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很多老人都会说,耳朵听不到就听不到了,又不是生了什么大病?

有人说“老了听不到就算了”
真的是这样吗这世界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当有一天,你的世界安静了,没有了声音;当有一天,看到亲朋好友都在愉快地交谈,而你却不知道是笑,还是不笑时,这样还无所谓么?

很多老人都会遇到听力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全球听力残疾数据表明: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约l/3为听力残疾。
一、人老失聪 并非天经地义
很多家属或老年人认为:老人的听力差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任其发展,不去管它,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虽然从生理上说,听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退,大体上60岁后,就会出现轻度(主要是高频)的听力减退。但实际上老年人听力损失的首位原因并非生理性衰退,而是由遗传和环境两大因素损害听觉系统的病理性变化。因此,我们应当积极防治这些致病因素而非听之任之,放任不管。目前对老年聋的遗传基因已有较多研究,但尚不能用于临床实践,而对避免噪声、合理使用耳毒性药物、积极防治对听力有影响的全身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肾脏病和自身免疫病等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老年性听力减退者及早接受治疗干预可保存残留听力,避免听力进一步受损。保留残存听力对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非常重要。出现早期症状后要及早做耳科、听力和相关的全身检查,以便及时干预治疗。有的人四五十岁就出现听力减退,因此,预防应从中青年开始,注意全身健康和环境卫生。
二、听力差引发“蝴蝶效应”
听力与语言是人类相互交流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耳病和听力障碍的阴霾却袭扰着人类,严重妨碍人们的沟通,进而引发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障碍。它会降低生活和工作质量,并会并发抑郁、孤独、焦虑、疲塌等一系列问题,不但危及个人,影响家庭,还累及社会,成为全球疾病负担重点防控的对象。这种由耳内微小扰动而引发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巨大变化的“蝴蝶效应”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由于老年听力减退的发病率最高,也就成为防控该“蝴蝶效应”的重中之重。
因此,一旦发现老人听力下降,家人要及时鼓励并陪伴老人到医院就诊,查明病因后积极干预。
三、助听器一定要科学验配
绝大多数老年听力减退是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迄今为止尚无特效药物可治,但也并非束手无策。科学验配助听器、人工耳蜗植入、专业化听力言语康复训练、听觉辅助用品的应用和改善聆听的声学环境等,都是有效解决听力障碍的办法。助听器可以按照听力损失情况,针对性地放大不同频率和不同强度的声音,进行匹配和补偿;同时,又根据患耳对大声的耐受性,限制和压缩过大的声音,力求听到、听清和听舒服。所以,对大多数老年听障者来说,助听器可以改善听力,较好与人沟通,还因“用进废退”的原理,可防止听力进一步退化,是首选的措施。
由于数码和电声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助听器可以满足大多数听力损失者的需要。但由于听力障碍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助听器必须根据患耳特点进行科学验配才能发挥作用,切勿随便购置。
总之,听力残疾严重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不仅直接导致沟通交流障碍,还会引发多种心理问题,极大地损害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及家庭、社会功能。所以,做好老年人听力保健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4-01-12
有时候并不是老人不重视,只是怕多花钱;子女一定要关注这一块,早干预,让老人不要忘记声音太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