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在体内的基本过程、一级速率过程、零级速率过程及其特点。

药物在体内的基本过程、一级速率过程、零级速率过程及其特点。

药物的体内过程是指药物经过给药部位进入直至排出机体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药物的吸收提高血药浓度;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降低血药浓度.
体内过程对药物起效时间,效应强度和持续时间均有很大影响.通过研究药物体内过程可以更好地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规律.
药物体内过程
药物体内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即ADME四个基本过程.代谢和排泄都是药物在体内逐渐消失的过程,统称为消除(elimination).给药一经吸收, ADME四个基本过程即持续,同时发生,是决定血药浓度升降的因素.
药物的转运
药物的转运方式 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本质上是药物分子在体内跨过各部位生物膜的转运(跨膜转运).
药物的转运方式主要有
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其他转运方式.
被动转运
1.被动转运 指药物自生物膜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另一侧进行的跨膜转运.包括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和滤过(filtration).
被动转运的作用力来源于膜两侧的药物的浓度差势能,势能越大转运动力越大,也称为顺浓度梯度转运或下山转运,大多数脂溶性药物属于此种转运方式.
被动转运的特点为
①不需要载体;
②不消耗能量(ATP);
③无饱和现象;
④不同药物同时转运时无竞争性抑制现象;
⑤当可跨膜转运的药物分子在膜两侧的浓度相等时达到动态平衡.
药物跨膜转运主要影响因素
药物跨膜转运主要受到药物的溶解性和解离性等理化特性的影响.
溶解性是指药物具有的脂溶性和水溶性.药物的跨膜转运必须先融入生物膜的脂质双层结构,然后达到膜的另一侧.
化学物质具有脂与脂相融,水与脂难融的特点,因此脂溶性强的药物容易跨膜转运;而水溶性强的药物难于跨膜转运.
解离性和离子障(ion trapping)现象
解离性是指水溶性药物在溶液中溶解后可生成离子型或非离子型.非离子型分子可以自由跨膜转运,容易吸收.
离子型分子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不易跨膜转运,被限制在膜的一侧,形成离子障(ion trapping)现象.
临床应用的药物多属于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它们在不同pH值的溶液中的解离状态不同.药物的pKa值和解离比例可用
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吸收 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除静脉给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外,其他血管外给药途径都需要吸收.常用给药途径吸收快慢顺序依次为:气雾吸入>腹腔注射>舌下含服>直肠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给药>皮肤贴剂.临床上起效最快的是静脉注射,常用于急救;最简便,安全和常用的是口服给药,常用于门诊患者.
口服吸收与首过消除
除直接注入血管外,一般的给药方式都要经过细胞膜转运,以被动转运方式吸收.
药物由消化道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进入体循环血液.口服药物在吸收过程中受到胃肠道和肝脏细胞的酶灭活代谢导致进入体循环的活性药量减少,这种现象称为首过消除( first pass elimination,也称为首过代谢 first pass metabolism ).
(二)分布(distribution)
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到达各组织器官中的过程称为分布.
药物分布的规律是药物由静脉回流到心脏,从动脉先向体循环血流量相对大的组织器官分布,再转向血流量相对小的组织器官,最终达到各组织间分布的动态平衡.
再分布(redistribution)
脂溶性高的药物如静脉麻醉药硫喷妥钠(pentothal sodium)先向血流量大的脑组织分布,药物浓度迅速升高而产生麻醉效应,但脑组织中的药物很快随血流再向脂肪组织转移,浓度迅速下降而麻醉效应消失.药物先分布于血流量大的组织器官,随后向其他组织器官转移的这种现象称为再分布.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受到药物的理化性质和跨膜转运性质的影响,大多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并呈现一定的器官选择性.如链霉素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
在给药后血液与各组织器官中的浓度达到动态平衡时,血药浓度与分布在靶器官的药物浓度成一定的比例.由于药物与靶位结合的比例决定药效强弱,因此在治疗浓度下,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强弱呈正相关的量效关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08
药物的体内动力学过程

1一级动力学 指体内药物的转运速率与药物浓度成正比,即定比转运,也称为线性动力学。数学表达式为:

dC 积分得:

—— = –KC Ct = C0e-Kt

dt

C 为药物浓度,K 为一级速率常数,t 为时间,负号表示药物浓度随时间而降低。Ct 为t时间的药物浓度,C0 为初始药物浓度。

半对数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时量曲线)呈直线,绝大多数药物的体内吸收、分布和消除(代谢和排泄)过程符合或近似一级动力学,一级动力学消除的典型药物有利多卡因、普鲁卡因胺、地高辛等。

2 【零级动力学】 指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转运,与药物的浓度无关,即定量转运,又称非线性动力学。如恒速静脉滴注给药或控释制剂中缓释部分的释放均为零级动力学过程。数学表达式为:

dC

—— = –K0 积分得: Ct = C0―K0t K0 为【零级速率常数】

dt

表明药物在体内的转运速率取决于初始浓度或剂量的大小。

表明药物在体内的转运速率取决于初始浓度或剂量的大小。

1.3 Michaelis-Menten 动力学 某些药物的体内转运过程需要酶和载体的参与,而酶和载体有一定的活性和容量限制,当体内药量达到一定水平使酶或载体饱和时,药物的转运遵循Michaelis-Menten 动力学或称为饱和动力学。

在低浓度时,药物浓度的下降速率与药物浓度成正比,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高浓度时,药物以最大速率转运,符合零级动力学过程。可见Michaelis-Menten 动力学实际是包含零级动力学和一级动力学的混合转运形式,大多数药物表现为一级动力学。饱和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如苯妥英),当维持治疗的血药浓度达到一定水平,体内转运能力接近饱和时,剂量稍有增加就可能使血药浓度超乎想象的升高(可达原浓度的数倍)而致中毒。此外,转运机制相同的药物间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
第2个回答  2013-04-08
吸收→分布→代谢。
一级是定比
零级是定量
第3个回答  2013-04-08
药物体内处置(Disposition):
吸收 (Absorption)分布 (Distribution)代谢 (Metabolism)排泄 (Excretion) </img>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