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心血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不好意思,错了,应该是心学

按我的观点,王阳明也是典型的二元论观点持有者。王阳明建立的心学并没有否认其基础,也就是朱熹的理学,更像是一种继承和创新。他通过将心和理割裂,即将认识论归于“心”主宰,将客观世界归于“理”主宰。
最典型的是《传习录》(下):“先生(王守仁)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末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在这里,认识,就是对于客观实际的反应来源于认识主体的“心”,如果“心”无花,则认识不到花,自然就是他所说的“同归于寂”。其认识论上,接近于主观唯心,但又存在差异。根本区别就是他的心学中意识中的“花”与客观的花同时存在,认识是接触到客观“花”时,“意识”中的“花”的反应。这有别于主观唯心主义的,因为意识的“花”存在,所以客观的“花”存在这一观点。
同时,在这里他并没有认为客观世界是由于自身的主观态度而产生,也就不能归为主观唯心主义。由于他将客观世界的存在归于“理”,也就是近似于一种客观唯心的处理方式。同时,他认为花是本来就存在的,也就是意识不先于物质,因而观点似乎趋向于唯物主义。总的来说看起来态度模糊,在客观唯心主义和朴素唯物主义之间摇摆,实际上仍然是二元论的体现。
这实质上,他的观点是任何被认知物或概念的“心”和“理”同时存在,并重新定义“认识”为被认知物或概念的“心”与“理”的一次相互作用,或者说映射。其实质是分别对于意识和物质建立一套体系,并尝试将两者平衡的一套哲学学说,即二元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01
我个人认为:最典型的就是“知行合一”。
在王之前,很多儒家大师包括朱熹等在内一直是把知行割裂的,要么认为是知先行后,要么是行先知后。王阳明把这二元论整合为一体,即“知行合一”。具体资料可以网上查询,要提醒你的是,这不仅仅是个学术问题,其实是一个哲学问题。内容庞大而深邃,需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3-29
有才能的人要发挥所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