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一句原文一句翻译

如题所述

1.十年春,齐师伐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来攻打我们鲁国

2.公将战,曹刿请见。

鲁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3.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他的同乡说:“有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4.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5.乃入见。问:“何以战?”

于是他拜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和齐国作战?”

6.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们分给臣子。”

7.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

8.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必须对神说实话。”

9.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刿回答说:“小信用不能被人所信服,神不会保佑(你)。”

10.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11.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1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鲁庄公和曹刿共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

13.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

14.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曹刿说:“可以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追击齐军。

15.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曹刿说:“(还)不行。”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轧出的痕迹,

16.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又登上车,手扶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说:“可以了。”于是追击齐军。

17.既克,公问其故。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曹刿取胜的原因。

18.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回答说:“作战,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了。对方的士气耗尽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战胜齐军.

19.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齐是)大国,是难以推测的,(我)恐怕在那儿有埋伏。

20.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到他们车轮的印迹杂乱,望见战旗倒下,所以才追击齐军。”

拓展资料

1.曹刿论战  《左传》 左丘明 (春秋末期鲁国人 历史学家 )

·讲述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说明了战略防御的原则,是后发制人,以小敌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通假字

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一词多义

1.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故逐之)所以

2. 从:(民弗从)跟从 

(战则请从)跟随  

3.其:(其乡人曰)代 他的,这里指曹刿

(吾视其辙乱)他们,指齐军

4.以:(何以战)(可以一战)凭借 

(必以信)按照 

(必以分人)把

5.请:(曹刿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允许  

6.之:(小大之狱)助词,的  

(公与之乘)代词,代曹刿 

7.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戴上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报

8. 间:(又间(jiàn)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暗地,私自

(颓然乎其间(jīan)者)中间,当中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参与

(安得广厦千万间)表示房屋的量词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一会儿,顷刻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虽与外人间隔)间断

(奉命于危难之间)时刻

(时时而间进)偶尔

9.焉:(又何间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

(惧有伏焉)兼词,于此,在哪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曹刿论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觐见鲁庄公。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鲁庄公说:“衣服和食物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能独自享用,一定把它拿来分给别人(近臣和亲臣)。。”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每个人,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守信。”

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
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赐福来保佑您的。”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秋毫,也一定按照实情判断。”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说:“(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要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sháo)。公将鼓之。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

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既克,公问其故。
战胜了(齐军)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
对曰:“夫(fú)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士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推测(它的意图),怕的是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同意追击他们。”

呼呼、累死了、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谢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18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觐见鲁庄公。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鲁庄公说:“衣服和食物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能独自享用,一定把它拿来分给别人(近臣和亲臣)。。”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每个人,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守信。”

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

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赐福来保佑您的。”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秋毫,也一定按照实情判断。”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说:“(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要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sháo)。公将鼓之。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

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既克,公问其故。

战胜了(齐军)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

对曰:“夫(fú)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士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推测(它的意图),怕的是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同意追击他们。”

扩展资料

分析

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至“战则请从”):写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这一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开头先点明事态发生的时间,接着指出的是“齐师伐我”,说明战争是由齐国进攻鲁国而引起的,鲁庄公准备抵抗。以上对形势扼要的介绍,为曹刿的请见、论战交代了必要的背景。

大军压境,曹刿准备参战,作者通过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战斗中瞎指挥作了铺垫;另方面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

第二层记述曹刿要庄公作好战前的政治准备,这是本段的重点。曹刿谒见鲁庄公,劈头就问“何以战”,抓住了作好战前政治准备这一决定胜败的关键问题。鲁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依次提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后一条。

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曹刿重视民心得失与战争胜负关系的思想,确实比“肉食者”高明。但和我们今天依靠人民的力量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

第二段(从“公与之乘”至“遂逐齐师”):写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

曹刿“取信于民”的见解,得到了庄公的赞同,“公与之乘”,说明了庄公对曹刿的信任与器重。文中先交代了利于鲁国反攻的阵地,长勺在鲁国境内,对鲁国来说,地形地物熟悉,便于得到人力支援和物资供给,在士气上也利于鲁国向有利方面转化。接着是对这次战役经过的具体记叙,重点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

写曹刿指挥鲁军在“齐人三鼓”之后才开始反攻,写曹刿在观察了齐军败逃的情况之后才决定追击,都记叙得非常简略。这样写,一则符合实情(酣战中鲁庄公无暇问及,曹刿了不可能多发议论),一则此中道理正是曹刿论战的中心,留待后文集中阐述,更见突出。

“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说明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曹刿的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沉着思断,善于捕捉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

第三段(从“既克”至结尾):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是本文的中心。

“既克”二字,意味着战役的高潮已经过去,气氛顿时缓和下来,该是莫名其妙的鲁庄公问一个究竟的时候了。曹刿的回答可分为两方面。一是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

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二是论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反映了曹刿随时没有忘记自己是以小敌大,以弱敌强。

兵不厌诈,不可不提高警惕。曹刿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综上分析,本文通过赞扬曹刿的远谋,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曹刿论战 (《左传·庄公十年》中的一篇文章)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相关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起来。

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消失,而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重点

重点写曹刿“论战”,而不是战争经过。并通过对话突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将曹刿和鲁庄公作对比,突出了曹刿以上两个特点。虽然鲁庄公没有远见的才能,但是他能做到不耻下问,虚心的向曹刿请教。

主题

本文以曹刿为主、鲁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采取的战略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

本文对战争原因和战前双方部署等都略而不写,对战争过程也只是用“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十二字做了交代,但对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写得很详尽。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题解

“曹刿论战”意思是曹刿论述作战的道理,表明文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情况,而在记叙曹刿“论”战略、战术。“战”指齐鲁之间的“长勺之战”。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

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因而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详细记录的“传”,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很简略,但242年间诸侯攻伐、盟会、篡弑及祭祀、灾异礼俗等,都有记载。

它所记鲁国十二代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确,所载日食与西方学者所著《蚀经》比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证《春秋》并非古人凭空虚撰,可以定为信史。然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在文字上难免有论脱增窜之类的问题。 因此后来一批文学家就开始为它作注。

《春秋》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在语言上极为精练,遣词井然有序。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注解最好的为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榖梁赤《春秋榖梁传》。现今流传下来的只剩下左丘明《春秋左氏传》。

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盲史官左丘明所著。有许多学者持怀疑态度。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近人认为,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前4世纪中叶),是由战国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写。 但也有可能不是左丘明而是其他战国时人编写。

此文收录于沪教版七年级下第30课、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21课、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27课、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上册25课、五四版九年级下册第19课、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9课、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3课、长春版九年级上册第10课。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3-31
十年春,齐师伐我,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来攻打鲁国,   伐:进攻,攻打。 齐师:齐国的军队。   公将战。曹刿请见。   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将:将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他的乡亲们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自会谋划(如何迎敌),你又何必参与呢?”   间:参与。 谋:谋划。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曹刿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太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他入朝拜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   肉食者:吃肉的人,此指当权者。 鄙 :目光短浅.乃:于是,就。 以:用,凭,靠.   远谋:深谋远虑。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专:独自专有。 安:养。 衣:衣服。食:食物。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回答说:“这些只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   徧:同“遍”遍及。惠:恩惠。弗:不。 从:听从,跟从。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我从不敢虚报夸大,一定以实情相告。”   牺牲,猪、牛、羊等祭品。玉,玉器;帛,丝织品。加:虚报夸大。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刿回答说:“小小的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孚:受到……信任。 福:赐福,保佑。信:信用。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合理判决。”   狱:案件。 虽:即使。 必:一定。 以:根据。 情:实情。 察:弄清楚。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此打一仗。如果作战的话,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忠:本职,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属:类。 请:请允许。 从:跟从。可以:可;可以,以;凭借。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两军在长勺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进军。   鼓:击鼓进军。   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曹刿说:“不可以击鼓进军。”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准备驾车追赶齐军。   驰:驱车(追赶)。败绩:溃败。   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曹刿说:“不可以。”他下马看齐军车轮辗出的痕迹。   辙;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下:下车。 视:察看。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看齐军的队形,说:“可以追击了。”于是鲁庄公就下令追击齐军。   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此指车前横木。遂:于是,就。 逐:追击。望:瞭望,眺望。   既克,公问其故。   已经战胜了齐军,鲁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   既克:已经战胜。   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便衰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了。   作:振作。再:第二次。 衰:衰弱。 竭:尽。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对方的士气耗尽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战胜齐军.齐国是大国,难以预测他们的情况,我恐怕他们在那儿有伏兵。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克:战胜。测:估计。惧:担心。伏:埋伏。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到他们车轮的印子杂乱,望见战旗倒下,所以下令追击齐军。”   靡:倒下。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将来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乡亲们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自会谋划如何迎敌,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太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他入朝拜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从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小小恩惠不可能遍及所有人的,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我从不敢虚报夸大,一定以实情相告。”曹刿回答说:“小小的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根据实情合理判决。”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此打一仗。如果作战的话,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两军在长勺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可以击鼓进军。”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准备驾车追赶齐军。曹刿说:“不可以。”他下马看齐军车轮辗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看齐军的撤退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鲁庄公就下令追击齐军。   已经战胜了齐军,鲁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便衰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了。对方的士气耗尽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战胜齐军。齐国这种大国,难以预测,我恐怕他们在那儿有伏兵。我看到他们车轮的印子杂乱,战旗倒下,所以下令追击齐军。”
第4个回答  2013-03-30
十年春,齐师伐我,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来攻打鲁国,  
 伐:进攻,攻打。 齐师:齐国的军队。   
公将战。曹刿请见。
  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将:将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他的乡亲们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自会谋划(如何迎敌),你又何必参与呢?”

  间:参与。 谋:谋划。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曹刿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太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他入朝拜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
”   肉食者:吃肉的人,此指当权者。
鄙 :目光短浅.乃:于是,就。 以:用,凭,靠.   远谋:深谋远虑。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专:独自专有。 安:养。 衣:衣服。食:食物。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回答说:“这些只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  
 徧:同“遍”遍及。惠:恩惠。弗:不。 从:听从,跟从。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我从不敢虚报夸大,一定以实情相告。”    牺牲,猪、牛、羊等祭品。玉,玉器;帛,丝织品。加:虚报夸大。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刿回答说:“小小的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孚:受到……信任。 福:赐福,保佑。信:信用。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合理判决。”   狱:案件。 虽:即使。 必:一定。 以:根据。 情:实情。
察:弄清楚。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此打一仗。如果作战的话,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忠:本职,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属:类。 请:请允许。
从:跟从。可以:可;可以,以;凭借。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两军在长勺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进军。
  鼓:击鼓进军。
  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曹刿说:“不可以击鼓进军。”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准备驾车追赶齐军。

  驰:驱车(追赶)。败绩:溃败。
  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曹刿说:“不可以。”他下马看齐军车轮辗出的痕迹。  
 辙;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下:下车。 视:察看。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看齐军的队形,说:“可以追击了。”于是鲁庄公就下令追击齐军。   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此指车前横木。
遂:于是,就。
逐:追击。望:瞭望,眺望。  
 既克,公问其故。
  已经战胜了齐军,鲁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

  既克:已经战胜。
  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便衰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了。   
作:振作。再:第二次。 衰:衰弱。 竭:尽。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对方的士气耗尽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战胜齐军.齐国是大国,难以预测他们的情况,我恐怕他们在那儿有伏兵。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克:战胜。测:估计。惧:担心。伏:埋伏。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到他们车轮的印子杂乱,望见战旗倒下,所以下令追击齐军。”

  靡:倒下。

全部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将来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乡亲们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自会谋划如何迎敌,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太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他入朝拜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从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小小恩惠不可能遍及所有人的,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我从不敢虚报夸大,一定以实情相告。”曹刿回答说:“小小的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根据实情合理判决。”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此打一仗。如果作战的话,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两军在长勺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可以击鼓进军。”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准备驾车追赶齐军。曹刿说:“不可以。”他下马看齐军车轮辗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看齐军的撤退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鲁庄公就下令追击齐军。
  已经战胜了齐军,鲁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便衰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了。对方的士气耗尽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战胜齐军。齐国这种大国,难以预测,我恐怕他们在那儿有伏兵。我看到他们车轮的印子杂乱,战旗倒下,所以下令追击齐军。”
相似回答