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细胞癌是什么?怎么治疗?

基地细胞癌是什么?怎么治疗?

一、病因学
  基底细胞癌又称基底细胞上皮瘤,是一种基底样细胞的低度恶性的皮肤肿瘤。在我国是最常见的恶性皮肤肿瘤。本病起源于基底细胞或毛囊外根鞘细胞,生长缓慢,边缘呈珍珠状色泽,主要为局部的慢性浸润性生长。虽可破坏邻近的组织器官,但极少发生转移。经常暴露于日光下的农民、渔民、海员或喜日光浴者易发本病;X线引起的射线皮炎、烫伤、烧伤等引起的疤痕以及长期接触砷污染,可于日久后发生本病。

  临床流行病学和实验均证实,基底细胞癌的发病与日光中紫外线长期照射有密切关系。紫外线可损害DNA,长期反复损伤,最终可引起角质形成细胞DNA的突变,从而诱发基底细胞癌的发生。另外,X线、HPV感染等其他因素也与基底细胞癌发生有关。

  二、临床表现

  好发于老年人暴露部位,特别是鼻部,其次是面颊部。皮损多为单发。临床损害有多种类型,但以结节溃疡型和色素型较常见。共同特点是损害多有小珍珠状结节融合
隆起性边缘。

  1. 结节溃疡型 皮损多发生在鼻部、鼻唇沟、面颊部、前额等处。初为小丘疹,逐渐发展成结节,边缘为小珍珠状结节融合成的隆起性损害,有蜡样光泽,中央常有溃疡、坏死。皮损持续缓慢发展,可破坏邻近组织器官。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
  2. 色素型 基本特点与结节溃疡型类似,但整个皮损、特别是周边区域常为黑色。

面部的基底细胞癌  3. 浅表型 多发生于躯干、外阴等非暴露部位。为一红色或红褐色斑片,可有浸润性,境界清楚,边界不规则,可呈花边状,中央可有少量结痂,或稍浅表溃疡、萎缩而高低不平。边缘有一连续的或断续性细线状隆起性边缘。
  4. 硬斑病样型 本型少见。典型损害为皮色或黄褐色结节或斑块。表面不破溃。常伴毛细血管扩张,皮损边界不清, 慢性病程,皮损生长缓慢, 极少发生转移。
  5. 纤维上皮瘤型 好发在背部。为淡红色结节,表面光滑,质地韧硬。基底可较宽或有蒂。

  三、组织病理

  基本组织学共同特点为真皮内有基底样细胞团块,瘤块边缘为栅状基底样细胞增生。瘤组织团块与正常组织之间有裂隙。根据瘤细胞是否分化,可大体分为未分化型和分化型两大类。未分化型主要由基底样细胞组成。而分化型指相当一部分肿瘤细胞向某一或某些皮肤附属器分化,如向毛囊分化、向皮质腺分化或向汗腺分化等。根据组织病理表现常见的有下列类型:

  1.实体型基底细胞癌 最常见,主要为真皮浅中层大小不等的实性肿瘤细胞团块。细胞一致,胞浆少,嗜碱性染色,瘤组织内常含有多少不等的黑素颗粒。瘤块边缘为栅状基底样细胞增生。瘤组织团块与正常组织之间有裂隙。
  2.腺样型基底细胞癌 基本模式与实体型相似。但部分瘤体肿瘤细胞排列呈管状或腺状结构,似汗腺,但没有分泌现象。
  3.角化型基底细胞癌 在实体型的基础上,瘤体中出现一些角化现象,如胞浆红染的细胞和角质囊肿。
  4.浅表型基底细胞癌 瘤体与表皮相连,呈芽蕾状向真皮乳头内增生,位置浅表,一般不突破真皮中层。真皮内可伴有带状淋巴细胞浸润。
  5.囊性基底细胞癌 常与腺样型伴发。多由瘤组织坏死有关。主要为瘤体肿内有大小不等的囊腔或网状囊腔。腔内有坏死物或黏液样物质。
  6.硬斑病样型基底细胞癌 基底样细胞呈小岛屿状或细索条状散布于真皮中,瘤体间胶原纤维增生。肿瘤可侵犯真皮深层组织。
  7.纤维上皮瘤型基底细胞癌 肿瘤细胞呈索条状自表皮向真皮内延伸,瘤细胞索条可相互交织呈网状,侵犯真皮的浅中层或更深层组织。

  四、诊断

  根据老年人,面部结节,中央溃疡,周边有隆起性损害并结合病理可诊断。诊断要点:
  1.男女发病数相似,多见于老年人。
  2.好发于面部,且多在口以上,如鼻侧、颊部和前额部等。
  3.损害初为发亮的蜡样结节,针头至黄豆大带白色或红色,常为单个,中心容易破溃。溃疡面扁平边缘卷起如珍珠母样,伴以毛细血管扩张,中心有棕色结痂。将痂除去后,有易出血的坚硬基底。
  4.组织病理:癌细胞由类似表皮基底细胞的细胞组成,边缘部分呈栅状排列。
  5.需与脂溢性角化病和恶性黑色素瘤等相鉴别。组织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五、鉴别诊断

  本病临床常与色素痣、老年疣、恶性黑素瘤、Bowen病、鳞状细胞癌等相混,应当注意鉴别。
  1.色素痣 应与色素型基底细胞癌鉴别,前者幼年发病,老年后一般不再生长,表面不破溃。
  2.老年疣 应与色素型基底细胞癌鉴别,前者同样发生于中老年人,皮损表面粗糙,角化明显,质地较硬,中央无破溃,边缘可不规则。
  3.恶性黑素瘤 应与色素型基底细胞癌鉴别,前者在我国少见,主要发生掌跖等肢端部位。主要发生在老年人的肢端部位,直径较大,边缘不规则,颜色不均匀,持续生长,可发生破溃。
  4.Bowen病 与浅表型基底细胞癌相似,但前者主要为暗红色斑块,表面角化、脱屑明显,一般无破溃。无隆起性黑素边缘。
  5.鳞状细胞癌 可表现为菜花状肿物或溃疡性损害。一般无珍珠状小结节融合性边缘。应当结合组织学鉴别。
  6.角化棘皮瘤 应与结节溃疡型基底细胞癌鉴别。前者中央是一坚硬的角栓,不是溃疡或结痂。组织学鉴别很有必要。

  六、治疗

  本病一般以局部治疗为主,很少见有必要进行全身化疗的病人。
  1.手术切除 因为本病肿瘤细胞生长速度缓慢,治愈率很高, 几乎所有病例均可治愈。临床首选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适合于各种类型的基底细胞癌,特别是硬斑病样型基底细胞癌,只能采用手术切除治疗的方法。
  2.冷冻治疗 适合于不能耐受手术切除的老年人,特别是浅表型和小实体型的基底细胞癌。但复发率相对较高。
  3.CO2激光(或电干燥)治疗 使用情况与冷冻治疗类似。但可能会留有瘢痕。
  4.X线放射治疗 本病对X线放射治疗敏感,所以老年人不能耐受手术切除者,可采用放射治疗。但硬斑病样型基底细胞癌和复发型基底细胞癌不适合放射治疗。
  5.光动力学治疗 适合于浅表型和小实体型的基底细胞癌。将ALA等光敏剂外敷于患处,而后照射630nm的激光。利用此过程中产生的原子氧治疗肿瘤。但需要治疗的次数多,费用较高。
  6.局部药物治疗 外用5-FU软膏,可治疗浅表型和小实体型的基底细胞癌。并有预防复发的作用。近来发现使用米奎莫特软膏有一定的治疗和预防作用。值得近一步探讨。
  7.口服维A酸制剂 适用于泛发性基底细胞癌。可控制皮疹发展,但治愈率不高。可于其他局部治疗联合使用。

  七、预防和预后

  因为基底细胞癌极少发生转移,所以一般不危及生命。预防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不在或尽量少在烈日下活动,必须在烈日下工作者应搞好皮肤保护。从事接触X线或热辐射工作的人,应搞好劳动保护。
  2.避免皮肤直接接触石油、沥青、焦油及砷等化学物质。
  3.积极治疗皮肤慢性病症,如溃疡、炎症、烧伤疤痕、日光性角化症、脂溢性角化症、皮肤白斑等。
  4.经常食用具有防癌抗癌作用的食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