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关于唐朝盛行的舞蹈和音乐是什么!请各位好友指点!

如题所述

隋唐两代,政权统一,特别是唐代,政治稳定,经济兴旺,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不断吸收他方文化,加上魏晋以来已经孕育着的各族音乐文化融合打基础,终于萌发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的高峰。 唐代宫廷宴享的音乐,称作"燕乐"。隋、唐时期的七步乐、九部乐就属于燕乐。它们分别是各族以及部分外国的民间音乐,主要有清商乐(汉族)、西凉(今甘肃)乐、高昌(今吐鲁番)乐、龟兹(今库车)乐、康国(今乌兹别克撒马尔罕)乐、安国(今乌兹别克布哈拉)乐、天竺(今印度)乐、高丽(今朝鲜)乐等。其中龟兹乐、西凉乐更为重要。 燕乐还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演奏,根据白居易的《立部伎》诗,坐部伎的演奏员水平高于立部伎。风靡霓裳羽衣舞一时的唐代歌舞大曲是燕乐中独树一帜的奇葩。它继承了相和大曲的传统,融会了九部乐中各族音乐的精华,形成了散序——中序或拍序——破或舞遍的结构形式。见于《教坊录》著录的唐大曲曲名共有46个,其中《霓裳羽衣舞》以其为著名的皇帝音乐家唐玄宗所作,又兼有清雅的法曲风格,为世所称道。著名诗人白居易写有描绘该大曲演出过程的生动诗篇《霓裳羽衣舞歌》。 在唐代的乐队中,琵琶是主要乐器之一。它已经与今日的琵琶形制相差无几。现在福建南曲和日本的琵琶,在形制上和演奏方法上还保留着唐琵琶的某些特点。 受到龟兹音乐理论的影响,唐代出现了八十四调,燕乐二十八调的乐学理论。唐代曹柔还创立了减字谱的古琴记谱法,一直沿用至近代。 唐代末年还盛行一种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和化妆表演,载歌载舞,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歌舞戏。大面、踏摇娘、拨头、参军戏等这已经是一种小型的雏形戏曲。 文学史上堪称一绝的唐诗在当时是可以入乐歌唱的。当时歌伎曾以能歌名家诗为快;诗人也以自己的诗作入乐后流传之广来衡量自己的写作水平。 唐代音乐文化的繁荣还表现为有一系列音乐教育的机构,如教坊、梨园、大乐署、鼓吹署以及专门教习幼童的梨园别教园。这些机构以严密的考绩,造就着一批批才华出众的音乐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01
早在南北朝时期,敦煌地区音乐舞蹈就十分盛行,而且形成了中西结合独树一帜的《敦煌乐》。 北魏温子升曾赞誉《敦煌乐》曰:“客从远方来,相随歌旦笑。自有敦煌乐,不减安陵调。” 到了唐代,敦煌音乐舞蹈已经发展至较为成熟,对中国音乐舞蹈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
《敦煌掇琐》抄录的敦煌舞谱,说明唐时期敦煌的民间舞蹈形式已经相当丰富多彩,已经能够用舞蹈动作来表达人们丰富多彩的娱乐情感。 敦煌莫高窟洞窟壁画中有很多音乐舞蹈图,其中有龟兹舞、胡旋舞、柘枝舞、琵琶舞、本俗舞等。本俗舞为敦煌民间盛行的舞蹈,其他舞蹈皆为外来音乐舞蹈形式,但大多又经过了加工改造,融进了中国中原文化和敦煌本
地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敦煌莫高窟洞窟壁画上,本俗舞蹈集中反映了敦煌民间少女舞蹈的形象。她们的舞蹈婀娜多姿,融进了许多佛教经典的思想情感,显得飘逸轻盈,风格柔丽,让人感到天上人间自在身边。 伯3994号卷子《菩萨蛮》唱道:“霏霏点点回塘雨,双双只只鸳鸯语。灼灼野花香,依依金柳黄。盈盈江上女,两两溪边舞。皎皎绮罗光,轻轻云粉妆。” 这首诗把敦煌少女的情怀和在明媚春光中翩翩起舞的情景,描写得维妙维肖、俊美如画。
另外,唐代敦煌地区还有一种在盛大节日、特别的庆典活动中舞蹈的习俗,从伯2506号卷子中《献忠心》词,可见一斑:“蓦却多少云水,直至如今。涉历山阻意难任。早晚来到唐国里,朝圣明主。望丹阙,步步泪,满衣襟。生死大唐好,喜难任。齐拍手,奏香音。各将向本国里,呈歌舞。愿后来寿,千万岁,献忠心。” 这种以歌舞的形式祝愿国家昌盛永存,圣上万寿无疆的形式,实际上是劳动人民为自己的幸福康乐、安居稳定的寄托。 敦煌的音乐歌舞从内容到形式,都走向了她在中国古代最辉煌灿烂的时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