窑制度确立, “五大名窑”即官窑、汝窑、哥窑、定窑、钧窑等各领风骚。官窑的瓷器形成了不同于民窑器物的艺术风格。这标志着中国瓷器制作达到了空前的高峰。
宋朝是中国科技、文学和艺术高度发达的时期,陶瓷业蓬勃发展,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地方风格浓郁。宋瓷的美学风格,近于沉静素雅,钧瓷虽灿如晚霞,但也不像唐三彩的热烈华丽。宋瓷所创造的新的美学境界,不仅重视釉色之美,而且更追求釉色质地之美。宋代统治者为从根本上摧毁吴越国的政治基础,将生产秘色瓷的上林湖窑工征调到北方,从而加强技术力量,使北方诸窑兴旺发达起来。秘色瓷曾经是中国陶瓷史上登峰造极的佼佼者,却伴随着唐王朝的衰落而沉寂了。
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宫廷专职文物保管员吕大临编撰《考古图》,所收铜器210件,玉器13件。书中绘制器形图,还记录器物的尺寸、铭文等供人们研究。从此文物鉴定与学术研究融合一起,这在宋以前是没有的。这种著录在文物鉴定史上是一种创举,为后世文物研究开了先河,也为瓷器全面仿制先秦礼器奠定了基础。
宋代还出现了“六大窑系”即指北方的定窑系、钧窑系、耀州窑系、磁州窑系和南方的龙泉青瓷窑系、景德镇青白瓷窑系,此外还有著名的建窑、吉州窑、潮州窑、繁昌窑等。窑系的形成是我国古代各地制瓷工匠互相学习、不断创新的结果,也是制瓷工艺在传播过程中,受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的影响应运而生的产物。同时因为竞争,一种瓷器在市场上受到欢迎,会导致邻近瓷窑的相继仿制,继之就是瓷窑的增加与窑场的扩大,形成瓷窑体系。此时不同的窑口的瓷器有各自不同的独特风格,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南宋时为应付宫廷、官府的需要,开始生产一种富有诗意的名称叫梅子青、粉青釉的龙泉瓷器。龙泉窑迅速发展,除了龙泉地区自然条件的优越,还因入金以后,北方瓷业衰落,南宋立国水乡、海隅,水上交通发达,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南宋政府又以发展海外贸易为国策,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年)为防金银外流,“命有司止以绢布、锦绮、瓷器之属博易”(《宋史·食货志》),这更刺激了瓷器的出口。龙泉青瓷在东亚和东南亚及东非、阿拉伯诸国都是很受欢迎的商品,这种情况到了元代仍有盛无衰。有海外市场的支持,终于迅速发展为一个窑场众多的庞大窑系。
同宋并列的辽金,是我国契丹族与女真族在北方建立的地方政权。辽代的制瓷业主要是由战争中俘获来的汉人发展起来的。据《辽史》记载,从太祖至世宗多次对定州等地进行掠夺。定州是定窑所在地。离定州不远的邢窑一带60多年之中发生战祸28起,《资治通鉴》对此有较详细的记载。辽金制瓷的工匠,大多是来源于中原的磁窑镇和定窑。辽金的瓷窑,已知的有赤峰缸瓦窑等7处之多,辽金的瓷业成就主要来自华北地区汉族工匠的创造。
唐代瓷器的输出,主要是作为礼品赏赐来使和馈赠外国王室的,晚唐五代时期才通过贸易渠道出口。唐代越窑、邢窑、长沙窑等瓷器的输出主要靠“丝绸之路”,由新疆到波斯,由波斯抵叙利亚及地中海沿岸各国,同时还通过交州、广州、泉州、扬州四大港口的海路运往国外。宋代我国瓷器运销到外国,出口主要靠海路,如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港口。在地中海沿岸、东南亚和东亚等国出土大量的中国古代瓷器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宋代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的最大贡献是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瓷器作品的仪态和风范高贵、典雅,为后世陶瓷业长期模仿,令人赞叹并为之倾倒。

中国陶瓷的“独秀”时期(公元1271—公元1911年)
元帝国的建立,结束了宋、金、西夏对峙的分裂局面,它为明清两代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瓷器发展史上,元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国内市场的统一,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刺激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元政府重视对外贸易,至元廿一年(1284年)起,政府欲将海外贸易变为官办,禁民间私自贸易,但事实根本无法禁绝,官营和民营的海外贸易都十分发达。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说,“元朝瓷器运销到全世界”,可见其外销之广。元代的瓷器生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元代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官方瓷业机构,专门负责官府用瓷及官办贸易所需瓷器。瓷局代表朝廷,集中了人才、技术、原材料等多种优势,这对景德镇瓷业的发展是一个有力的促进。明代初期,景德镇设御窑厂,专门烧制官府用瓷。为确保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官府把在战乱中失散的工匠又重新集中起来,景德镇制瓷规模空前庞大起来,“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反映了瓷业繁荣的景象。中国制瓷业由宋代“百花齐放”,进入了景德镇窑“一枝独秀”的“独秀”时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赢得了“瓷都”的桂冠。
景德镇制瓷业在元代进入了一个创新时期。工匠们改进制胎原料,采用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提高了烧成温度,减少了器物变形。卵白釉瓷“枢府瓷”驰名天下,闻名遐迩的青花瓷出现后,很快占据了我国瓷器生产的主导地位,另有刚刚问世的釉里红,以及各种单色釉瓷,蓝地白花瓷等,从而结束了元代以前瓷器的单一影青釉和单一刻划花装饰的局面。元青花瓶,最近在国际拍卖市场拍出2.3亿人民币的天价。
青花瓷使中国绘画技巧与制瓷工艺的结合更趋成熟,强烈的中国气派与风格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所谓的青花是指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釉下彩瓷器。青花瓷的特点:一是青花发色鲜艳,色彩稳定;二是青花为釉下彩,纹饰永不褪脱;三是我国云南、浙江、江西都有青花的原料出产,也可从波斯进口,供应充沛;四是白地蓝花,明净素雅,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凸现出来;五是价廉、实用、美观。青花瓷的这些明显优点,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起来,景德镇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明代瓷器生产几乎由景德镇一统天下,各类陶瓷艺术品璀璨生辉。景德镇不仅官窑兴旺,民窑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了“官民竞市”的局面,这种竞争促进了瓷业的发展。景德镇已成“天下窑器所聚……万杵之声殷地,炎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的江南雄镇。永乐、宣德年间的铜红釉和其他单色釉的烧制成功,釉上三彩、五彩、多彩等在工艺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并研烧出了斗彩瓷。以成化斗彩为代表的彩瓷,是我国制瓷史上的空前杰作,它表明了当时制瓷业高超的技术水平。景德镇将我国瓷器装饰技术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清初,随着封建政权的相对稳定,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顺治二年手工业“匠籍”的废除,国外对中国瓷器的需求量的增加,使景德镇瓷业生产在清代前半期达到复元,代表了整个时代的水平。自康熙十九年御窑厂正式恢复到乾隆中叶,瓷业生产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制瓷技术更趋娴熟精湛,品种尤为丰富多彩。高低温颜色釉“莹润纯全”,珐琅彩、粉彩精细秀雅,特别是康熙青花、五彩、三彩风格别致,雍正墨彩朴素清逸,釉里红发色纯正,鲜艳瑰丽,而乾隆瓷器以奇、巧、新、精取胜,玲珑和瓷雕等工艺瓷巧夺天工。造型精巧、装饰靡丽、瓷质莹润三者兼备,构成了康雍乾三朝瓷业的辉煌成就。此时,景德镇瓷业步入了黄金时代。
潮涨潮落,中国瓷器终于盛极而衰,景德镇瓷业到嘉庆至宣统时期,无可奈何地走向衰败了。特别是让中华民族蒙受屈辱的鸦片战争后,景德镇更是加剧萎缩。去年在纪念景德镇建镇千年时,我与我的老师汪庆正在“探索景德镇千年之功过”对话时,汪老指出:“我们要重振中国瓷业的雄风。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编《中国陶瓷史》一书时讲过,景德镇是中国的瓷都,但现在各地都在追赶,景德镇要有所作为。目前中国瓷器在世界排名第六、第七位上徘徊,世界各地大饭店根本不用中国瓷器,很多器物只能在国外地摊上卖:无论是工艺、原料都落后了。现在国外用动物骨头做原料,配上瓷土,既白又轻,图案新颖,细腻精美,好的一只盆子值我们一桌青花瓷的钱。我们不能老是吃老祖宗的遗产,老是搞仿古没有出路,总要走进死胡同的。我们必须在实用瓷的开发上下功夫,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夺回国际市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5-13
狂人刑良坤语录: “一百年来,全世界的陶艺都没有一点进步,到我这里才有了飞跃。在科学技术领域,只有发明创始人,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代大师。我就是这样的一代大师!”

一、狂人刑良坤其人其事

陶艺家,1955年出生于山东,成长于大连。
大男人——身板粗壮,性情豪爽,里外透明,不知伪装,敢想敢闯,底气足,脾气犟,拉弓不回头,行事无商量。
大浑人——做过农民、当过木匠、工厂钳工、电工、维修工,辞职做过个体、养花、卖花、搞收藏,做陶艺。
大情人——喜欢漂亮女孩,放言漂亮女人使他思维灵敏,是他事业发展的推力器。
大傻人——不惜倾家荡产、几度离婚,价值百万元藏品无偿捐献,又借钱拉债搞陶艺。正如他爱说的一句话“我赤脚的难道还怕你穿鞋的不成!”
大狂人——以20项陶瓷发明专利、2万余件陶艺作品成为世界陶王而被称为大名人;爱放狂言,比如:全世界最好的陶艺在我家、世界上比我聪明的人太少了、陶艺成功只能靠我,我应该得诺贝尔奖等等。
大怪人——他很富有,起码也是亿万富翁,但是他又很穷,曾经四处行讨。有老外出1300万元买他的作品,他理都不理。他的作品只送不卖,爱朋友不爱钱。

想得诺贝尔奖的陶艺“怪人”

邢良坤,圈内圈外知道他的人不少,评价却很不同——
“邢良坤?他是个农民!结了四次婚,文化低,才念了五年书。”
“他啊,绝对是个天才!就冲着那20多项专利发明,两万多件陶艺作品,称他为世界陶王绝不为过!”
“这小子,桀骜不驯,像匹野马;还特别能吹,敢说大话。”
……
就是这么个褒贬不一的邢良坤烧出的陶,被主要收藏古代作品、基本不收现当代陶艺家的作品的故宫博物院破例收藏,而且收藏了两回。1994年,邢良坤在北京美术馆搞展览,当时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他的11件作品,4年以后,又收藏了他的15件作品。
在陶艺界,邢良坤是个异类,但你又不得不对他另眼相看,甚至不能将他当作常人来看待。在研究硅酸盐的陶瓷领域,他取得了20项发明专利,获得大世界吉尼斯科研成果之最,并运用他的专利创作出2万多件令人叹为观止的陶艺作品。在辽宁省博物馆、旅顺博物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日本丸龟美术馆、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以及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他的作品。
印象中搞艺术的人都喜欢晚睡晚起,所以当我们约定邢良坤早上8点来宾馆接我们的时候,觉得很过意不去。
“我每天早上5点起床,现在已经照料好我的花草和鱼儿啦。”邢良坤一见我们就噼里啪啦地说开了。
坐上他的三菱吉普,车子跑得飞快。“开车就得像我这样,反应灵敏,伸缩自如啊。我不吹牛,我开了19年的车,大小事故没有出过。”邢良坤的嗓门又粗又大。这是个一见面便让人印象深刻的人,原因之一是他的语不惊人誓不休,之二是他令人震惊的自信心。只要你不追究他的鲁莽,这个山东大汉的直率还是很可爱的。他在接受媒体访问的时候总是说:“我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一辈子什么都学过,就是没有学会说假话。”

百年陶艺有了飞跃

“这个吊球是我刚学陶艺的时候烧的,里面是五层吊着,层层都有活环死扣,一层层包起来的。直到现在它还是个世界之谜。”
“再看这个,三个泥条顶起来一个球,球体也是泥条,里边还带个中心塔尖。制陶的人都知道,它不符合常规,因为泥条不能多层连接。但是它就是层层连接,还不带裂的,你想仿制也仿制不了。”
邢良坤既非学院派,也非民间艺匠,却在制陶工艺方面,独创出了火焰定位、悬空陶塑、无接面陶塑、泥条多层连接、多层转心瓶、多层吊球等被业内认为是“不可能”的高难度现代制陶技艺。仅5年的时间,他在釉的配制上又开创了立体开片釉、套彩珍珠釉、红天目、多彩网釉、釉面开片等,多色立体开片更是打破了制陶史上千年的沉默。
“一百年来,全世界的陶艺都没有一点进步,到我这里才有了飞跃。在科学技术领域,只有发明创始人,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代大师。我就是这样的一代大师!”邢良坤有点狂。

像我这样聪明的人太少了

跟陶瓷打交道之前,邢良坤都干了些什么?
“5岁开始流浪,做过农民、木匠、工人,刷厕所、掏粪、扫大院、做装卸,什么活没干过?”这段很长的艰苦岁月,极大地磨炼了他的毅力。而邢良坤这个奇人,也就是有本事做到每干一行都是最出色的。“我在工厂里,车、钳、铣、铆、电焊、钳工、木工、维修,都是第一流的。这就是我的脾气,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
邢良坤说过,不敢破釜沉舟的人永远成不了大器。他的第一次“破釜沉舟”是养君子兰。你不得不佩服他,之前对花一窍不通的人,后来成了“花迷”、“花痴”,而且他养的君子兰就是比别人好,不光是在大连,整个东北三省,他是公认的养君子兰的一把好手。去年开始,邢良坤又喜欢上了养鱼。现在他家里,养着好几大缸的鱼。经常有人将快死的花草鱼儿送到他这儿,经过他的照料都会奇迹般地复活。他可以为抢救一条鱼一夜都不睡觉。他觉得自己和花鸟虫鱼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沟通,他懂得它们的心思。
“我的性格很粗野,一看就是傻大黑粗的人。可是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比我细。整个家庭的管理,小到一根针一根线,大到整栋楼房,你找不着一个有碰疤的地方,只要一坏马上修,因为我这个家里不允许有一点毛病,有一点坏的东西。”
“什么都不爱好的人活到50岁都很难,爱好得越多,他的生命就越长。为什么?他爱好的时候,他在用脑子啊。”
邢良坤喜欢“吹牛”,侃起来是海阔天空,滔滔不绝。他觉得世界上干事情认真的人太少了,像他这样聪明的人也太少了。

我必须成功!我从不给自己留后路!

靠卖兰花赚了七八百万,邢良坤第一次破釜沉舟就成了大富翁,邢良坤第二次破釜沉舟则是将手中的钱全部换成了陶瓷、古董和家具。他开始专心致志地研究起陶艺来。1989年,他举办了自己收藏的日本古陶展,有人要高价收购他的全部藏品,他不为所动,却将1300多件珍品悉数捐给了辽宁省博物馆。他说:“多好的藏品,也是别人的,我已经研究透了,我要烧陶,要把邢良坤三个字写进陶艺史。”于是,邢良坤又开始了第三次的破釜沉舟。
在此后的五年里,邢良坤日夜围着陶土和窑炉转,捏陶坯、烘水分、进窑炉……他每天工作20多个小时,经历了上万次的失败,得出了自己的沾釉、水分处理、胚的湿度、进窑的烟雾度等参数。每天邢良坤要烧4窑炉,用掉三四罐50公斤的液化气,捏掉4吨的泥巴,一年下来,“烧”掉的人民币少说也有两三百万。烧到最后,饭店也顶出去了,老婆也跑了,连吃面条的钱都没有了,邢良坤又回复到倾家荡产。
“那个时候可苦了,”模特出身的傅美是他现在的妻子,是这个有着二十来号人的陶艺研究所的总管。“夏天要在1000多度的窑边呆着,简直是遭罪。而冬天又特别地冷,手脚都冻僵了。”说到邢良坤,傅美却是一脸地幸福:“他呀,就像一个大小孩,最喜欢那种亮丽抢眼的衣服,和他的脾气一样,也和他的烧出来的陶瓷颜色一个样。”
“人生最大的乐趣不是占有,而是创造!在英国的时候,经常看到白发苍苍的八十岁老人还在那么认真地工作,很感动。我把那种精神学过来了,人活着就是一种精神,精神垮了什么都完了。”

我的作品都是国宝,只送不卖!

烧窑就是烧钱,但是邢良坤从未出售过一件作品,所以现在的他其实是过着行讨的生活。从1989年至今,很多人无私地资助过邢良坤,如果没有这些人,别说烧窑,就是全家人吃饭都成
问题。邢良坤说,为了这些人,他必须成功,他的作品一件也不卖,都要以捐赠的形式回馈人类社会。
在致力于陶艺创作的同时,邢良坤还担任着沈阳鲁迅美术学院的客座教授、南京博物馆研究员。他的业余爱好是溜车,他喜欢开车,开得飞快,最希望的是可以驾车四处旅行,但不是现在。他有三个孩子,他的技艺不传给他们,他要将这些技艺传给更多的人。
“科学家不就是人类的财富吗,我要为人类作贡献。我的最终目标,就是在全世界不管哪个角落建造世界最大的博物馆。我要将自己所有的作品全部捐献给人类,让人们看到我们这一代艺术家奋斗的历程。其次,还要办一所最高级别的陶艺教学基地,让人们自由学习,自由发展。”

二、狂人邢良坤和他的陶艺品

除了满地的陪葬品,剩下的才是万里挑一的精品

你见过人力与神力交互而成的艺术品吗?“邢陶”就是人力创造与天然神力交互而成的艺术品。在这里,用传统陶艺的语言解释它似乎有些苍白。一些专家说,“邢陶”是三分人工七分神力的熔铸与再造;一些专家则说,“邢陶”是大自然奇特创造力与生命智慧的萃取。“邢陶”的神奇张力让人们目瞪口呆。你看,泥土与神思在艺术家的手下未曾脱胎入炉先有一变;继尔在火力与魔法般的釉彩的幻化中又是一变;及待千烘万烤热度消失,又骤然生化出千奇百怪的“造物”,令观者目瞪口呆惊叹不已。
吊球陶塑 瀑布红瓶

“邢陶”的神奇魅力博得了海内外博物馆界、艺术界的连连喝彩;“邢陶”的收藏竟然改变了一些博物馆多少年来近乎“苛刻”的收藏规矩。

几年前,北京故宫博物院曾经派出以朱诚如和杨新为首的堪称中国一流的收藏专家到辽宁大连市邢良坤陶艺研究所,对“邢陶”作品进行“史无前例”的鉴定、收藏。杨新副院长不无感慨地说,北京故宫博物院作为国家博物馆,主要收藏古代作品,基本不收藏现代陶艺家的作品;收藏邢良坤的作品是首例。1994年邢良坤在北京美术馆展览时我们发现了他,当时收藏的是11件作品,4年后我们又破例收藏了15件。现在国内搞陶艺的人不少,但大多数人还是跳不出传统的圈子,邢良坤算是国内具有前卫意识的陶艺代表。他最大的特点是敢创新,有突破,比如他的釉彩、造型设计等都有创新,像他的瀑布红、珍珠套彩釉、立体开片釉等,以前我是没见过……

泥条连接陶塑 球体陶塑

著名书画家关山月先生在中国美术馆观看了邢良坤的陶艺作品后,挥笔题写了“绝世天珍”4个大字;中国当代陶艺界学者、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李砚祖写下了《当惊世界殊》的评论文章,盛赞邢良坤的陶瓷艺术。

几年来,邢良坤的陶艺作品在中国美术馆、日本中津万象园丸龟美术馆、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等海内外著名艺术殿堂展览后,引起了海内外艺术界的强烈反响,“邢陶”已成为海内外人士收藏的珍宝。

窑变开片茶道碗 釉里红开片茶道碗

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馆长柯玫瑰撰文向世界介绍中国陶艺大师邢良坤。柯玫瑰说,邢良坤运用他曾当过锅炉工的经验建起了自己的窑炉,发现了风与火的最佳配置。多次失败以后,他终于掌握了立体开片技术。柯玫瑰评价说,“传统的技术曾使中国艺术家在陶艺界沉默了几百年,然而邢良坤却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破例聘请中国陶艺家邢良坤为该馆远东地区客座教授。

珍珠开片茶道碗 流淌红釉茶道碗

有人说邢良坤似乎有些“狂”,沉浸在陶艺王国之中的邢良坤“狂”得可爱。“邢陶”在日本展览引起轰动时,邢良坤在展览会上口吐“狂言”:我可以把日本陶艺家的制作过程“倒背”,而我的作品你要是讲出一个制作过程来,我就把我的房子和我的20项发明专利全部赠送给你。邢良坤的这番讲话在日本电视台播放后,但却没有人能站出来和这位来自中国的陶艺“大侠”打擂。邢良坤说,我的作品可以装满一个半卢浮宫。有一天我的作品会在全世界的博物馆里面收藏。

对不对??昨天电视里还公布他牛皮吹大了!!有人挑战成功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5-13
陶艺是中国的传统古老文化。中国的英文名称叫China,意思是陶瓷,中国是陶瓷古国,说起陶瓷,外国人就想到中国。

陶艺是一种人工形态。陶瓷形态的基本材料是土、水、火。人只有掌握了水土揉合的可塑性,流变性,以及成型方法和烧结规律,才能促成陶艺形态的产生和演化,使陶瓷器物产生美的形式。同是注重造型与装饰的有机结合,通过人们敏锐的灵感和创新意识,捕捉并揭示泥土的塑性美、柔韧美以及表现活力,这样就出现了全新陶艺形态,为智慧的人所掌握、发展、创新。任何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形成完整的技巧。

目前国外陶艺发展非常快,从小学到大学都有陶艺课,而且许多家庭建成了陶艺作坊,还出现了一些个人经营的陶艺工作室,许多休闲场所也摆放陈设着陶艺家的作品,这样即能很好地发展陶艺事业,又增近了与陶艺家的学习和交流。

随着陶艺热的逐步升温,陶艺制品获得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亲手做陶艺成为人们工作学习之余放松精神释放自我的又一休闲方式。

中国陶艺正处于发展中,从几年前各地陶吧的兴起,逐渐让人们了解了陶艺,陶艺正在走进家庭。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有关的教育部门从素质教育出发,把陶艺列入了教学课程,这样从小就可以受到艺术的熏陶,从中锻炼了动手能力,非常好的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成果。

陶艺是一种文化,一种既年轻又古老的艺术,年轻是因为现代陶艺的独立和发展,古老是因为她伴随着人类文明史,透着原始的魅力。陶是土的艺术,火的艺术,其实更是人生艺术。亲自动手,或拉坯,或捏塑,一件件作品从自己的手中诞生,带着泥的味道,更透出你的个性。现代陶艺的创作主要通过作品的造型,材料,肌理,纹饰,釉色来表达作者的意念,满足现代人回归自然,体现自我个性的要求,陶艺并列于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行列之中,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力吸引众多的陶艺家,艺术家,陶艺爱好者,学生以及少儿从事陶艺创作或制作。从杀泥(练泥)开始,盘余,泥扳,捏塑,拉坯等技法的应用,一件件艺术品从自己的手中诞生出来,装点自己美丽的生活。
第3个回答  2008-05-21
是我们华夏族的祖先发明(中国人)
第4个回答  2008-05-23
交付给否认让痛风对方对方付费的方法等等等等等等的对方付费反反复复反反复复反反复复反反复复发慢慢看感觉
的疯狂攻击京东方房地局个ifgdji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